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国家公园学院开学,院长接受南都专访:
并非培养管理局长 读这专业要爱自然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国家公园学院9月迎来新生。 图源:北林保护资讯公众号

国家公园建设关键在人才。当前,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还存在科研空白和人才缺口,需要一批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领军人才。我们聚焦国家公园对人才需求,培养既了解国内外国家公园相关领域发展趋势,又能系统掌握行业建设与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学生。 ——徐基良
新学年开始,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迎来了第一批新生。
据了解,国家公园学院首批新生共20个人,采取梁希实验班的方式精英化教育,保研比例约占40%。国家公园学院的学生在就读期间还有8周的岗位“实习期”,可以前往国家公园实地观察,深入了解国家公园的运行机制、工作模式。
为何专门设立国家公园学院?南都记者专访了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院长、教授徐基良。
在采访中,他表达了对新入学同学的期许,“我希望读这个专业的学生热爱自然,没有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这话不能只是在嘴上说而已,要落实到行动上来。”
人才是国家公园未来建设成败关键
南都:国家公园学院今年9月迎来第一批新生。为何专门成立这一学院?
徐基良:国家公园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人才是国家公园未来建设成败和建设效果的关键,所以人才保障是一切关键。我们成立了国家公园学院,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
国家公园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太长,还是个新事物,也面临人员结构性短缺和供给不足等问题。已设国家公园的很多工作人员转型自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相对于新时代国家公园建设需求,这些人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技能方面存在不足。
同时,国内此前尚没有开设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与之相关的专业也只有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但是,该专业每年毕业生400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自然保护地建设需求。因此,成立国家公园学院,首先是为了培养与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相适应的高水平专门人才。
南都:新学院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徐基良:最大的挑战是国家公园学院体制机制问题。国家公园工作具有综合性、复合性和交叉性特点,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不是一个学院、一个学科能完成的。国家公园学院应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开放办学,侧重于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调配整合校内资源,突破传统管理运行模式,实现集约化管理、集成化建设、扁平化运行,搭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平台,打造国家公园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特区”。
现在国家公园管理中有哪些人才短板
南都:国家公园管理中需要什么人才?
徐基良:国家公园在人才技术能力方面有很多新的需求。例如,以前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主要依靠人力搞日常巡护监测的那一套方法,就不太适合国家公园的需求,目前第一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以及正在创建中的国家公园都在使用或者正在引入大数据、智能感知系统、无人机系统等等;自然教育、自然体验是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其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当前国家公园中急需的一类人才;国家公园建设应该让当地居民受益,社区发展是国家公园管理工作中的关键内容之一,这也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来开展。
南都:国家公园的人才面临多大空缺?
徐基良:没有统计过数量上具体差多少,但是目前人才绝对短缺。当前已经建立的国家公园有5个,正在创建中的还有十几个。同时,目前45岁以上的工作人员超过50%,也陆续都面临退休的问题。
国家林草局此前发布消息称,已获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在全国共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可想而知未来人才需求量还是挺大。
南都:学生如何对接国家公园的需求?
徐基良: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有很多种工作类型:科学研究、巡护监测、生态修复、社区发展等,还有涉及到自然教育、自然体验等方面。首次设立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我们在培养时没有特别地去强调管理层,我们的目标也不是培养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
我们要培养既了解国内外国家公园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又掌握行业建设与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人才。不仅要熟悉国家公园相关法律,还要具备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
国家公园8周“实习期”可以学什么
南都:在国家公园等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人才培养,意义是什么?学生可以学到什么?
徐基良:不管是哪个课,我们都把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组成。实验主要涉及到动物学、植物学、规划设计等等内容,实习则涉及认知类、实践操作等内容。这里我以岗位实习为例。我们安排了八周的岗位实践,计划放在两个暑假,在这两个暑假学生自己安排时间,我们和国家公园联系,学生可以去国家公园相关工作岗位上来实地操作。例如,学生可以实地参与监测巡护、自然教育、社区发展的具体工作,了解和掌握国家公园感知系统的构建和运行方式,为后续的工作打下重要的基础。
实践对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第一,学生可以对国家公园岗位工作有直观的认知。第二,亲身的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天天都在课本里学与实地实践还是很不一样的,无论有多好的系统,实际上还是要依靠人。
南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这一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徐基良:学生实践教学的安全问题是最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要想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其次,就是经费的事情。这种专业培养最大的特点是花钱特别厉害,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讲,如果有人给赞助,我们就轻松多了。
“学生要热爱自然,没有热爱坚持不下来”
南都:今年开学的首批国家公园管理专业班,有多少名学生?
徐基良:一共招收了20个人,采取梁希实验班的方式建设。我希望读这个专业的学生热爱自然,没有这份热爱,是很难坚持下来的。这要落实到行动上来。如果从知识储备上来讲,学生最好学过化学、生物。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没有学过化学和生物,后续学习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南都: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在国家公园工作吗?
徐基良:在我看来,未来学生毕业后不用担心就业压力。首先,保研约40%的比例,之后剩下的学生比较少。其次,也不应该要求学生一定要去国家公园工作,从以前的情况看,可以去做很多的工作,比如自然保护地相关的机构、关联部门等。目前国家公园专业只有我们一所学校在招生,但据我所了解,东北林业大学计划明年申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也在申报。但我估计这个专业总体每年的招收人数不会太多,就业的压力也就不是太大。
采写:南都记者 王玮
- 下一篇: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