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莫让“橡皮擦”抹去记忆 广东探索建立认知障碍专病数据库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刻不容缓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文 人民日报 新华社 09-20 02:02

  广州市老人院里,患上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们正在练习捡豆子。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摄(资料图)

  南方医院老年病科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交流。

  刚刚发生的事,怎么都想不起来了——就像脑海中的橡皮擦,擦掉了大脑的记忆。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老糊涂”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这样表现的老人可能是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

  每年9月17日是中华老年痴呆防治日、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对老年痴呆症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重视与预防这一疾病刻不容缓。

  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印发通知,决定于2023年至2025年在全国组织开展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

  广东早在2020年,就印发了《养老机构认知症老人照顾指南》地方标准,规范全日制养老机构认知症老人照顾服务流程,为认知症老人带来支持和陪伴的精神力量。深圳、江门市还纳入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

  早筛查

  深圳65岁及以上居民免费初筛

  老年痴呆,是一个全球各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目前约有1500万患者,这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身心的痛苦和困扰,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和压力。

  专家介绍,老年痴呆,如果在早期就重视及干预会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国家卫健委2023-2025年在全国组织开展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

  根据通知要求,各地要开展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及早期干预。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指导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提供1次认知功能初筛。

  认知症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临床检测需由专科医院进行,而大范围的量表初筛适合在基层社康机构开展。

  试点过程中,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通过在全市建立11个试点社康,初步建立了“社康机构筛查—专业医疗机构诊治—社康机构随访—公共卫生机构质控”医防协同模式。

  2022年,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两次发文,先后将AD8及MMSE两个量表加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健康管理项目,在试点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全部社康机构将一起行动——为深圳市所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失能(失智)早期筛查、转诊指导、干预等服务。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可在家属陪伴下前往社康中心,咨询并进行相关筛查项目。

  早干预

  广东两地纳入社会心理体系建设试点

  国家卫健委的行动计划指出,有条件的地区要对初筛发现的痴呆风险人群进行分类干预服务,针对认知功能下降的高风险人群,在个体化生活方式指导及健康教育基础上,根据老年人认知功能状况,提供认知训练干预,降低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发现痴呆高风险人群和疑似痴呆人群,指导其及时到有关机构就诊,并对诊断为轻度认知损害和痴呆的人群进行干预服务,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品质。

  广东在防治和干预方面,早已有所行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0年印发《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鼓励试点地区探索开展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到2022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老年痴呆、支持和参与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深圳、江门市是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

  2020年7月,由广东省民政厅牵头组织编制、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养老机构认知症老人照顾指南》地方标准,规范了全日制养老机构认知症老人照顾服务流程。在服务内容及要求方面,明确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认知康复、社工服务、精神行为症状管理、膳食及营养服务、照护者关怀服务等内容;同时,充分考虑认知症老人特殊性,重视适宜环境对认知症老人的积极作用,鼓励家属和社会力量参与认知症老人照护服务,为认知症老人带来支持和陪伴的精神力量。

  探索建立认知障碍的专病数据库。目前,省卫健委正依托国家失能老年人评估服务应用子系统,结合推进失能老年人健康评估和服务工作,逐步建立失能老人健康服务数据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认知中心已建成具有随访、统计、检索功能的“华南阿尔茨海默病数据库”和社区进行神经心理认知量表评估的App端,实现临床数据和社区调查的信息化管理,在国内居领先水平。

  在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过程中,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结合实施国家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项目,研发了一套含解说视频的失能(失能)老年人线上线下分步式筛查工具包、1个基于社康通的老年人认知筛查工具包,并建立了一套融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分步式规范化筛查流程,建立科学的评估系统,开展早期依从性评估、中期指标评估及终期效果评估,科学检验干预措施的效果。

  早服务

  对记忆门诊等人员进行培训

  国家卫健委的行动计划指出,将指导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对记忆门诊、社区服务、社会工作等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使其具备为老年痴呆患者及照护者提供照护指导和帮助能力,为照护者提供认知激活、运动康复、生活照料、情绪管理等照护技能辅导,指导照护者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照护需求,为患者提供适宜的照护。

  据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要探索建立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有关医疗机构、有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老年健康服务志愿者组织的合作机制和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的老年痴呆防治服务。

  今年9月5日下午,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2023-2025年)全国督导广东珠海站启动会暨认知障碍全程管理社区宣讲活动在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联安市民艺术中心举办。

  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岭南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李春英说:“社区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我们一定会把好老年痴呆防治的社区关口,结合实际开展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转诊和干预服务,提高老年痴呆就诊率,实现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减少或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

  世卫组织统计,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被诊断为老年痴呆。但是,在症状出现前34年大脑就有预兆,所以提前科学保护大脑,可以远离老年痴呆!  

  故事

  护理人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治疗效果好,但挡不住疾病进展

  岁月偷走了记忆,但他们那么努力地想要记住你

  在南方医院老年病科的病房里,曾经有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兰阿姨(化名),今年79岁,由于合并多种慢病,病情反复,大约6年前就时不时地住院治疗。早期治疗效果相当好,但仍是挡不住疾病的进展。

  老年病科护理组长邹艳平回想起兰阿姨最早的住院故事,很是感慨,“刚入院时,她没有与我对答过,后来,我看着她开始主动说‘早上好’,甚至向我索要拥抱……她其实是非常努力地想要‘记住’”。

  阿尔茨海默病阿姨伴有多种慢病  

  兰阿姨是混合性阿尔茨海默病,伴有极严重的认知能力衰退。刚入院时,她表情淡漠、失语,戴胃管鼻饲进食,四肢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双下肢肌肉萎缩、卧床不起。

  老年病科主任吴赛珠带领的医护技一体化团队为她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包括降脂、降糖、护胃、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抗抑郁、改善认知等药物治疗,还配合肢体进行超声药物透入治疗、磁疗、踝泵运动、肢体按摩、气压治疗及红外线治疗等综合康复理疗训练。

  慢慢地,兰阿姨四肢能自行活动,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大为改善。她从能在床上坐起,到下床做站立训练,再到能坐轮椅外出,肢体康复效果一直在不断提升。

  为了改善兰阿姨的情感记忆水平,邹艳平每天进病房时,都会主动与阿姨热情地打招呼、握手,甚至跟她逗乐子玩。  

  从不对答到主动说“早上好”  

  刚入院那会儿,兰阿姨从来没有与邹艳平对答过,“大多数时间,对着我都没有什么表情”,邹艳平就继续单方面地跟她聊天,尽量多地提到阿姨的家里人、家里事。她说,这种一对一提问以及重复的言语沟通交流,其实也是一种认知功能的训练。

  除了聊天,邹艳平还会给兰阿姨“爱的抱抱”。每天巡视病房、交接班进入病房时,她都会拥抱一下阿姨,离开病房时,也会拥抱她、跟她摆手道别。

  母亲节、妇女节及重阳节,她会送上问候,准备鲜花等小礼物。这样的日子坚持了一天又一天。

  有一天,邹艳平微笑着跟阿姨道早安,阿姨破天荒地开口说话了:“早上好”,“她的语速很缓慢,声音很小,但是,吐词十分清晰,真的让人大为惊喜!”

  但兰阿姨究竟有没有记住她、认识她呢,邹艳平并不确定。有时,邹艳平周末休息两天,周一返回病房上班时,兰阿姨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看上半天,好像从不曾认识一样,但是,只要邹艳平张开双臂拥抱住她,兰阿姨就会朝她露出微笑,不断地点头打招呼,“大概是因为她记得拥抱的温暖吧”。

  提到远方的女儿眼泛泪光  

  在综合治疗与护理下,兰阿姨的情况明显好转,入院两周多已顺利脱离胃管,晚上睡眠好,晨起精神奕奕,目光有神,面色红润,会与医务人员问好、握手及挥手道别。问话时,虽然仍有部分健忘,但是,逐渐地对答流利,反应更加敏捷了。

  每天,完成输液及康复理疗等肢体锻炼后,阿姨就在护工及家人的陪同下,下午坐轮椅去住院部楼下小公园散心看风景,甚至外出购物。

  偶尔,在休息时间被人打扰或者治疗穿刺疼痛不适时,她会明显表现出不喜欢的表情,甚至会推开工作人员以表示抗拒。

  当向她提起远在新加坡的女儿,阿姨都会双眼泛起泪光,满满的思念之情一览无遗。

  后来,阿姨的女儿从国外回来,见到母亲的状态,非常惊叹,在给吴赛珠主任的微信中说:“见到母亲能高举双手并主动与人握手,和家人道别,用简单的言语表达自己的喜怒,主动进行足踝部的运动,比起之前视频聊天里又有了进步……生活质量提高了!”  

  向护士索要拥抱、合影  

  让邹艳平印象深刻的是,当年6月,她需要脱产外出学习数月,5月31日,她在工作结束后去向兰阿姨道别,阿姨听她讲完离开的缘由,盯着她,嘟着嘴巴不说话,“先是紧紧地拉着我的手不放开,而后,阿姨张开双臂,向我索要拥抱”。

  邹艳平说,那时的兰阿姨,像个孩子一样,还提出要和她拍个合照,“她说‘因为我怕明天就会忘了你是谁’”。

  如今,兰阿姨已经79岁了,在家中由家人和护工照料,出现一些合并症时会入院治疗,好转了再回家。她的阿尔茨海默病有时有好转,但总体仍在进展中,记忆时好时坏。

  “对于这些长者来说,陪伴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长情的告白。”邹艳平想对所有阿尔茨海默病人的家属们说:“请不要难过,更不要埋怨甚至放弃。因为,其实他们是那么努力地想要记住你”。

  她还记得几年前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培训时,授课老师说的话:“‘深度的接纳’是一种慈悲,当我们有能力陪着老人们受苦而不离开、不嫌弃,就能逐渐给出爱心和关怀的陪伴。”  

  话你知

  ●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已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中风的第四位“死亡杀手”。人们常用老年痴呆来泛指在老年期表现为痴呆状态的所有疾病,包括认知症(阿尔茨海默症为主)、血管性痴呆等,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一种类型。目前中国约有老年痴呆患者1500万,占世界总病例数的1/4。  

  ●典型症状

  记忆力减退、丧失。

  忘记时间和空间:不记得回家的路,忘记年份和季节。

  语言交流障碍:忘记某些词,说出来的话让人很难理解。

  判断能力障碍:包括乱放东西等行为。

  智力逐渐丧失:简单的算数算不清楚等。

  性格情绪变化异常: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  

  ●如何预防

  到目前为止,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只能减慢加重、推迟发病,并不能终止疾病进展。早发现、早干预是降低老年痴呆风险的最好武器。

  包括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培养兴趣爱好,鼓励终身学习,进行丰富的户外运动,每年进行脑健康体检。  

  ●多一些陪伴

  医患互助、积极治疗,是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通过药物作用减缓大脑神经病变的衰退速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照护、集体性体育锻炼等帮助患者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陪伴是一剂良药。“无论多么黑暗的地方,也无法隐藏一支蜡烛的光亮。”给老年痴呆患者多一些陪伴、多一点关爱。

  整合:易福红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通讯员 李晓姗

  来源:人民日报 新华社 央视 广东省卫健委网站 @广东卫生在线 深圳特区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