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2023湾区民营经济论坛暨南都湾财社成立一周年仪式(深圳场)举行

各方齐聚共话民企新作为 探寻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道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程洋 严兆鑫 卢亮 08-31 01:36

  昨日,2023湾区民营经济论坛暨南都湾财社成立一周年仪式(深圳场)在深圳SIC深湾睿云中心举办。 主办方供图

  论坛活动的圆桌环节现场。 主办方供图

  锚定高质量,民企有作为。8月30日上午9:30,2023湾区民营经济论坛暨南都湾财社成立一周年仪式(深圳场)在深圳SIC深湾睿云中心举办。活动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社、南都湾财社主办,深圳工商业联合会支持、博商管理科学研究院协办。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7月,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31条政策举措”力度空前,民营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更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宝地。南方都市报作为极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扎根大湾区26年。在2022年成立了湾区财经新闻中心,“湾财社”IP破题起势。

  在南都湾财社成立一周年之际,积极响应中央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神,论坛活动广邀政府领导、业内专家、学术机构、企业高管等各界代表,共商新变局下民营经济的挑战与机遇,共同探寻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道。

  打造

  南都以“湾财社”为名,持续着力构建强势区域传播力

  2022年,南方都市报社整合财经板块成立湾区财经新闻中心,以“湾财社”为IP深耕大湾区财经产经领域。一年过去了,南都以“湾财社”为名,持续着力构建强势区域传播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区域财经头部IP。

  在论坛活动现场,南都湾财社邀请了深圳市工商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谢振文,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原河北省工信厅厅长龚晓峰,博商管理科学研究院联合创始人、院长曾任伟,著名时政评论员、学者、震海会创始人邱震海,新商业架构师、增长模式设计专家、全网商业类目头部IP张琦,影石创新联合创始人陈永强,宁波银行深圳分行副行长张叶庆等政产学研的各界大咖,共话民企新作为。

  深圳市工商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谢振文在致辞时表示,“锚定高质量 民企有作为”,本次大会选定的主题十分契合当下的主旋律。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重磅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31条政策举措”。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圳市委市政府迅速研究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若干措施》20条,给民营企业定神、打气。值此之际,南都湾财社举办“2023湾区民营经济论坛”,可谓恰逢其时,充分展现了其作为主流机构媒体的责任担当。

  谢振文介绍,在深圳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20条政策措施中,深圳市工商联也很光荣地领了几项重要任务:一是要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二是要支持行业商协会搭建政企沟通平台,三是要优化服务民营企业家水平,四是要大力培育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他表示,职责所在、初心不改,今年工商联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围绕“两个健康”主题,继续开拓创新、履职尽责、扎实工作,全力服务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积极促进深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谢振文表示,深圳民营经济是一个旗帜,也是经济发展当中的主力军、生力军、定盘星、压舱石。经济发展的活力始终还是在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无论是在深圳还是在全国,我们都可以这样定义为“没有兴盛的民营经济就没有中国未来真正的经济增长”。这场盛会立足大湾区,关注关心关怀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站位高、立意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感谢南都一直以来对深圳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巩固

  “湾财荟”伙伴计划启动,“智媒+”朋友圈不断提质增效

  作为主办方领导,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湾财社董事长陈文定,南方都市报社编委委员、湾财社CEO王莹与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期待携手更多产学研资多方力量,共同助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陈文定在致词中表示,深圳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史。深圳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民营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涌现出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众多龙头领军企业,以及一大批茁壮成长的中小民企,成为一张张响当当的深圳名片。深圳营商环境一流,培育了一流的民企。一路走来,民企与深圳这座城市共生共荣。在应对当前经济大环境挑战,民营企业显现出强劲韧性,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危机也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何以应对?“锚定高质量 民企有作为”,南都湾财社期待携手各行各业朋友,一起面对这道时代的必答题。

  陈文定表示,南都扎根大湾区26年来,一直发挥链接资源能力,彰显智媒力量,走出一条智媒领跑者、价值传承者的南都转型之路。成立一周年的湾财社正是南都的成功转型之作,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财经头部IP,巩固在大湾区的媒体话语权。

  过去一年来,南都湾财社联合产学研资等伙伴,积极探索“媒体+”的新实践、新路径、新生态,发起了“湾区新实业深调研”,“南都金融深调研系列”,推出“湾财荟:对话民企力量100人”专题,也发布多份智库报告,为民企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发出主流舆论声音,贡献“智媒力量”,彰显媒体的应有之义,责任担当。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天论坛活动现场,南方都市报启动了“湾财荟”伙伴计划启动仪式。据悉,“湾财荟”伙伴计划依托南都全媒体矩阵传播优势,发挥智媒品牌影响力,以打造新型财经媒体智库为目标,通过链接智库资源,平台机构、企业代表,邀请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为民营经济资政建言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启动仪式上,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原河北省工信厅厅长龚晓峰;博商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曾任伟;宁波银行深圳分行副行长张叶庆;Vivo企业公关总监袁卿;华为云广东副总经理王佳佳;深圳车联网行业协会会长杨飞等专家大V和头部企业高管成为本次伙伴计划的首批“朋友圈”代表。

  在业界有识之士看来,此次的战略签约,既是南都湾财社与各企业良好合作的开端,也是与各合作伙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合作的起点。在未来,南都湾财社将聚合更多的优质力量与资源,全面加入到赋能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来。

  主题演讲

  学者、企业家、金融机构等探讨民企的新机与挑战

  必须依靠自主性的创新

  在今年的大会现场,还有来自华为云、vivo等民企高质量发展代表,云天励飞、影石创新等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还有纵论全球时事风云的著名时政评论员、震海会创始人邱震海,以及全网商业类目头部IP,拥有百万粉丝的新商业架构师、增长模式设计专家张琦,共商新变局下民营经济的挑战与机遇,共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道。  

  新的环境下民企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力?  

  著名时政评论员、学者、震海会创始人邱震海发表了《全球地缘趋势对企业发展的核心影响》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民营企业家在风高浪急、惊涛骇浪的地缘冲突下,要学会做“泥鳅”,像泥鳅一样游走于风险、雷区和安全区之间。

  邱震海表示,创新的主体永远是个体,创新的主体永远在第一线,创新的主体永远在企业,而企业越是以民营组织架构方式、股权价值方式构建起来的,就越富有活力。他认为,国营企业和央企职责重大,但是民营企业不可或缺。民营企业在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很重要。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需要纯粹的资金、技术,需要更高的高技能发展,并要走向从0到1的突破。而创新要走出从0到1的突破,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在新的环境下,民营企业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力?邱震海说,民营企业的发展要跟着国家的战略,一是因应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二是重要的创新,原创中心可以是民营企业,但是组织方式上也需要国家层面参与和推动。这中间从理论到实践还有很多的磨合,也有很多的探索,甚至有试错的过程。

  作为企业家代表,影石创新联合创始人陈永强带来了《专注全景影像,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主题分享。这家全景相机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15年从深圳出发,带着自主研发的全景相机走向世界,如今已经在全球的全景相机市场占有率达41%。

  在短视频时代,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长足进步,记录与分享无处不在。近年来,全景运动相机异军突起,在传统的影像领域开拓出一条新兴赛道。陈永强揭秘了影石创新的成长密码,他表示,将“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录和分享生活”作为企业使命,成为世界一流的智能影像品牌作为企业的愿景。除了已经拓展运动、影视、新闻等常见领域之外,还在房产、娱乐、教育、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深化应用。“其实这也是民营企业积极带动消费结构升级转型,去驱动产业快速增长贡献的一点力量。”

  经过7年的发展,影石创新在全景运动相机领域已经成为“小巨人”企业,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500余项,填补了国内全景影像领域的技术空白,还摘获了2022广东专利优秀奖,技术储备在全景领域做到了全球领先。

  陈永强表示:“目前全景和运动场景的市场需求还在变大,相信我们还可以再深入做一些探索,全景影像技术通过对全面的动态视觉内容的理解和重构,将在众多行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更好地满足全球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随着新商业时代的到来,传统逻辑正在不断被颠覆,企业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业务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增长,成为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任务。民营企业如何打好流量算法,重构商业模式,在新的政商环境下坚守优势,积极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目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如何完成增长?  

  新商业架构师、增长模式设计专家、全网商业类目头部IP张琦出席并带来《新商业时代,重构全渠道增长》的主题演讲。在当下经济环境下企业如何完成增长?张琦认为,增长的本质是空白。如今已进入了竞争非常激烈的存量市场,企业要学会找细分领域,例如原来企业更多聚焦功能需求,现在会聚焦社交和情感需求,影石创新等这类创新企业即是如此;还要学会“击穿”,即击穿人群、场景和问题。当前市场定位理论被颠覆,正迎来结构性人口红利,例如男性经济正在崛起。企业要有新故事、新场景,才能找到新增长。企业不是没有增长的机会,而是跟上时代的速度真的太慢。

  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张琦表示,当企业取得一定成果,往往容易“骄傲自满”,但是不能拒绝拥抱时代变化,拒绝拥抱新兴事物。企业之所以长不出新的动能,是因为太过度依赖过去的能力。无数的大企业被小企业颠覆,不是因为资金、管理不行,而是因为拒绝接受新的事物,这点值得企业家警惕。

  而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从“融资”到“融智”再到“融技”,金融科技如何为企业的转型发展注入动能?宁波银行深圳分行副行长张叶庆带来《引金融活水?助力民营经济新未来》主题分享。

  张叶庆介绍,宁波银行发挥综合化经营优势,以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产业升级需求,基于民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痛点,依托银行的专业团队及渠道资源,通过“四项赋能”助力企业跨越成长障碍,一是资金赋能、二是产业赋能、三是管理赋能、四是政策赋能。

  据他介绍,该行响应国家支持战略新兴民营企业发展号召,为企业提供股债结合、投贷联动融资方案,并与各地相关部门、创投机构形成科创服务生态圈,形成合力,助力科技兴国,满足企业不同种类融资需求。

  圆桌论坛

  探讨《接连释放利好信号,民营经济如何扛起担当》

  除了向外部要增长,民营企业的内功也要修炼好

  在论坛活动的圆桌环节,由著名时政评论员、学者、震海会创始人邱震海主持,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原河北省工信厅厅长龚晓峰,博商管理科学研究院联合创始人、院长曾任伟,百果园集团常务副总裁焦岳,云天励飞副总裁郑文先,华为云广东副总经理王佳佳共同参与,探讨《接连释放利好信号,民营经济如何扛起担当》。  

  很大机会

  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谈及民营企业现阶段面临的发展困境与机遇,龚晓峰坦言,他来往内陆与沿海城市间,多年来进行过数次调研。他以深圳举例,他发现深圳创新生态优于国内其他城市,企业外向度高、专精特新企业多,但大部分仍是中小企业体量。这些中小企业多依靠商业模式盈利,叠加进出口交易的外部制约因素,面临着市场需求、创新驱动不足,以及关键技术“卡脖子”等问题。

  而在内陆城市,困境有所不同。不少中小企业虽然也进行了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但差距仍不小。绝大部分企业的认知还没完全到位,不是不想转,是不知道怎么转。因此,龚晓峰建议,面对诸多政策,民营企业要认真研究,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寻找自己的机会,不同的企业有不一样的机会。此外,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蕴含着很大机会。曾经,不少深圳企业“吃到”了改革开放、全球化及互联网的红利,如今面临逆全球化形势,必须思考新的出路破局。深圳的企业一定要走出深圳、走出湾区,到内陆城市找机会,到产业当中找机会。

  作为最富活力、最具潜力和创造力的市场主体,中国民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华为云也正通过技术创新去赋能广大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王佳佳透露,华为云已通过沃土云创计划协同2400多家企业,完成3100多个联合方案构建,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栈赋能,加速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大有空间

  民营企业提升内部运营效率  

  除了向外部要增长,民营企业的内功也要修炼好。曾任伟认为,当前,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AIGC技术在业务场景的应用,能够快速提升效率。此外,出海及新消费赛道仍大有机会。国家对民营企业出海的支持力度很大,而且中国的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空白,任何一个细分品类都有机会成长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企业。

  “中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很多,但拥有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还是很少,”曾任伟表示,经营和管理之间,民营企业总是将经营放在第一位。外部有钱赚时,不会想到提升公司运营能力。但当外部市场倒逼时,才会思考怎么提升运营效率及资金使用效率。他认为,民营企业提升内部运营效率还是大有空间。

  郑文先认为,创新和务实是带动云天励飞走出经济低增长周期的关键两点。今年4月,云天励飞登陆科创板。一方面从内部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管理效率,通过打磨技术推动自身的模型研发和落地速度。另一方面,要贴近市场,不去炫技,而是切切实实把AI的技术和场景结合起来,去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既要抬头看天,又要脚踏实地。我觉得这不仅是云天励飞,也是深圳众多民营企业所选择的道路。”郑文先说道。

  在大会的最后环节,现场颁发“高质量发展之行业担当奖”“高质量发展之创新赋能奖”“高质量发展之金融服务奖”,三项大奖表彰先进、致敬典范,以期凝聚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戴越 程洋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程洋 严兆鑫 卢亮 王玉凤 苏梦茹 方诗琪 邱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