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隧道沉管对接像“海底穿针” 建西人工岛如海域“磨豆腐”

深中通道主线昨日贯通,预计明年6月通车,深圳至中山车程缩短至30分钟内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马辉 11-29 01:30

  11月28日,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消息,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主线贯通。该项目通车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将进入“半小时生活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互联互通。  

  预计明年6月通车  

  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

  今年6月,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在伶仃洋海底实现合龙。此后,建设者们又完成了沉管内全部压舱混凝土的浇筑。11月28日,海底沉管隧道实现贯通,意味着深中通道的主线正式贯通。

  深中通道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计划于2024年6月具备通车条件。届时,深圳与中山的车程,将从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30分钟内。  

  创下多项“世界之最”  

  作为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动脉,深中通道将与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

  深中通道先行工程西人工岛于2016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过程中,项目创下世界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之最”。深中通道地处伶仃洋海域超强台风区域,穿越11条断裂构造带,全线兼顾航空航运、行洪纳潮等多种功能需求,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每小时,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目前,项目正全力推进房建、机电及附属工程的建设。

  深中通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为什么要采取这种集群形式?工程有哪些难度?深中通道为什么这么“牛”?

  

  一跨1666米!“桥巨人”创多项世界之最

  在浩瀚的伶仃洋上,深中通道的桥梁宛如巨龙一般,在水面上蜿蜒出优美弧线,两边海天一色,开阔而壮观。

  其中,一座全长2826米的大桥像一个巨人,矗立在伶仃洋主航道上,它就是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的伶仃洋大桥:

  大桥主跨达1666米,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

  大桥桥面距离海平面高达91米,相当于30层楼高,是目前世界最高通航净空的海中大桥,达到76.5米。

  大桥主塔高270米,相当于90层楼的高度,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海中桥梁主塔。

  大桥单个锚碇重约100万吨,面积相当于17个国际标准篮球场,是当前世界上最大海中锚碇。

  由于身处珠江口台风频发区,团队研发了全新的气动外形,将大跨整体钢箱梁悬索桥的颤振临界风速,提高到世界最高的88米/秒,能抵御17级台风。

  岛 

  “海上鲲鹏”:伶仃洋上新地标

  从海面上几十米高的桥上,车辆怎样才能安全顺利地开进海底隧道呢?在茫茫大海上首先建起的西人工岛,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西人工岛面积约13.7万平方米、相当于19个足球场,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只鲲鹏,展翅在伶仃洋海面上。从这里开始,深中通道开始了全长6845米的海底隧道部分,汽车将从这里驶向海平面之下,最深的地方将会在海平面之下39米的沉管隧道中行驶。

  建设团队研发新技术,在海域地基上“磨豆腐”,通过自主研发的12锤联动锤组同频震动,成功将一个个巨型钢圆筒打入海底岩层中,创造了四个半月快速成岛的世界纪录。这座“海上鲲鹏”也将成为伶仃洋上的新地标。  

  水下互通

  东人工岛为首个水下互通立交

  6分钟左右穿越隧道,就是东人工岛。东人工岛位于深圳宝安机场南侧,西接海底沉管隧道,是深中通道深圳端的门户工程。从空中俯瞰,T字形的主线隧道与两旁的匝道隧道桥梁,就像一只挥动着翅膀的海鸟翱翔在海面上。2017年开工建设前,这里还是一片海面浅滩。海砂填筑而成的岛体面积近35万平方米,相当于48个标准足球场。

  这里,海底隧道与路面上各条高速公路相互转换,与相邻路网衔接、实现多地互联互通。相当于一个水下隧道和路面上道路互相连接的枢纽,是我国首个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

  隧 

  八万吨沉管“参北斗” 海底穿针无缝对接

  全长6845米的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双洞双向8车道。车辆行驶在18米宽的单向四车道中,感觉非常开阔宽敞。隧道口上方独特的减光结构设计,让人们在进入隧道时,也不会感觉到光线由明转暗的强烈变化,实现视觉上的舒适转换。

  为了保证隧道行车安全,深中通道还研发了智慧交通管控系统,通过安装在隧道内的各种“神经网络”传感器,能够主动、快速发现事故。

  正式运营后,隧道中的驾车速度可以达到100公里/小时,也就是说,只需要四五分钟,就可以顺畅地在海底隧道完成一次穿越之旅。

  海底隧道沉管段长5025米,由32个重达8吨的管节和一个最终接头连接而成。如何把双向八车道的隧道放进几十米深的海底?如何确保一次性精准对接、安装到位?这就和天上的北斗卫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项目启动时,恰逢北斗系统投入使用,团队引入北斗的力量,由船上的北斗卫星天线和附近的参考基准站配合,对沉管进行差分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并且创造了连续7节管节毫米级对接的“深中精度”,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的误差5厘米。

  海底沉管隧道首创了整体预制水下推出式最终接头的新装置,研发了11项专用装备及系统,最终接头在深约20米的水下,就像一个“巨型抽屉”被推出,实现精准对接、滴水不漏。最后一个管节E23一头跟E22管节实现对接以后,从这个“套娃”里面,利用水压和千斤顶把它推出来,实现对接。

  沉管隧道是如何做到滴水不漏的?原来,每节管节的两侧都装有止水带,就像保温杯盖上的橡胶圈。最终接头推出后,与E24管节止水带初步压合,要抽排E24管节与最终接头间的水体,使这里形成真空,让两端更紧密地吸在一起。  

  意义

  珠江口“A”中重要一横 拉近珠江口东西两岸时空距离

  深中通道在伶仃洋上画出美丽弧线,历时7年多,这一国家重大工程从施工图变为实景。深中通道不仅连通了深圳和中山、广州三座城市,更是联通珠江东西两岸城市群的重要交通纽带。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围着珠江出海口形成了A字形布局,而深中通道正是“A”中的一横。

  深中通道东人工岛是中国首个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通过匝道就可以连接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往北可以到广州,往南可以到深圳,往东可以到惠州。

  记者对比发现,深圳中山两地实现通行,如果驾车需要往北绕行虎门大桥,车程需两个小时,此外也可以搭乘海上渡轮,用时约1个小时。

  而未来深中通道通车之后,从深圳到中山驾车时间将缩短至30分钟以内,是最快捷的跨江通道。

  广东交通集团深中通道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康臣介绍,珠江口虎门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之间60公里的范围之内,目前还没有一个通道,深中通道刚好弥补了这个空白。

  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已建成珠江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和港珠澳大桥等4个公路通道。此外,还有多条通道正在规划和建设当中。

  通车后,预计日通车量预计将达10万车次,将进一步拉近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时空距离、提高大湾区的“硬联通”和“软联通”水平。    

  影响

  深中已开通400多项“跨城通办”事项

  在交通基础设施即将实现硬联通之际,珠江两岸城市之间的软对接正不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正在加速。位于深中通道西岸着陆点的中山市翠亨新区“湾区未来科技城”,由深圳与中山共建,规划面积约38万平方米,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为产业主体,2024年建成后可容纳200多家企业入驻。

  为了吸引企业入驻,当地正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城市形态和功能基本成型,并开设深中通办政务服务专窗,与深圳开通了400多项“跨城通办”事项,涵盖人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

  中山市大湾区办副主任刘登称,中山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协同一体化,共同构建“深圳创新+中山制造”格局,同时积极利用深圳科技创新的资源、平台、人才优势,赋能中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完善产业政策的同时,今年6月28日,深圳市与中山市共同签订了交通一体化的合作协议。中山市交通运输局公共交通管理科副科长孙荣介绍,以深中通道通车为节点,同步开通两市的跨市公交,目前按照每天3000人次的客流情况来配置,未来希望客流能够逐步提升至每天万人次。

  深中通道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互联互通,也正带动湾区城市之间体制、机制的加速对接。  

  整合:易福红

  来源:新华社 央视 南方日报等

  采写:南都记者 马辉 通讯员 粤交集宣 岳路建 沈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