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乡村一对一,健康你我他”——2023年广东健康科普进乡村活动启动

开往粤东粤西粤北的“健康直通车”:义诊、科普,健康集市送到家门口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伍月明 李文 孙小鹏 09-07 01:30

  医生现场为市民开展义诊咨询、科普讲解。

  一辆辆“健康直通车”将从广州出发到达各个分会场。

  与会领导和特邀嘉宾共同推杆,启动2023年广东健康科普进乡村发车仪式。

  为了提高广东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营造良好、有序的健康科普社会环境,昨日上午,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指导下,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南方都市报组织开展的“乡村一对一,健康你我他”——2023年广东健康科普进乡村活动启动仪式,在广州市大沙头码头健康科普广场举行。

  初衷

  将健康科普宣传对象由城市延伸至乡村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潘正钦出席活动并讲话。潘正钦指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广东省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工作逐步建立了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机制,健全覆盖全省的健康素养监测评估体系,积极落实将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同时,广东资源高度集中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粤东粤西粤北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在健康素养方面与珠三角城市居民存在着较大差异。2022年广东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9.06%,距离国家和省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走在前列”的定位、人民群众的健康期盼还有一定差距。

  他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广东健康科普宣传的对象由城市向广袤的乡村延伸,关注乡村地区“一老一小”和慢性病患者群体,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的精准健康科普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体作用,积极搭建新媒体矩阵创作传播广大城乡居民都能听得懂、掌握得到的健康科普知识,倡导建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助力提升广大乡村地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工作。

  出发

  “健康直通车”科普宣传团将走进三地

  如何打通健康科普宣传教育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王剑莉表示,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此次推出的2023年广东健康科普进乡村活动,面向全省尤其是粤东粤西粤北农村地区,开展健康推荐官征集招募分享、健康巴士进乡村、健康课堂进校园等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百姓最急需的健康科普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南方都市报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在致辞中表示,南方都市报是健康广东行动的见证者、记录者、亲历者和参与者。2019年,在国家卫健委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促进中心相关领导的见证下,南都健康联盟正式成立;以南都“健闻”命名的南都号年均发布逾3000条健康科普资讯,一年阅读总量超过3亿次;南都还打造了“南都健康大讲堂”“走进手术室”等品牌栏目,发布了多份聚焦智慧医疗发展趋势的智库报告,推出多款智慧服务产品,举办多场健康科普座谈会等等。

  “今天我们积极参与这场活动,也是希望以媒体的身份,用健康集市这一创新产品形态,达成线上线下融媒体全景传播,真正打通健康科普宣教工作最后一公里,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开启广东全民健康科普新篇章。”刘江涛表示。

  活动现场,与会领导和特邀嘉宾共同推杆,启动2023年广东健康科普进乡村发车仪式。一辆辆“健康直通车”将从广州出发到达粤东粤西粤北各个分会场,以健康集市为载体,更为精准地将健康理念传递全民。

  据悉,在9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期间,“健康直通车”科普宣传团的医护人员以及专家将会在清远佛冈、茂名化州、梅州五华三地分会场举办健康集市,为当地居民开展健康科普、健康体检、医生义诊等活动。

  与此同时,健康科普宣传团还将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学校送去急救技能、健康心理、公共卫生等内容丰富的健康科普课程。

  亮点

  多名“健康推荐官”带来“健康之声”

  在昨日的启动仪式之后,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等协办单位还参加了主会场健康集市活动,部分医生为市民开展义诊咨询、科普讲解,越秀区白云街道办事处提供了场地支持。

  活动邀请了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为代表的多名“健康推荐官”,现场播放他们的打CALL视频。健康宣传官的“健康之声”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现场

  体验分娩十级痛 参观5G急救车

  市民点赞健康集市有用又好玩

  昨日上午,在大沙头码头健康科普广场,一场好玩又“有料”的健康知识科普推广活动热闹开场,用义诊、游戏、展览等形式把健康科普知识送到了市民身边。  

  义诊区:“孕夫”体验分娩疼痛   

  “啊……我还能再坚持一下”,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孕‘夫’体验”摊位,简先生正坐在椅子上,肚脐两侧各贴着一个电极片,通过脉冲电刺激带来疼痛,模拟感受女性分娩时的疼痛感。

  此刻,模拟分娩机器上的等级显示为四级,简先生正在用手抹去额头上细密的汗滴。当护士将疼痛等级逐步上调至七级后,简先生立即拍下停止按钮,向后躺倒,摇了摇头说:“真痛,生孩子真不容易。”

  一位体验者吕先生坚持到了五级,“痛感非常强烈,体验完才真切感受到做妈妈非常伟大、非常不容易,向天下所有的母亲致敬。”

  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房护士长左莉介绍,机器能模拟出女性分娩时从一级到十级程度的疼痛,还能模拟出产妇宫缩的周期,平均两分钟给予体验者一次峰值疼痛,随后逐渐衰减,然后再逐渐增强痛感刺激。“十级代表着,分娩时宫口开到十厘米时的痛感,此时妈妈才能用力地把宝宝生出来。”  

  体验区:5G急救车可实现“上车即入院”  

  高科技十足的“120全新负压5G急救车”在健康集市亮相,引起市民的广泛兴趣与驻足观看。该救护车看似和普通救护车没什么区别,但“内涵”丰富。“该车平常情况下是一台抢救监护型救护车,如果遇到要转运传染性病人,把负压系统打开则变成防护监护型救护车。”广州120急救指挥中心副主任张勇告诉南都记者,“120全新负压5G急救车”由广州120急救指挥中心自主设计开发,是一款已安装5G系统的全新三区两通道负压救护车。

  据介绍,该救护车安装了6个高清摄像头,包括车前、车后、驾驶舱、医生舱、医疗舱等,可以实时采集患者的信息、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通过随车装配的5G通信设备、视讯交互终端等相关设备,第一时间将检测情况同步到院内急诊科等科室。

  同时,车上还搭载了5G转诊会诊系统,可通过区域内图像、声音、文字的高速实时传输,实现医院、车辆、专家等多方高质量会诊,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诊治,真正实现了“上车即入院”。张勇介绍,目前“120全新负压5G急救车”大概有60台,分配在广州市急救网络体系中。  

  “急诊夜鹰”:救人不用“绅士手”  

  知名微博大V“急诊夜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模拟医学中心主任王西富在微博上经常关注各类与院外急救有关的视频与新闻,为大家科普正确的急救方法,也会指出不规范的急救方法。接受采访时,王西富介绍了几种院外急救时常见的误区。

  “前几天,我看到有个大叔为一个乘务人员做心肺复苏的视频,他把女士的两个手交叉放在胸口,通过她的手再按压,避免接触女士的胸口,这很绅士,但不规范,效果是不好的,需要直接按压胸部”。

  类似的,为女士使用AED时,也会有人不好意思把贴片直接贴在女士的胸口皮肤,而会隔着衣服。

  王西富说,这种救助女士时的“绅士手”问题,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当女士发生心脏骤停时,她被心肺复苏以及正确使用AED的机会会减少,存活率会降低,“这是不应该的,这种‘绅士手’行为是不应该宣传普及的,心肺复苏必须要规范操作。”  

  肩关节、踝关节、膝关节为何易受伤?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组长何河北副主任医师带来了运动损伤相关科普内容。

  何河北在现场通过肩关节、踝关节等模型的展示,形象生动地为市民介绍比较常见的运动损伤以及如何进行紧急处理。“目前常见的运动损伤包括骨折、肌肉拉伤、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韧带损伤、肩关节脱位等情况。”

  以膝关节为例,何河北介绍,膝关节的前交叉韧带以及内侧副韧带是最容易受伤的韧带,损伤后只要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关节内积血、活动受限,就要立即停止运动,进行冰敷、制动以及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膝关节扭伤中半月板损伤也较为常见,通常出现在打篮球、踢足球、跳舞、爬山等运动。

  此外,踝关节也同样是体育运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关节韧带损伤。此前,艺人刘畊宏的健身操视频走红网络,然而,爆火还没多久,就出现了“刘畊宏女孩”跟练受伤的新闻。多数原因则是因为踝关节的外侧韧带撕裂。

  健康之声

  调适衣食住行,存正气于内,为健康保驾护航。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  

  让更多人懂一点简单急救。

  ——微博大V“急诊夜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模拟医学中心主任王西富  

  世界上没有比健康更好的财富。

  ——中国游泳运动员、第31届大运会两项比赛冠军张一凡  

  我运动,我健康。

  ——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学生、校街舞队领舞何晋安  

  做更好的自己,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中国水球运动员、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学生李家兴、刘骆彬、梁子谦  

  多点开心,少点焦虑,健康是“1”,其他是“0”。

  ——南都N视频主播团曾俊豪、武艺璇、马青、李鹤鸣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李阳  

  统筹:尹来 王道斌 关健明 陈成效 叶可可 游曼妮  

  执行/采写:杨丽云 伍月明 李文 孙小鹏 程安 杨晓彤 叶斯茗 实习生 赵琳琳 许华中

  主持人:曾俊豪 视频/摄影:马强 冯宙锋 蔡文茵 罗雪纯 

  技术:麦毓轩 曾俊豪 设计:张许君 欧阳静 沈淑婷 摄影策展:高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