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路向上·童向未来”2023粤港澳大湾区儿童互联网大会在广州举行
对话机器人、少年说网事、畅想网络素养……大湾区“童”向未来

广州市南沙区星海小学少儿合唱团表演《同心圆》。

大会小主持人徐宝珞与优必选机器人小智进行对话。

猪猪侠陪伴少年儿童代表宣读青少年文明上网倡议。

“少年普法官”林靖博

“昆虫男孩”张赫奕

“用网小达人”林玥妤
AI机器人现场解答孩子们对互联网的好奇疑问,少年普法官、科普小达人讲述自己的网络故事,猪猪侠、超级飞侠为孩子们加油“打call”……
9月23日,以“E路向上·童向未来”为主题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儿童互联网大会在广州市南沙区图书馆举行,为广大少年儿童带来一场互联网数字盛宴。本次大会由广东省委网信办、广东省文明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务局、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支持,南方新闻网、南方都市报、奥一网承办。
探讨青少年数字压力化解
现代信息社会,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网络有关。伴随着沉浸式数字生活长大的孩子们,如何学习提升网络素养,增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近年来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活动现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围绕“如何化解青少年的‘数字压力’”进行主题分享。他指出,我国青少年网络行为呈现出较高的社交性和互动性,数字压力集中于网络社交层面。方增泉认为,科学管理青少年数字压力,需要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合力,重点在于家校联合,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教师教育、家长以身作则等多种形式,合理规范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与网络使用观,提升其网络操作能力与网络素养。
“超过九成的受访儿童,表示知道网络上存在虚假信息或谣言,但孩子们抵御网络风险、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还是相对较弱”“71.86%的受访儿童希望与父母一起制定上网规则互相监督。可惜,能积极参与孩子网络生活的受访家长,占比只有15.9%”……活动上还发布了由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调研编制的《儿童网络素养需求与培育创新观察报告》。
多方代表寄语儿童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和网络素养培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离不开每一种角色的参与和付出,呼吁全社会的协同。在“寄语未来”环节中,来自各界的代表给孩子们送上寄语,畅想少年儿童网络素养培育更多的创新与可能。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会常务副会长梁剑锋认为数字文明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新兴文明形态,他希望青少年勇敢拥抱数字文明的时代,不断创新进取,成为引领人类命运、未来文明发展的先锋。
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院长马持节认为,每一位儿童都是网络空间的一粒文明种子,应在共享网络文明成果的同时,积极为网络文明赋能,争做新时代好网民、好少年。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副主任林鹂强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她希望孩子们能用好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也要树立起法律底线思维,严格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
作为学校代表,深圳市宝安区红树林外国语小学教学处主任兼信息与创客中心主任刘宏金则希望孩子们能够认识到网络的力量和影响,明智地使用网络,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和道德素养,并与家人和老师保持沟通。
2023年广东十大“最美家庭”获得者程敏提到,网络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起来,希望孩子们在快乐互联网世界中研究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懂生活、爱生活。
作为互联网企业代表,腾讯护苗工作站执行负责人舒梦莹认为,网络安全素养教育不仅要帮助儿童提高安全意识,也需要帮助儿童与其相关人在网络安全相关议题上能够平等沟通,促进理解,消弭认知差异根源,多方同心协力。
儿童元素融入大会
互联网是当代少年儿童不可或缺的重要成长空间,是孩子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对于网络世界,孩子们还有着怎样的好奇?又有着怎样的期盼?本次儿童互联网大会上,儿童元素随处可见,大湾区儿童的风采尽数展现。
大会小主持人、广东实验中学初二学生徐宝珞与优必选机器人小智进行了一场充满“网感”的趣味对话,共同探索数字空间、Ai世界里的未知。
在“少年说”环节中,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二年级香港籍学生林玥妤、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初一学生林靖博、深圳市南山区卓雅小学五年级学生张赫奕等三名同学代表各自分享了自己进行网络普法、开展网络科普等故事,展现自身对网络的真切感受与思考。
场间,广州市南沙区星海小学少儿合唱团带来一曲《同心圆》,美妙的童声演绎,让大湾区接力传承、奋发向上的网络文明“同心圆”仿佛就在眼前。
猪猪侠、超级飞侠等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动漫IP形象还来到活动现场与孩子们互动、拍照。活动最后,猪猪侠还作为网络文明小伙伴登上舞台,给孩子们加油“打call”。学生代表们共同宣读了青少年文明上网倡议,承诺“做网络强国的建设者,做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做网络秩序的维护者,做网络安全的践行者”。
知多D
粤港澳大湾区儿童互联网大会:护航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引导孩子们共创网络文明
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据了解,作为2023广东网络文明大会重头戏之一,今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儿童互联网大会以“E路向上·童向未来”为主题,旨在引导增强少年儿童科学、文明、安全、合理用网的意识和能力,呈现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
本次大会由广东省委网信办、广东省文明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务局、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支持,南方新闻网、南方都市报、奥一网承办,广州市南沙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局、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以及广东省互联网业联合会协办。广州市南沙区图书馆、咏声动漫、奥飞娱乐以及优必选科技也对本次大会提供大力支持。
智库报告
儿童网络素养观察报告发布,揭示他们想要怎样的网络素养培育
多数小朋友想跟爸妈多聊网事
网络上可能存在诈骗,你知道吗?利用网络学习知识,你有什么需求?这些儿童网络素养教育实践,你喜欢吗?
在9月23日下午举行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儿童互联网大会上,由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联合编制的《儿童网络素养需求与培育创新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披露了儿童网络素养需求与培育的最新发现。
儿童如何学习提升网络素养,增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近年来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报告置身于儿童视角,从“你知道吗”“你需要吗”“你喜欢吗”三个部分出发,深入了解孩子们在管理上网行为、使用上网工具、辨别网络信息、保护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能力与需求,以及政府、社会、学校、企业等在培育提升儿童网络素养方面的实践经验。
最了解
◎超九成受访儿童表示了解网络诈骗、谣言
“网络上可能存在诈骗”“网络信息可能是假的”“上网时要保护好隐私”“遇到网络暴力或欺凌该怎么办”“怎么用好App的青少年模式”……报告一开始率先向孩子抛出5个问题“你知道吗”,考量他们在管理上网行为、使用上网工具、辨别网络信息、保护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能力水平。
报告发现,超过九成的受访儿童对网络诈骗有一定了解。网络诈骗形式更新快、有隐蔽性,尤其是一些切中孩子需求和兴趣的——如与网游相关的诈骗形式,很容易让儿童落入陷阱。报告认为,需要更具针对性,更与时俱进的网络防诈骗教育,来提升儿童的网络安全意识。
报告还提到,超过九成的受访儿童表示知道网络上存在虚假信息或谣言,不过对于如何辨别,孩子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多项不足,这意味着,引导提升孩子们对网络内容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十分关键。
◎近四成受访儿童有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数据显示,有近四成的受访儿童已经有了上网要保护好个人信息的意识,知道在网上不要随意填信息、晒照片。
报告也特别提醒,有意识不等于会操作,尤其是面对突然情况时,能否及时反应,需要家校不断引导。同时,隐私保护不能单纯依靠儿童自知自觉,网络平台规范发展、机制完善也应更注重儿童的权益与特性,为网络价值引导做好护航。
遭遇网暴或欺凌时该怎么办?超五成的受访儿童曾遇到身边同学说网络烂梗或学说网上不文明用语,通常会选择求助于警察、家长和老师。不过,报告认为,有处理问题的意识,同时能否自我约束也很关键,要养成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上网的行为习惯,既要重视法律的规范,还要重视道德的自律。
报告还发现,曾用青少年模式管理孩子上网行为的受访家长,比例仅有三成。受访儿童和家长都对青少年模式的专属内容池建设提出了更多期待。
最需要
◎学科知识、科普视频、网络技能受欢迎
孩子们需要怎样的网络素养培育?当利用网络学习知识、提升网络应用技能时,孩子们有什么需求?
调查显示,超七成的受访儿童希望网络平台可以提供更多有趣的学科知识和科普视频;而希望学校开设趣味网络技能课程的也有近七成。希望获得网络安全或者规范用网指引的受访儿童占比超过了八成。
互联网已成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学校对网络素养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水平则直接决定了儿童的基本信息技术水平。报告建议,平台应引导儿童合理善用网络资源,从中学习有益知识,培养其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并形成习惯与能力,逐渐从“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求索”。学校也应主动将儿童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教育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具有地方和校本特色的经验并予以示范和推广。
◎期盼与父母聊上网、参与公益活动
当被问及“若父母参与你的网络生活,你希望他们做什么?”时,多数小朋友回答希望父母能跟他们多聊聊网络话题、网络技术,一起制定上网规则等。不过,能积极参与,或者有耐心参与孩子网络生活的受访家长,占比不超过两成。
同时,受访儿童对于参加网络素养公益活动也很有兴趣,希望更多地体验安全防范、信息识别等主题,但只有17%的受访家长能够带孩子参加活动。报告认为,家庭教育是提升儿童网络素养的基石,家长们应尊重了解孩子内心需求,积极借助外部资源,陪伴式互动用网,往往比限制性干预效果更好。
互联网是社会交往、表达自我的重要平台,该调查发现,近八成的受访儿童有分享欲、展示欲,希望能有网络渠道交流自己的创作。
报告指出,应尊重儿童想要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主观意愿,并积极为其创造观点交流、思想碰撞、自我展现的平台与机会,鼓励传播分享积极的信息和体验,以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判断。
最喜欢
◎6种网络素养教育实践
从开设课程到自主教育
报告中,还展示了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家庭等主体在儿童网络素养培育等方面的经验与创新案例,从中提炼出6种形态的教育实践。
比如探索将网络素养课程融入地方课程体系,加大教师相关培训实现人才保障,提供面向农村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的普惠适用性培育,提供心理健康援助,开发沉浸式学习乐园,以及保证儿童使用和参与网络的权利等。
“通过互联网或者更高科技的方法,把学习资源送到‘家门口’,能帮到更多的小朋友。”对于上述做法,报告课题组组建小记者评价团分享了真情实感,不少小记者表示,“谢谢这些公益行为!”“大家都在想办法,确保我们利用网络玩得开心、学得开心。”
故事分享
大湾区儿童“互联网+成长”的N种方式
广州市海珠区外国语实验中学的初一学生、“普法少年”林靖博通过网络已经做了3年的“少年普法官”,借助网络平台带动青少年知法学法;深圳市南山区卓雅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昆虫男孩”张赫奕还有另一重身份,他是全平台拥有50万粉丝的昆虫科普大V,已经发布了150多条短视频,在网上开讲昆虫小课堂;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的二年级学生、香港籍女孩林玥妤刚上小学二年级,但她已经掌握了多项用网技能,知识学习的网络工具成为她成长路上最亲密的伙伴。
伴随着沉浸式数字生活长大的孩子们,如何善用互联网探索未知世界?互联网又该如何助力他们成长?三名大湾区少年儿童代表分享了他们与互联网的故事。
“少年普法官”林靖博
林靖博的最新普法公益片《大数据监听,退退退!》关注个人隐私暴露的网络风险。靖博告诉南都记者,他曾经遇到过网络游戏中的陌生人向他询问个人信息,“那时我不懂,就告诉了他,后来拍摄这条视频的时候学到了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相关知识,才明白了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昆虫男孩”张赫奕
在网络上输出知识,不仅引来了大批粉丝,也成为了张赫奕接触到科普界大V们的媒介。比如@小阳的昆虫世界、@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昆虫喵老师和《博物》杂志的吴超老师等都是他崇拜的偶像,他也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大牛。张赫奕的视频火了,也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些他喜欢的老师,跟着他们参与活动,学习了更多昆虫的知识。
“用网小达人”林玥妤
林玥妤告诉南都记者,妈妈会给她报名参加一些在线英语口语练习的辩论课程,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这样的在线辩论,网络仿佛缩小了全球的距离。”经过这些在线辩论的操练,也让玥妤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全球理解力”演讲及辩论大赛获奖者。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凌慧珊
采写:张雨亭 唐静怡 罗韵 熊润淼 李雨佳 谢小清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