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放心在“家门口”看病,广东出台五年行动计划
粤拟建不少于40所医养结合服务中心
6月12日,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行动启动会召开。记者获悉,日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印发了《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新一轮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2023-2027年)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明确了三大工程16个具体项目,旨在加快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让人民群众放心在“家门口”看病。
《行动计划》指出,到2027年底,全省不少于100家县级公立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县域医共体全部实现紧密型治理,县域内住院率基本达到85%左右;全省县级疾控中心核心能力居全国同类机构前列;超过1万名医师下乡开展医疗卫生服务,超过1000项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至基层,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举措
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程
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行动计划》明确,要开展县级疾控中心核心能力提升项目,加强流调队伍现代化建设,力争到2027年,全省县级疾控中心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和流调装备配置标准优于国家要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实验室检测等核心能力位居全国同类机构前列。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发热诊室(门诊)服务能力,保障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近获得同质化诊疗服务。
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养老已愈发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为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养老问题,《行动计划》明确,要加快建设基层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在全省20个地级以上市(不含深圳),每年建设10所普惠型的、示范性的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到2027年建设不少于40所。
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需容纳约100张养老护理床位,为辖区内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以预防期保健、健康管理、疾病诊治、护理、康复、安宁疗护为主,兼顾日常生活照料的医养结合服务。
广东还将全面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程。依托县级龙头医院建设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医学检验等中心,加强远程医疗和信息化设备配备,与高水平省市级医院对接,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通,在县域医共体内实现就诊一码通行、服务接续、一站式结算。
帮扶
实行“万名医师下乡”工程
人才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关键。对此,广东将实行“万名医师下乡”工程,推动优质人力资源下沉。
比如,三甲医院开展组团式紧密型帮扶。三甲公立医院每年选派约500名中级以上职称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帮扶基层,持续提升县级公立医院临床和公共卫生等综合服务能力水平。县域医共体内也需实行分片区组团式帮扶,全省县域医共体总医院每年帮扶不少于70个团队,下沉到基层分院。
此外,实行百名卫生首席专家下基层和执业医师服务基层项目。全国选聘100名首席专家,在全省47家中心卫生院全职工作;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名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师服务基层,有效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数量不足、服务能力不强等矛盾。
在基层人才培养方面,广东将实施县(市、区)级人民医院专科培训、全科医学诊疗技能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基层护理技能提升、乡村医生综合能力提升、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层卫生管理能力提升六大板块培训,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管理和业务骨干人才队伍。
同时,逐步提升乡村医生收入,分类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增强乡村医生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
破局
推行分级诊疗,打破“虹吸效应”
如今,各大省市的三甲医院每天依然门庭若市,大多数大医院的医生仍超负荷工作。优势医院借助自身品牌的天然优势,把本该在其他医院或者基层医院服务的骨干和领军人才吸引过来,在业内被称为“虹吸效应”。“虹吸效应”不仅吸走了基层医院的人才,也同步“掏空”了基层医疗的病源。
有业内人士透露,“虹吸效应”不可避免地形成一个难以跳脱的循环:患者在本地无法得到好的医疗资源,继而远赴外省求医,承担更高的经济负担,而本地医院和医生没有足够的病源数量,也很难得到能力的提升,本地人才培养又出现了瓶颈。
在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下,要想弥合地域差异,着力发展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满足本地患者需求、让更多本地患者受益,分级诊疗势在必行。
2015年,国家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县域医疗资源配置,鼓励支持县级医院开展大病治疗,这为缩短患者转诊距离,提高偏远地区医疗水平带来希望。国家卫健委2021年印发的《“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发挥县域医疗中心作用,为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打下坚实基础。
观察
实现“大病不出县”
人才和技术缺一不可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田军章曾表示,县级的医共体支撑的能力要得到增强,需要持续推进医共体内合理就医、建设分级诊疗。而三甲医院对县域医共体的帮扶,除了派人、派物,更要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作纽带,把专家的服务长期留在基层,这才是新型医联体、医共体要做的事。
5月,在梅州五华,集医疗、康复、疗养、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非营利三级综合医院——梅州谷城医院正式启诊,辐射服务半径100公里,可服务县城和周边地区近500万人口,这填补了五华区域内大型三级医院的空白。据了解,医院引入知名三甲医院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拥有100余位高层次医疗团队,配备3.0T核磁共振、256排CT等国内外高精尖医疗设备。医院编制床位数1200张,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中医科等44个临床和医技科室,此外,该院还设立健康管理中心开展体检业务,致力于构建“互联网+医疗”全生命周期管理,现代化新型智慧医院,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
这意味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也要以县的龙头医院为基础,把互联网智能医疗作为纽带,与上级医院联系起来。三甲医院助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目标,最终是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三甲医院对县域医共体的帮扶,除了派人、派物,更要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作纽带,把专家的服务长期留在基层,这才是新型医联体、医共体要做的事。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田军章
采写:南方+记者 陈伊纯 综合: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