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轨道交通新规实施,禁止携带宠物乘车等行为;广东多地出台乘客守则
乘地铁禁止外放声音 没有处罚,执行难不难?

佛山出台规定,乘坐地铁禁止音乐外放,这是佛山地铁3号线。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坐地铁、公交,你是不是听见别人外放的视频、音乐就很烦躁?《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7月1日起正式施行,明确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此前,国内已有广州、北京、上海、长沙、南京等多个城市或省份针对地铁不文明行为出台相关措施。不少网友觉得,在公共场所手机大声外放的确影响他人,此举能够让乘坐环境更清爽安静,建议推广。
现象
“外放音乐、吃有味道食物”等地铁行为令人反感
“在地铁上,遇见一个人吃韭菜馅包子,整个车厢里都是那股味儿!”在采访过程中,退休职工崔女士向记者抱怨起车厢内进食等不文明行为。“这又不像坐公交,还能开窗通通风。地铁里环境密闭、人又多,气味散不掉!”
“在地铁上,时常会遇见推销人员拿着二维码四处‘求关注’。有的还一直在旁边劝你扫码,甩也甩不掉!”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小肖,每天要通勤1小时到东城区上班,对地铁上各种不文明行为十分反感。“还有卖艺的人,带着小音箱,放着音乐,从车头走到车尾,特别影响出行体验。”小肖告诉记者。
“有的人‘坐没坐相’,一人占多个座位不说,还摆出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乘客潘女士表示,自己喜欢在乘地铁上下班的途中放松休息,但有时遇到外放音乐或者大声聊天、打电话的人,真的很让人心烦。
人民日报此前在微博发布“车厢内哪种行为你最反感”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36%的网友反感其他乘客“躺卧占座或踩踏”,不满他人“使用电子产品时外放”和“吃有味道食物”紧随其后,分别占比30%和21%,另有13%的网友投票给“乞讨卖艺被推销”。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如果能全选的话,我要全选!”“这几种行为都让人难以接受”……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文明乘车越来越受到关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95条,运营里程9728.3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12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4.4亿人次,进站量14.7亿人次。
但从车厢内进食、音乐外放,到占座霸座、地铁堵门,种种不文明现象时常见诸报端。有媒体人因此评论,“少数人乘坐地铁的文明意识,并没有跟上轨道延伸的速度。”
案例
网友称手机声音外放收到告知单
今年4月,有网友称,自己去江苏南京旅游,在地铁上因手机外放而收到“罚单”。5日,南京地铁回应称,属实,车厢内有稽查人员进行巡逻。
视频发布者“小黑晗是我”在视频中称,自己在南京上了地铁后,没来得及戴耳机,手机声音外放,于是收到一张告知单,并在单子上签了字。“保安小姐姐从我旁边走过去,快走到另一节车厢,又走回来,给我开张‘罚单’。”
该网友表示,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她最近去南京旅游坐地铁时,当时在刷微信朋友圈,外放声音并不是很大。凑巧有一个巡逻的工作人员经过,开具了告知单,但没有罚款。
南京地铁服务热线客服人员表示,属实,车厢内有稽查人员,会根据《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及《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巡查,发现有随地吐痰、躺卧、车厢内饮食、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等相关禁止行为,会开具相应的告知单。如果情节严重,也会进行罚款。所有的处理过程,都有相应的记录。如果乘客有疑问,也可以拨打南京地铁服务热线进行咨询和反馈。
措施
“在列车内进食”等7类行为被约束
地铁不文明行为不时发生,既影响乘客出行体验,也干扰地铁正常运行秩序。2020年4月1日起,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
《办法》在乘客行为规范方面明确了“在车站、列车内吸烟,点燃明火”等影响运营安全的10类禁止性行为,以及“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在列车内进食”等影响运营秩序的7类约束性行为。
这份被称作“地铁新规”的规范性文件,甫一发布,旋即得到公众的关注与支持,不仅为乘客出行提供了“文明导航”,各地在规范地铁文明时也将有“规”可依。
在《办法》出台之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陆续出台“文明公约”“乘客守则”“管理条例”等,对地铁乘客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武汉地铁运营公司安保部相关负责人曾介绍,《武汉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当年10月1日至27日,连续27天,武汉地铁执法人员、巡查人员共发现地铁内不文明行为228起,其中电子设备外放的有30起。执法人员发现类似情况,会采取劝阻、宣传的方法,如果对方不听,也可以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第65条相关规定罚款处罚,可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不过,在过去近一个月中,被执法者都相对配合,还没有开出过任何相关的罚单。乘客对“电子设备禁止外放”的知晓度和讨论明显增多,而地铁里的“外放声”明显比过去减少很多。
广州
地铁车厢禁止进食、外放音乐
2020年1月,《广州市公共汽车电车乘车守则》《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及《城际轨道广佛线乘客守则》等3份乘客乘车守则(以下简称《守则》)实施,有效期为5年。
禁止大声喧哗
《守则》补充完善了文明乘车相关规则。根据前期广泛开展民意征集所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市交通运输部门对乘客文明乘车要求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许多市民喜欢在乘坐地铁时,打开声音外放观看视频,这一行为已经被明确禁止。并且对大声喧哗、弹奏乐器等行为予以禁止。
据介绍,由于在地铁车站、车厢内会播放到站服务指引、应急广播等语音信息,如果乘客大声喧哗、弹奏乐器或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将会干扰和影响其他乘客清晰听取相关指引广播信息,以及在应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存在公共安全隐患。
市民王寒表示,有的时候上班起太早,其他乘客外放视频也会给她带来一定的困扰:“想在车厢稍微休息一下,但有的时候遇到有人外放视频特别吵。有了这条规定后,以后会有一个更文明和谐的乘车环境”。
过分奇装异服不得乘坐
时常有妆容夸张的市民在乘坐地铁时遇到工作人员阻拦引起热议,妆容夸张、奇装异服到底能不能乘坐地铁,现在有了明确的规定。《守则》增加对赤脚、赤膊、衣冠不整和妆容装扮容易引起他人不适或造成恐慌的行为约束。据介绍,针对乘客打扮奇异、血腥等妆容进站造成其他乘客恐慌的实际情况,明确乘客不得有引起他人不适和恐慌的妆容、装扮,也是保障公共交通安全服务的需要。
禁止在列车内进食
由于地铁车厢相对密封、人流量较大、空气流通性较差等环境情况,食物气味容易放大,食物残渣也容易撒落,在列车内进食易对其他乘客造成困扰,且不同乘客对于刺激性气味食物的主观认定不同,实际发生时易造成乘客纠纷,本次修订将原规定的“禁止食用有刺激性气味的食品”修改为“禁止在列车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
佛山
擅自在地铁站等摆摊,罚款50~200元
《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
值得广大乘客注意的是,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文明出行,《条例》有针对性地设置了一系列条款。
《条列》明确禁止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场所内作出乞讨、卖艺、捡拾垃圾,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等行为。
对于作出擅自堆放杂物、摆设摊档、派发印刷品,随意刻画、涂画、张贴、悬挂物品等行为的乘客,将由城市轨道交通经营单位责令改正,视情节轻重处以警告,并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无票、持无效车票或者无效乘车凭证、冒用他人乘车凭证或者持伪造车票、乘车凭证乘车的乘客,将由城市轨道交通经营单位按出闸站线网单程最高票价收取票款。
声音
只见“禁止”不见处罚 难免执行难
有网友表示,虽然各地都出台了禁止音乐外放规定,但是,地铁上仍然随时能听见外放声音。这大概源于不少地方规定,都只提到了“禁止”,并没有“违反规定”应负的责任。只见“禁止”不见处罚,难免执行难。
比如,佛山最近出台的规定,针对地铁不文明行为,也仅对“擅自堆放杂物、摆设摊档、派发印刷品,随意刻画、涂画、张贴、悬挂物品等行为”作出50-200元罚款的规定。
武汉的条例里,提到使用外放声音,最高处罚200元,这受到不少网友好评。网友们纷纷表示:“建议全国推广”“地铁外放声音随处可见,这个举措好”。
此前,上海市地铁运营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关于具体执行,“我们也很难。”《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是守则,而非法条,希望乘客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要求,共同维护轨道交通乘车秩序。
对地铁运营管理方来说,“管理”上的“难点”也显而易见。《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中虽明确了乘客进站、乘车须遵守的相关要求,但对违反要求后的处罚并无明确的裁量基准,运营单位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难。“光有呼吁没有支撑,其实我们普遍还是会有操作上的难度。”地铁运营方希望今后能够在《上海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中给予支撑,对违反守则后的处罚操作进行明确。
地方法规有“罚则”
制度需要有“牙齿”
一面是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地铁管理方对管理效力的担忧,一面是《武汉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明确约定了相应罚金。有法律专家表示,《守则》也是大家都应该遵守的规则,能否最终实现,更多考量的是乘客的意识和素质。相对来说,“乘客守则”是规范性文件,无法设定行政处罚,只能劝阻,不能罚款。最终,一方面要看有没有相应制度,一方面希望制度还是有“牙齿”的。
法律不是万能的,在“静音”的话题面前,如果不是严重违反行为,对社会秩序没有巨大破坏的话,人们也还是要调节内心力量来约束。
延伸阅读
高铁“静音车厢”来了 购票可选带“静”标识车次
千呼万唤,高铁“静音车厢”真的来了!据“中国铁路”介绍,目前多趟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专门设有静音车厢。在12306App上购票时,旅客可选择带有“静”标识的车次。在静音车厢里,旅客可享受安静的乘车环境,车厢内语音播报音量是正常音量的30%~40%,乘务员提供一对一的到站提醒服务,旅客也需要配合遵守“静音”约定。
曾有调查显示,受访者乘坐铁路列车时,遇到最多的不文明现象就是有人大吵大闹,占比近50%。但对于不文明现象,有超30%的“社恐”受访者会选择忍气吞声。这显然不会有一个舒心的旅途。
近年来北京、上海、四川、重庆等地的多趟“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都设置了静音车厢,在提供相应“静音服务”的同时对该车厢内乘客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
整合:易福红
来源:新华社 南方日报 红星新闻 上观新闻 都市快报 楚天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