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一故事,南都、N视频记者走进郑正秋蔡楚生电影博物馆:
潮汕青年梦启航 光影百年话沧桑


潮籍电影名人史迹馆·郑正秋蔡楚生电影博物馆。

鄞镇凯
寻找湾区文化力量,走进一楼一故事,看见历史深处的汕头。近日,由汕头市委网信办主办,南都、N视频承办的湾区文化融媒报道汕头篇《一楼一故事》正在播出中,南都、N视频记者走进集成发绸庄,现为潮籍电影名人史迹馆·郑正秋蔡楚生电影博物馆。安平路46号的集成发绸庄,曾经是汕头乃至整个粤东地区规模较大的布料批发、零售行,而同时,也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蔡楚生电影逐梦道路开始的地方。如今,修葺一新的老布行已经布展为潮籍电影名人史迹馆、郑正秋蔡楚生电影博物馆,每逢节假日吸引上万游客,人们在光影之中,重温当年风华。
往昔
见证百年商业发展变迁 “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在此起步
夕阳微斜,走进老市区小公园安平路一带,一栋栋年华老去的旧房子里藏着许多辉煌的故事。安平路46号的集成发绸庄就是如此。
集成发绸庄的旧址始建于20世纪初,曾经是汕头乃至整个粤东地区规模较大的布料批发商行之一,也是电影人蔡楚生年少时期来到汕头打工所在店铺之一,店铺后搬至安平路46号。据介绍,当时潮汕的布匹价格调整都得通过集成发转达。如今,在这栋仿西式折中风格的骑楼建筑的二层立面上,“集成发绸庄”招牌依旧引人注目。
集成发绸庄见证了汕头开埠至今近百年的商业发展和变迁,也成就了一个潮汕青年电影梦想的启航。
1923年,17岁的蔡楚生来到安平路46号的集成发绸庄当“小公司”,即小伙计。1925年,在“五卅”运动的影响下,他参加汕头店员工会活动,由于喜爱喜剧,组织了“进业白话剧社”,担任戏剧演出的编剧、导演、演员,先后创作了《月下》、《无母之儿》等话剧剧本。
这里可说是蔡楚生人生中重要的一站,是他电影事业起步的见证,通过接触电影、组织话剧社,打开自己电影人生重要的一页。也是因为在这里,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当时社会的信息,让蔡楚生深深地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现实,为他的现实主义电影提供坚实的基础。
1926年,蔡楚生拍摄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呆运》。为实现电影梦想,他跟随一批潮汕有志青年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征程,吸收了上海多元文化的特点,创造了20世纪20-30年代的“海派电影”辉煌。1934年,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成为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
而纵观蔡楚生的电影创作,也一直紧扣时代的脉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代表作《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都分别创造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轰动海内外。蔡楚生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
今朝
展陈潮籍电影名人史迹 传承汕头电影文脉
2019年,安平路46号集成发绸庄,开辟为“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蔡楚生暨潮籍电影名人史迹馆”,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博物馆升级扩建,将安平路48、50、52号纳入为博物馆的一部分,增加了展陈面积和电影体验区,丰富展陈内容和形式,同时更名潮籍电影名人史迹馆·郑正秋蔡楚生电影博物馆。
展览馆共四层,主题展陈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潮籍大师启蒙中国电影”、第二部分“潮籍星光闪耀中国银幕”、第三部分“潮籍影坛丰富中国影史”和第四部分“汕头电影梦工场”。各展厅之间有机联系、逐步递进、相互映衬,观赏性和互动性强,是传承汕头电影文脉的重要文化橱窗。在馆内,南都、N视频记者看到了一楼特别设立的怀旧电影院。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每天都会公益放映一部电影,让市民游客感受电影文化的魅力。
相关新闻
潮籍电影大师的艺术生涯
汕头是著名侨乡,独特的海洋文化,造就了具有东南亚风情的骑楼街区,与外国领事馆、洋行建筑相映成趣,独特的中西相融气质,让城市仿佛是一座天然影城。潮汕籍电影人郑正秋、蔡楚生、陈波儿等都在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新中国电影教育的奠基人 陈波儿
陈波儿是潮州庵埠人,艺名波儿是取自于波儿塞维克的词头,以表示她的革命倾向。1934年从影,陈波儿主演了电影《青春线》《桃李劫》和《生死同心》,使她蜚声影坛。新中国成立后,陈波儿任电影局艺术处处长,并领导拍摄了26部国产影片,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0年陈波儿筹备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电影艺术干部学校,也就是现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
“中国电影之父” 郑正秋
郑正秋原籍广东潮阳,生于上海,一生编导影片40余部。1913年,郑正秋有感于家乡潮州地区妇女地位低下,常见买卖婚姻、包办婚姻等社会现象,24岁的郑正秋自编自导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3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孤儿救祖记》上映,是中国第一部创票房纪录的长故事片,直接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国产电影运动”。
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 蔡楚生
蔡楚生原籍广东潮阳,生于上海,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奠基者、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1929年,蔡楚生在郑正秋的帮助下,加入明星影片公司,任郑正秋的助理导演和副导演。1933年,拍摄《都会的早晨》,这部影片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也成为他日后所有电影的创作内核。1934年,蔡楚生编导影片《渔光曲》上映,创下了84天爆满的观影奇迹。1947年,他与郑君里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影片上映后连映3个多月,观众多达70多万人次,创下了旧中国以来最高的票房纪录。新中国成立后,蔡楚生出任电影局副局长。1958年,他带上了20多年前在香港创作的《南海风云》手稿南下广东进行再创作,并将影片定名为《南海潮》,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
对话
潮汕文化是取之不尽的电影资源
鄞镇凯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南都、N视频:为何当时在汕头会出现这样一批电影人?
鄞镇凯:电影是舶来产物。当时汕头开埠,环境开放,经济繁荣,这都为电影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比如说当时蔡楚生就是在这里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组织成立进业话剧社。他最先是从写剧本开始的,他是话剧社的骨干,会做戏也会创作。绸缎庄的伙计跟蔡楚生的老板说:“留下他干什么?影响营业。”老板却说:“不要管他,他是个人才。”后来,蔡楚生编写的《呆运》拍成短剧,在汕头首映时很多人去看,老板就觉得自己为社会培养了一个人才。从这个细节,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的汕头,劳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至少在我研究的城市范围内,其他城市都没有汕头劳资关系如此和谐。
南都、N视频:如何看待潮汕文化和电影的关系?
鄞镇凯:潮汕文化这个概念只有30多年,但确实与中国电影文化有密切联系。现在很多电影像上次的《暴风》啊,像这些要发掘的话还有很多。从历史上辛亥革命,到北伐、到七日红等,还有侨批,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电影题材,潮汕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电影资源。
统筹编辑:董晓妍 采写:南都记者 李佳滢 张静
摄影/视频:陈杰豪 李佳滢 实习生 林欣荣 陈日权 孙泷
参考资料:《小公园一楼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