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获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深圳“90后”海漄凭什么
《千里江山图》天才画师“消失” 《时空画师》为他续写奇幻人生

10月21日,2023雨果奖在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最佳短中篇小说奖。 新华社发
10月21日晚,作为全世界科幻界最高奖项之一的雨果奖在成都举行的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在这一届奖项竞争中,来自深圳的“90后”科幻文学作家海漄以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项。据悉,该作品是入围这一名单的唯一一部中文作品。此前,刘慈欣曾凭借《三体》获得过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历史、推理和科幻结合
续写天才画师奇幻人生
“一道青白的电光猛地撕裂了浓黑如墨的夜空。瓢泼大雨下,恢宏的宫殿宛如巨兽,静卧于天地之间……”《时空画师》的情节,是从故宫博物院闭馆日惊现“幻影”展开的,小说将历史、推理、科幻相结合,追溯了一幅虚构的名画创作过程及其背后复杂诡谲的朝野权力斗争。在亦真亦幻之间,古今两条线索交织并行,小说将读者们带入一个扑朔迷离的幻想时空。
“我是从央视纪录片《国家宝藏》里看到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故事的。”海漄表示,《千里江山图》中的一段题跋触发了他的作家“雷达”,“作者作画时仅18岁,得到了宋徽宗的亲自指点,之后就忽然从历史中消失了。我对这段历史很好奇,这成了小说最初的创作契机。”
海漄1990年生于湖南湘潭,大学毕业后到深圳从事金融工作,迄今已11年。他决心用科幻的笔触,为早逝的天才少年王希孟弥补人生的遗憾。
凭严格自律应对繁忙工作
海漄从2016年开始科幻创作,于2019年开始发表作品,到2021年发表的《江之怒》时,基本确立了以历史考据为基础的科幻小说创作风格。在历史的浪潮中,小人物虽身不由己、微不足道,但仍能凭借一己之力,奋力绽放生命之光,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这是他创作的主旨之一。
海漄坦言,自己会随时随地把脑海中突然迸发的点子记录下来,许多点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淘汰,而剩下那些经过“大浪淘沙”的创意,则会进入下一段旅程:“我会以它为中心翻找资料,论文、期刊等等,把它丰富起来。直到拥有一个书写这个故事的契机,才会动笔。”他表示,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自己依然写得很慢,“写两万字大概需要两三个月。”他制定创作计划并严格执行,“比如说今天我决定要写1000字,就一定要写足1000字。”
不自我设限
期待科幻文学更加开放包容
“我最大的感受是,本土化的内容更多了!”谈及中国科幻文学的新趋势,海漄告诉记者,大概在二十年前,不少中国科幻文学作品会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国外。而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作家大多从日常生活出发,以中国人的视角、思维和表达方式书写故事。这次来成都参加世界科幻大会,海漄发现,许多国外的资深科幻文学作家也对中国科幻予以了高度关注。“他们跟我说,很羡慕中国拥有一个朝气蓬勃的作家群和读者群。的确,我们的读者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甚至是以更小的学生为主体。”
在海漄的畅想里,未来的科幻文学应该拥有更加开放包容的格局。在推介《时空画师》时,不少宣传材料都使用了“传统文化主题科幻作品”的表述,来区分读者眼中“硬核”或“赛博朋克”式科幻文学作品。但他表示:历史类科幻由来已久,从科幻文学诞生之时就已经存在,并且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一直受到外国科幻作家的青睐。例如美国科幻奇才菲利普·迪克发表于上世纪60年代的架空历史经典、荣膺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的《高堡奇人》,便是以《易经》为线索展开情节,对二战历史进行了解构和反思。“科幻文学的关键是考验想象力,我们不要自我设限,开放和包容会让科幻文学的市场更加红火,这是我的最大期待。”海漄说。
被问到你认为作品《时空画师》有什么特质,吸引了雨果奖的读者?海漄回答,“关于作品的特质,我一直追求传统文化和传统历史相关的内容,我想将我们文化中的一些特质,如民俗和历史元素表达出来,这可能对评委和观众产生了触动。虽然各国文化不同,但人性上的东西是相通的,都可以有共鸣。”
整理:陈欣 来源:南方+、新华社、新京报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