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楼上创新 楼下创业 研究院跑出“深圳速度”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梁思华 蒋臻 06-14 02:16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楼上是研究院,楼下是企业;上午发表科研进展,下午企业融资转化。6月12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团走进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中科院先进院”)。该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下称“合成所”)副所长、党总支书记安一硕向记者描述了一个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场景——由中科院先进院在全国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通过利用研究院为企业提供支撑,大大缩短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周期。

  楼上创新楼下创业,促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有能力对一个生命体进行重新设计、构建和合成,重新构建一个具有全新功能的生物体,这就是所谓的合成生物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陈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合成所,研究员钟超课题组上午在Science(《科学》)杂志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下午由钟超创立的企业柏垠生物就得到了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的故事,至今仍被反复提起,因其完整呈现了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沿途下蛋”的成果与实效。

  “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即“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活动,解决基础科学问题,支撑产业进行核心技术攻关,“楼下”构造产业孵化空间,为合成生物类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共享实验平台及智库支撑,通过创立融汇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双环耦合”的“双五位一体”高效运行模式。目前,合成院自有技术孵化企业12家,估值超百亿元;吸引落地合成生物初创企业36家。

  微创新体系,推动科研成果高质量转化

  上述模式是中科院先进院以科技成果转化“转”动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作为致力于建设与国际学术接轨、与珠三角产业接轨的新型科研机构,中科院先进院围绕信息技术(IT)与生物技术(BT)两大领域的交叉融合,构建了以科研为主的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创新体系”。至今,该院已申请专利超1.4万件,授权5647件,PCT2716件,转化率达27.5%;产业界合作金额累计超34亿元,建立企业联合实验室220家,孵化企业1582家。

  以中科院先进院为切入口或许能一窥广东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做法与成效。近年来,广东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全省高质量发展,持续攻克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多项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广东积极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比如,采用“竞争择优”“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对“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技术装备开展重点攻关,在5G、4K/8K超高清、高端打印机、高端电子元器件等领域陆续打破一批技术瓶颈。同时,如上述研究一样,积极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战略必争领域锻造长板。

  广东也一直强化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力争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近年来,广东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国际领先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枢纽平台和构建“1+9+N”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集团军体系”。

  高水平科研机构助力广东壮大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创新已成为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一张闪亮名片。

  采写:南都记者 梁思华 蒋臻 实习生 潘竞儿

  摄影:南都记者 刘威 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