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助农、推销特产旗号,生产销售假冒产品,54人落网,多名百万粉丝网红被抓
凉山石榴“卖惨带货”视频是摆拍,雇人“卖惨”

“老人卖石榴遭拒”为虚假摆拍视频。

“9岁娃卖石榴”为虚假摆拍视频。
“网红”通过短视频虚假宣传,打着助农、推销“大凉山特产”旗号,生产销售假冒产品,牟取利益,违法犯罪……9月20日,四川省凉山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以“凉山曲布”“赵灵儿”“凉山孟阳”为主要代表团队的“系列网红直播带货案”。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这是凉山州公安局破获的四川省首例系列“网红经济”乱象专案。会上,凉山州公安局、凉山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凉山州商务局、凉山州委网信办对“网红主播”虚假宣传案及相关情况进行了通报。
设计剧本收割流量变现
据凉山州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卢晓梅介绍,今年5月,凉山公安机关接州市场监管局通报,发现网红“凉山曲布”“赵灵儿”在直播带货过程中虚假宣传,涉案数额巨大,涉嫌犯罪。公安机关接到线索后,迅速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
经昭觉县公安局立案查明:2022年7月,成都小虞助农传媒有限公司(MCN机构,即管理直播的机构)负责人张某进入凉山腹地,物色到个体工商户赵某(女,汉族,27岁)、阿日某某(男,彝族,23岁)等“网红苗子”进行精心孵化。
该公司通过设计剧本、话术,专门挑选当地无人居住的生产用房、破壁残垣作为直播背景,打造“大凉山原生态”人设,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偶遇”“蹭饭”“助农”等情节短视频,博取眼球、收割流量,孵化出“凉山曲布”“赵灵儿”等百万粉丝网红账号。
赚取流量后,顺势通过开设网店和直播带货,打着“助农”“优质原生态”等旗号,假冒“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商标,从成都、南京等外地食品公司低价购入蜂蜜、核桃等农副产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在全国范围内销售。假冒产品被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涉案金额超千万元。
雇佣水军制造爆款假象
在侦办“凉山曲布”“赵灵儿”案件的同时,今年6月,凉山公安机关在工作中还发现,网红“凉山孟阳”“凉山阿泽”在直播带货过程中虚假宣传,涉案数额巨大,涉嫌犯罪。
经昭觉县公安局立案查明:2020年以来,成都澳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MCN机构)负责人唐某以剧本、摆拍等方式,在短视频平台孵化百万粉丝“网红”阿西某某(凉山孟阳,女,彝族,21岁)和阿的某某(凉山阿泽,男,彝族,21岁)。
2021年3月以来,该团伙从成都、昆明等地低价购入雪燕、红花、贝母、羊肚菌等农产品,打着“凉山土特产”“助农”“原生态”等旗号,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其间,唐某伙同李某、郭某等人雇佣网络水军,在直播间制造爆款、抢单的假象,诱导消费者购买,涉案金额超千万元。
卢晓梅表示,上述违法犯罪行为组织严密,迷惑性强,涉案地广,形成了前端打造人设、孵化网红,中端剧本拍摄、电商运营,末端农产品供应、流量变现的制假售假灰色产业链。
抓获涉案网红主播11人
卢晓梅介绍,截至目前,该系列案件共计抓获犯罪嫌疑人54名(其中涉案网红主播11人),已批准逮捕18人,捣毁MCN机构5个,查封涉案公司14家,查扣涉案蜂蜜原材料20余吨,假冒“大凉山土蜂蜜”成品4700余瓶,商品外包装5万余件,生产设备3套,冻结涉案资金500余万元。
目前,相关涉案账号已被封禁。卢晓梅介绍,通过侦办该系列案,厘清了网红团队“吸粉-引流-带货-变现”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凸显了“上游供货商家-包装引流团队-虚假助农主播”的吸粉带货利益链条,总结提炼了一套具有凉山特色的打击类似案件的实战经验。
●真相
卖石榴男孩家没种石榴
以为拍摄者在行善
在“黑牛应季水果”发布的视频中,9岁的“小宝”和奶奶的故事,感动了大量网友,视频评论、转发均上万。
该账号还发布后续,“揭秘”了这条“全网播放3亿作品背后的故事”,称“小宝家的石榴已经全部卖完了”“我每个月会拿500块钱给他们”,得到了网友一致点赞。
9月8日,在攀枝花市仁和区某乡的一个村里,记者见到了“小宝”和他的奶奶起婆婆。
起婆婆介绍说,前几天,她带着“小宝”去卖核桃,有几个年轻人过来问情况,“说看着我们可怜,要帮助我们。”
随后,起婆婆和“小宝”被带到了仁和区大田镇,拍摄了这条广为传播的视频。她证实,她和孙子说的话、做的动作,都是拍摄者教的,视频拍完后收到了200元钱,“后面又来了一次,送了一辆自行车,还有一些衣服、鞋子,又给了3000块钱。”
起婆婆表示,她家缺少劳动力,并没有种植石榴,只有少量的核桃和玉米,她并不知道对方拍视频的目的,以为是在做好事。
石榴被扔情节为摆拍
付费找老人出演
“锋哥在路上”于8月30日发布的一条视频,点赞数达到了13.7万。视频中,一名老人背着背篓,站在一辆皮卡车旁推销石榴,但车内的人却将老人递出的石榴扔到地上,老人捡起石榴后,还向车里的人鞠了一躬。
记者经多方寻找,9月5日,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找到了“锋哥在路上”视频中的老人。
老人名叫李大富,今年66岁。他表示,视频里面的内容都是“演的”。他回忆,视频大概拍摄于8月底,对方让他背着石榴去找人收购,“石榴都是他们的,那天我没有去摘石榴”。
“开始那天,给我拿了200块钱。”李大富说,之后,拍摄者又在他家的石榴地里拍摄了多条视频,并请他参与了卖货直播,“前后一共给了我1500元钱”。
李大富的儿子李华介绍说,他家种植了20余亩石榴,一年能卖10多万元,“视频里面的内容都是假的”。
李华表示,当时,父亲并不知道对方拍摄视频的目的,现在父亲也很气愤,“这种行为会压低石榴价格,损害我们果农的利益”。
拍摄者请村民当演员
还曾想让老人下跪
在“尔康(水果达人)”视频中,一名大叔带着2名小女孩卖石榴,一句“生活本来就不讲道理”令人很心酸。
9月6日,在凉山州会理市通安镇花房村,记者见到了这名大叔——52岁的村民李金邦。“都是他们教我说的,我家根本没有种石榴。”李金邦表示,前段时间,几名自称收石榴的人找到他,说拍个宣传视频。随后,他和两个女儿被带到新发镇乐寨村,拍摄者让他根据设计好的情节,进行了一段表演。“当时给了我400块钱,他们教我怎么说、怎么做,教了好几遍我才记住。”李金邦回忆,一周之后,拍摄者又把他接到会理去做了一场直播,再给了他400元,“直播时,喊我说是我家的石榴,说是家里还有八九万斤卖不出去。”
在该账号的另外一条视频中,还出现过一名在公路边摆摊卖石榴的老人,他是会理市彰冠镇大发村69岁的周大爷。“他们过来说帮我卖石榴,让我跟着他们说的去做。”周大爷说,对方还曾提出让他下跪,但被他拒绝了。拍摄结束后,对方给了200元。
原以为是做宣传,但当周大爷从邻居手机中看到发出来的视频后,气得直跺脚。
●整治
凉山关停卖惨自媒体106个
针对此类“卖惨带货”现象,今年7月,四川凉山州会理市发布了《关于规范会理石榴营销市场的通告》,明确严禁以“卖惨”“悲情”营销等涉及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方式进行网络营销。
凉山州商务局提供数据显示,2022年,凉山州实现电商交易额107.37亿元,同比增长6.21%。其中,网络零售额42.78亿元,直播交易额实现5.88亿元。
“直播带货越来越火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悲情卖惨’营销、虚假宣传等互联网经营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凉山州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处理相关类似案件的过程中,凉山州公安局也逐渐厘清了网红团队“吸粉-引流-带货-变现”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截至目前,凉山州严肃查处通过摆拍发布传播“公益作秀”“扶贫资助”“悲惨生活”等信息,恶意渲染“视觉贫困”博取同情关注“吸粉”,假借利用老年人、残障人士、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开设直播骗取打赏、捐赠等恶意炒作的违法违规行为,已关停摆拍卖惨自媒体106个,关闭60个涉嫌虚假营销非法牟利违规账号。
今年8月,攀枝花市也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交易经营行为的提示函》,对采用扭曲卖惨式营销,构成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相关违法的行为将依法处置,并督促网络平台对恶意营销账号给予严格惩处。
攀枝花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攀枝花市场监管部门正联合公安、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依法处置一批违法线索,并向电商平台通达相关“悲情营销”式的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的视频,督促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终止交易和服务等必要措施。
●延伸案例
南京
主播编故事表演“卖惨”被判欺诈
今年8月8日,南京中院召开发布会,通报了编故事表演“卖惨”的案件。经南京鼓楼法院一审和南京中院二审,最终裁定该主播退一赔三并发布道歉声明,要求相关平台加强审查、完善投诉机制,该案的判决为规范此类网络直播带货划定了红线。
直播间的画面中,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女人缩在一处山洞的角落,她的头几乎埋进膝盖里,一有人靠近就激动地尖叫、反抗。直播间有几千人同时收看,满屏的弹幕都是“她可能怕光”“快打120”“你不要大声说话”等内容。
剧情的核心出现在这里:为筹钱给玲玲治病,主播、大美、鉴宝师齐聚直播间,称要回馈粉丝的善意,不接受大家的捐款,但可以将找到的这些宝藏低价出售。
看到这里,一名受害人毫不犹豫地在直播间下单了手链、戒指等19件商品,累计支付5649.9元。
真相被揭穿后,受害人向平台投诉,并告上法院。
最后,法院判决该主播在直播平台发布向受害人的道歉声明,并根据退一赔三原则,支付受害人22599.6元。因没有证据显示该网络营销平台对该主播炮制惨剧、虚构事实欺骗消费者的营销方式知情放纵,且该平台按要求提供了案涉违规直播间销售者的真实信息,故不支持受害人要求该平台共同承担退一赔三的诉讼请求。
山东
女主播卖惨骗粉丝15万获刑3年
2020年,31岁的离异母亲傅某平日里靠摆地摊维持生计。两年前她接触了网络直播,先后在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上注册了账号,闲来没事就在直播中聊些家常和情感状况,逐渐吸引了大批粉丝的关注。在直播中,傅某常常感叹一个人摆地摊收入微薄,生活不易,加上离异的遭遇,博得了许多粉丝的同情。出租屋里,简陋的居住环境更是让粉丝们同情不已,许多粉丝纷纷在网络平台上为其打赏。随着粉丝打赏的次数越来越多,傅某逐渐被金钱冲昏了头脑,想着讲讲生活不易、感情不顺就能获得打赏,自己的粉丝量又那么多,何不在粉丝身上“大赚一笔”?
在接下来的直播中,傅某打着交流感情、谈恋爱、找对象等幌子,吸引大批粉丝的关注,并添加了其中一些单身男子的微信好友。以交不起房租、没钱买生活用品、摆地摊缺少电子秤、喊话器等各种理由向他们借钱,骗取钱财。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40余名粉丝上当受骗,损失财产近15万元!山东省临沭县法院审理后认为,傅某构成诈骗罪,最终判处傅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
律师说法
“卖惨带货”极有可能构成诈骗犯罪
四川一上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小明律师认为,结合相关案例和法律规定,“悲惨营销”“卖惨带货”这种销售行为或手段,如果跨越了相应边界,极有可能构成诈骗犯罪,从而引起实施人因此承担相应责任。
林小明表示,如果“卖惨”具有相应基础事实,实施人将惨况进行扩大或者夸张,那么这种营销行为还属于民事上的欺诈,也就是利用了受众或购买者的同情心进行了相应营销,实施人不用承担刑事责任。但是,购买者可以以重大误解或者受到欺诈为由,主张购买合同无效从而要求退款。
如果“卖惨”本身就是虚构的事实,而实施人还加以夸大来欺骗消费者购买水果,同时,该欺诈行为足以导致消费者错误地处分自己的财物,也就是掏钱购买相应水果,所购买水果质量与该水果实际价值或当地行情相差太远,售卖水果金额达到诈骗的刑事立案标准,那么“卖惨”的实施者可能构成违法或犯罪,应根据相应情况受到行政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
专家观点
直播形成完整产业链 平台应加强监管
2021年3月,抖音安全中心发布了《“卖惨带货、演戏炒作”违规行为处罚公示》,称平台已对卖惨带货、编造离奇故事、演戏炒作等行为进行违规处罚,部分主播通过调解感情纠纷、编造离奇剧情、利用同情心等套路,最终目的是为了带货。
“主播通过编造剧情卖惨炒作,带有一定的欺骗性质,涉嫌违法。”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说,有关方面应加大力度整治,净化网络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平台应加大对商品质量、价格的监督,完善消费者评价机制。
专家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宜完善对平台管理措施,加大处罚力度。如果平台对经营者的资质资格未尽到审核义务,或者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需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整合:杨存海
来源:成都商报、封面新闻、新民周刊、新华社、潇湘晨报等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