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住我家”,信任最重要
据媒体报道,“十一”期间,不论是经济型酒店还是豪华酒店,不少城市旅游景点附近的酒店价格普遍上涨2~3倍以上。不少年轻人为节约住宿成本,或提前数月预订酒店,或发掘“国庆住我家”模式,一些人通过在假期出租自己的自住房屋,以吸引那些有出行意愿、但经济条件一般的游客。
中秋、国庆假期出行人数有多少?据交通运输部门预计,假期跨区域人员流动量持续高位运行,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包括营业性客运量、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小客车出行量)达20.5亿人次,日均2.57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日均增长11.5%,比2022年同期日均增长58.8%。
上亿人次的出行量摆在这儿,住宿价格上涨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其实,不仅酒店价格上涨,机票价格也较往常提升不少。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不复杂,无非供不应求而已,在绝对的需求面前,住宿、通勤机会的稀缺性增加,需要用价格筛选出相关人群,使资源分配到最需要它的人身上。
不妨以高铁票的一票难求作为对比,高铁票价格不变,每个人都可以抢,一张二等座票的实际价值早已超出了它的票面价格。高铁的票价不变,只是因为高铁被认为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一种,不能跟着经济周期随意涨价,但这并不代表高铁票的票面价格等于实际价值。在高铁不变的票价面前,筛选人群就需要靠“抢”、靠手速和一点运气。而酒店、机票不属于公共服务,是市场化服务,所以要以价格筛选人群。
反过来说,在非出行旺季时,高铁票的实际价值可能就要低于它的票面价格,因为只有很少的人有出行需要。这时,我们会看见一趟高铁往返的票价有时要高于飞机出行的票价,而酒店的住宿价格也会回落。这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与市场化的服务的不同,市场化服务的价格是随着需求而变的。
当然,虽说涨价符合经济学规律,但诸如大数据杀熟、厕所改房间、楼道改房间这类的操作,却需要加以治理,因此这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涉嫌不正当竞争。
在庞大的出行量面前,对于世界这么大我想看一看、经济实力却一般的人群来说,要满足自身需求,必然要付出更多时间成本,也有必要降低心理预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捡漏,较早去挑选心仪的酒店,或者降低便捷性和舒适性方面的要求,这也是一种经济化的出行策略。
相比往年,今年的“十一假期”在互联网上出现了“国庆住我家”的自发行为,这是“交换住房”“借我睡客厅”等行为的延续。本质上是一种缓解住宿资源紧张、减轻各自住宿经济压力的方式。在法律性质上,略有争议,可以认为是好意施惠的情谊行为,有博主表示:“国庆回家,家里有只小猫没人照顾”,也有人说:“国庆期间去旅游,家里没人,希望找人帮花浇水”,诸如此类,行为人无意以盈利为目的出租自己的房屋;另外,若有财产交易也可以认为是短租行为。
作为一种新兴的模式,上述操作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一般来说,有意愿的双方会简单了解一下各自的工作、年龄、兴趣爱好,通过朋友圈和聊天体验等来判断对方是否可信。以这种方式建立信任是否可持续,能否走得长远,还有待观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若在居住的过程中产生各种侵权纠纷,必定还是适用民法典相关规定。
长假已经开启,无论选择哪种住宿模式,安全、舒心都应该是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