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的重要分水岭”
《大道致远·“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全球访谈录》系列报道获得多家权威机构、海外媒体以及多位驻外使节转发、点赞,引发广泛关注










扫码看专题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如约而至。这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的隆重纪念,也是总结经验、擘画蓝图,引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向前发展的盛会。10年来,中方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在共商共建共享中走深走实,在高质量发展中开拓出一条造福世界的发展繁荣之路,铺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美画卷。
连日来,南都、N视频推出《大道致远·“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全球访谈录》,专访长期关注、支持和深度参与这一倡议的国际权威人士,讲述他们眼中的这条造福世界之路。同时,多位受访者从自身经历及研究出发,有力驳斥了所谓“债务陷阱”、对华“脱钩”等论调。
专题报道在海内外以中、英、西、日多语种推出,获得外交部拉美司、阿根廷驻华大使馆、中国驻瑞士大使馆、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欧洲时报》等权威机构、海外媒体以及多位驻外使节转发、点赞,引发广泛关注。
十年扬帆,成果丰硕
有效促进了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大流通
10年来,中方致力于构建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管网为依托,涵盖陆、海、天、网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有效促进了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大流通,推动绵亘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今年,中巴经济走廊也迎来了启动十周年。
巴基斯坦总理特别助理、中巴经济走廊前特使扎法尔·乌丁·马哈茂德告诉南都记者,十年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始终以人为本,推动改善民生,获得了巴基斯坦民众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他特别指出,中巴经济走廊首先解决了巴基斯坦能源短缺这一根本的社会问题。随着走廊能源项目逐步落地,巴基斯坦得以从电力短缺国变成电力富余国。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对中巴经济走廊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巴基斯坦也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吸引了多个国家的投资。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的中欧班列,也在十年征程中铺就了亚欧大陆人文经贸往来的新通途。
长期关注并研究中欧班列的前日本邮船株式会社北京事务所代表、中国物流研究会干事福山秀夫告诉南都记者,从国际物流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一大成就,在于构建了贯通东亚与欧洲两大经济圈的海陆大通道。
他指出,这为推进全球集装箱运输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不仅革新了欧亚大陆的集装箱运输业态,还构建了基于国际多式联运的新供应链,成为完善全球供应链重要、关键的一环。更加重要的是,国际物流法律、制度及各类手续的现代化改革也得到了促进,给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遇。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举办3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
同时,中国已经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国。无论是中国对外投资,还是外国对华投资,都彰显了友谊和合作,体现着信心和希望。
中意“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起草人之一、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前副部长迈克·杰拉奇向南都记者表示,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后,意大利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正如预期般实现显著增长,意大利众多中小企业成为获益群体,意大利与中国的双边合作大有可为。他坚定地指出,有媒体及政客在此时鼓吹意大利退出“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明智的选择,相反地,意大利应当进一步推动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
“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告诉全世界,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和平与安全,更没有文化交流。”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侯赛因·阿斯卡里,向南都记者指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以及促进全球和平与经济繁荣的合作机制,为全球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他强调,某些西方国家以“去风险”之名行对华“脱钩”之实,企图遏制中国发展,有损各国人民福祉,是不可能实现的。
侯赛因·阿斯卡里还特别提到,针对某些西方媒体污蔑“一带一路”倡议让共建国家陷入“债务陷阱”,他与团队曾做过大量分析研究,发现早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许多被西方媒体引为例证的国家就已身陷西方金融机构制造的“债务陷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贷款专门用于改善基础设施等,并且在债务减免方面给世界作出了榜样。”
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思路,与各国同学碰撞交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来自“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西出首站哈萨克斯坦的“90后”青年鲁斯兰,从小爱看功夫电影、向往中国文化。2009年,鲁斯兰来到中国,求学期间因多次捐献“Rh阴性血”而被称为“熊猫侠”。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时提到了他的故事,称赞他是“中哈友谊的使者”。
毕业后,鲁斯兰加入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投身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推介与服务工作。如今,作为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全球新闻官的鲁斯兰告诉南都记者,未来希望在工作中,继续带着在中国学到的担当和责任感,立足海南,服务全球企业,为加快推介和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新动能。
同样倾力了解中国、推介中国的,还有委内瑞拉国际问题专家罗德里格斯·格尔芬施泰。
他耗时多年,走遍中国32座城市,推出的作品《巨人觉醒: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西文版),被称为介绍中国的“小百科全书”。在他看来,中国的脱贫成就、疫情防控成果,均彰显了中国的发展模式以人为本、坚持生命至上,非常值得研究。
他告诉南都记者,中国的活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全世界有目共睹。这对世界上所有正在努力解决自身问题、沿着各自道路前进、寻找自身发展模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正如我在书中所说,世界各国应该研究和学习中国的发展思路。”
他还指出,中华文明有着几千年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委内瑞拉则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年轻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两国合作有着巨大的潜力,双方有必要相互了解、相互倾听。
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教育交流合作广泛深入。中国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进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今年9月,埃塞俄比亚外交部第一秘书安达鲁·艾凯克尔·比尔哈努来到中国,开启了在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的学习生活之旅。
安达鲁·艾凯克尔·比尔哈努告诉南都记者,在这里,他遇到了许多来自埃塞俄比亚和非洲其他国家的兄弟姐妹。他期待在这里更加详细地了解、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思路,并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碰撞交流,以便未来回到自己的国家后,能够充分利用所学,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海外,“孔子课堂”等人文交流项目亦赢得广泛赞誉。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看到,当前,阿中经贸文化往来日益密切,孔子学院在两国文化合作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
“大学在两国人民双边关系发展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能让我们拓宽彼此的知识面,克服地理距离,建立共同的愿景。”牛望道向南都记者表示。
今年6月,中国与阿根廷政府代表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阿根廷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规划》。牛望道说,相信随着《合作规划》的签署,阿中两国的文化交流将迎来巨大机遇。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共建“一带一路”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给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
牛望道向南都记者表示,中国提出并实施的现代化不是为了让富国更富、穷国更穷,而是为了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繁荣。中国明白,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不应拆桥筑墙,而应伸出援手。“就像疫情期间,一些国家垄断了疫苗生产,而另一些国家,如中国,则将疫苗提供给发展中国家使用。”
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博格-乌伊告诉南都记者,中方提出的倡议,一直都在朝着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方向,构建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造福所有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对全球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她看来,这些全球性倡议超越国界阻隔,传递出维护国际和平安全、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的美好愿景,体现了中国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的发展理念,也展现了中国在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等方面的承诺。
安达鲁·艾凯克尔·比尔哈努也向南都记者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始终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坚持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这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的发展需求。因此,越来越多国家愿意参与到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来,携手提升人民福祉、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
牛望道向南都记者指出,中国提出了以相互尊重、不干涉别国内政为核心的建设性合作模式。这是第一次,一个大国没有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国际社会,而是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尊重和共同发展的议程。
侯赛因·阿斯卡里也向南都记者表示,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都被地缘政治和零和游戏所主导。但“赢者通吃”的结果是各方都会受到伤害,也造成了现在麻烦不断的国际局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超越了政治、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强调共同发展,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的重要分水岭。
“这让世界看到,中方正努力从经济、安全、文化等各个方面,弥合目前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鸿沟。”侯赛因·阿斯卡里指出,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今年沙特和伊朗两国在中国的推动和支持下握手言和,恢复中断了7年的外交关系。这不仅仅是一份文件的签署,更意味着沙伊两国将化敌为友,携手平息地方冲突。
“刚刚过去的疫情也提醒我们,形单影只的人类是非常脆弱的,只有所有国家站在一起,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才能渡过难关。”侯赛因·阿斯卡里说,如今,如何消除贫困、缩小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仍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提出的一系列理念、倡议则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思路。
人间正道,行稳致远
“一带一路”是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参与的国家越来越多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扎法尔·乌丁·马哈茂德向南都记者指出,巴基斯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他期待未来巴中两国在经济走廊框架下的合作,能够进一步推动巴基斯坦提高农业生产力,生产优质农产品。另一方面,巴基斯坦也将注重通过中巴经济走廊高质量建设,增强巴基斯坦的出口竞争力,通过出口贸易带动国家经济发展。他相信,这将是未来几年巴基斯坦的两大发展重点。
他同时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定会走向繁荣和光明的未来,为共建国家的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对于中欧班列的未来发展,福山秀夫也向南都记者表达了自己的信心。他向南都记者表示,即便受到一些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中欧班列的增长势头不会停止。他期待,中欧班列的运输量能够在未来实现翻倍,达到300万标箱/年左右,最终与欧洲航路并驾齐驱,成为支撑亚欧大陆经济发展的价值链。
安娜·马林博格-乌伊告诉南都记者,中国是菲律宾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未来在贸易合作领域发展潜力巨大。她希望,接下来菲律宾可以与中国进一步扩大基建合作范畴,在建设和升级水电站、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创新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也希望两国在人文、文化交流领域,能擦出更多火花。
“我相信,基于‘双赢’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解决当今世界上众多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的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安达鲁·艾凯克尔·比尔哈努向南都记者表示,通过此次的高峰论坛,他期待埃塞俄比亚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投资、商品和贸易合作能够更进一步。
在他看来,早在古丝绸之路时期,文化交往、文明互鉴的种子已经种下,“一带一路”倡议从空间维度上将远隔万里、地处不同大洲的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从时间维度上串联着过去的传统、现在的合作与未来的机遇,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能够携手并肩,为共同的未来而努力。
迈克·杰拉奇也向南都记者表示,通过本届高峰论坛,世界各国的政府官员、企业代表们终于可以再次面对面交流。他相信这将成为各国走出疫情、战争与隔阂的阴霾,重新团结起来的关键时刻。
“我常形容‘一带一路’是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远比某些西方国家的路子要好得多。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人民真正需要的,都是可以安心工作、生活的发展环境。”迈克·杰拉奇表示,希望看到“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参与的国家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
大道致远·“一带一路”倡议
10周年全球访谈录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专题统筹:董淑云
主笔:南都记者 翁安琪
采写:南都记者 翁安琪
梁令菲 杨苓妍 何嘉慧
见习记者 周敏萱
实习生 李晓艺 李昂泽
杨千航 余颖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