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开幕,中外嘉宾“共读”中国式现代化
跨越“中等技术陷阱”需投资新“三驾马车”:基础科研、应用技术、金融服务

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办。

郑永年
昨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正式开幕。围绕“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中外嘉宾通过开幕式大会演讲、平行研讨会、专题会议、闭门研讨会和一系列配套活动展开热烈交流。“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会议期间,多位与会嘉宾就此话题分享真知灼见。
读懂洞见
何维:
为世界读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搭建桥梁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表示,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一项政党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全新范式,是中国发展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载体,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政治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完善新型政党制度,推动这一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
何维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政党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伟大创举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彰显优势的同时,为世界政党政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了中国方案。他表示,今年的“读懂中国”会议汇聚了世界多国元首、政要、知名人士,通过本次会议和相关交流活动,必将为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孙卫东:
期待同各国一道实现现代化
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表示,当前,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各国一道实现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这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奋斗目标。”
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的是全人类福祉,跳出了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衰退、秩序与混乱的人类历史周期律。这一理念既有现实思考,又有未来前瞻,既描绘了美好愿景,又提供了实践路径。
“今年,中国发布了《新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展望》这一文件,清晰地阐明了我们以自身发展促进周边发展,同地区国家共同推进现代化进程,共同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政策主张。亚太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应该成为合作发展的热土而不是地缘博弈的棋局,我们要共同抵制分裂对抗的小圈子,共筑亚太合作的大舞台,携手迈向亚太命运共同体。”孙卫东说。
穆拉图·特肖梅:
携手中国努力把愿景变成现实
“自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们就把中国的模式作为国际借鉴的范例,把它从愿景变成了现实,成为一个个可以实实在在落地的项目。”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表示,中国同非洲将继续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相互支持,推动中非合作走在国际对非合作和全球发展合作的前列,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家关系,增进全人类的福祉树立时代的榜样。
穆拉图·特肖梅认为,过去40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为现实。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为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愿景为人类的共同发展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我们愿意和中国一道为实现这些愿景携手努力,把愿景变成现实。”
郑必坚:
减少“读懂赤字”,全球发展倡议正成现实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创立至今已10周岁。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必坚在演讲中有感而发:“这1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也经历了世界风云变化。中国和国际上的有识之士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严重存在着‘读懂赤字’,是不利于相互之间的战略互信的。而我们创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实际上一开始就坚持三个‘读懂’,就是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读懂百年变局。如果我们这个国际会议能够更有力地帮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同时又更有力地帮助中国读懂世界、读懂百年变局,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经过持久的努力,减少这三方面的‘读懂赤字’。如果做到这一点,那我就要说中国幸甚、世界幸甚!”
郑必坚表示,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和平崛起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以及在人类文明交流实践当中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是中国最重要的三大作为。其中,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百年变局下最根本的中国新作为。
他还表示,全球发展倡议正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逐步成为现实。“中国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邪路,也不搞意识形态输出,而是创造性地走一条和平崛起的新路。中国期待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和平崛起,同时也希望发达国家和平再发展,从而扩大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形成命运共同体。”
沃尔夫冈·许塞尔:
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助于世界发展
“反全球化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经济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感冒其他人也会打喷嚏,因此我们没有办法独善其身。”奥地利前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在演讲中表示,全球化是稳定我们的繁荣和福祉的关键。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助于世界发展,不仅帮助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也有利,是一个共赢的过程。
谈及技术方面,沃尔夫冈·许塞尔也意识到,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颠覆性想法和技术不断涌现,例如数字化、人工智能,还有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特别是汽车的绿色转型。我记得在10年前,欧洲80%的电力都是由煤和天然气产生的,现在正好相反,80%是来自可再生能源,像风能、太阳能等。中国尤其是这样,如果你飞到北京的话,你会看到有很多的光伏和风能发电机,这是特别棒的。”
谢春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是坚定行动派
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谢春涛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仅有主张,更是坚定的行动派。他指出,中国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积极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为推进国际共同安全开辟了新路径;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注入了新动力。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一国安全不能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谢春涛指出,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已成为急需解决的实战课题。他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各国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主张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伊萨姆·沙拉夫: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互联互通、和平发展
放眼全球化,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指出,没有发展就没有繁荣,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互信就没有和平,没有互联互通就没有互信。为此要如何破局?
“中国在近年来所提出的多个全球倡议,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恰好可以同时满足这些价值观。”伊萨姆·沙拉夫称,“如果仔细研究一下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发现中国的繁荣复兴都与这些价值观有关,都在强调互联互通、和平发展。当中国所提出来的这些倡议被倡导和平与发展的人们接受时,一条道路就出现了,它通向每个人都能享有的、共同繁荣的未来。”
黄奇帆:
未来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开幕式上,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通过一系列数据指出,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具体表现在,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明显改善,外贸新三样(注: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正支撑起我国外贸新格局。引进外资规模逐年增长,使我国成为全球资源要素引力场,而得益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我国可以有效摊薄制造业的采购成本、研发成本、销售成本、物流成本、固定成本、投资成本,形成制造业新的竞争力。现阶段,我国已形成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接下来的10年、2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将始终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提出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三大战略已经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成功地驾驭了中国经济驶过一个个激流险滩,迈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黄奇帆说。
为保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稳定增长,黄奇帆认为,需在三个方面开展重大改革,“未来的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一是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黄奇帆表示,现阶段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他举例称,中国汽车探索继续往上发展的可能性很重要。提高中国百人汽车保有量,达到40%实现翻一番是可以达到的,这将很大程度带动GDP增长,还会带动公路、充电桩和储能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推进对外贸易发展。现阶段,我国外贸在税收政策、结算方式、质量标准、营销方式、监管标准等方面和内贸存有显著的不同,需推动形成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生态。
三是逐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这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关键要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数量,使现有4亿中等收入人群在今后十几年的时间里翻一番,6亿低收入人群要减半,让3亿低收入人群成为中等收入人群,整个结构就能调整过来,这是消费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的关键性措施。
约翰·桑顿:
加强中美关系,人文交流很重要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名誉主席、亚洲协会全球主席约翰·桑顿提到,当被问到“你对中国人是什么感情”时,有81%的美国人都持喜欢或是中立态度。“这表明中美之间,最有利、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文交流,也是最有潜力的一个方面。我也同意这一点。”
中美两国要展开人文交流,需要充分考虑东西方文化差异。约翰·桑顿坦言,中美人民在打交道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用对方更易理解的说话方式,懂得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举例称,“双赢”是中国的常用词,但调查结果显示,普通美国人并不喜欢这个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美国体育文化中,总有一个赢家和输家,从来不会出现双赢;二是普通美国人认为中国人说的“双赢”,就是中国要赢两次的全赢,他们不觉得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赢。“所以,如果换成‘互利’,普通美国人会更愿意接受你的说法。”
对话专家
郑永年:中国式现代化会在开放状态下实现
一个经济体如果要从中等收入水平提升为发达经济体水平,必须跨越“中等技术陷阱”。
大湾区基础科研需要融合,可以做到更强,形成高等教育科学技术的“世界枢纽”。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读懂中国就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会在开放状态下实现。“我们与西方的世界观不一样,因为我们要的是win-win(共赢)。过去40年,我们加入全球经济是win-win(共赢)的,那么以后也是win-win(共赢)的。”
在谈到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实现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一流湾区的目标这一话题时,郑永年提到了“中等技术陷阱”这个概念。他透露,近年来他与团队一直在思考中国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他通过对欧美、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发达经济体和拉美、亚洲那些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的比较分析,从而提炼出“中等技术陷阱”。
郑永年认为,从世界经济史的经验来看,无论是最先实现工业化的西方国家,还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成为发达经济体的后发国家,抑或是那些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技术升级和由此产生的产业升级是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跨越到高收入经济体的关键与核心。“一个经济体如果要从中等收入水平提升为发达经济体水平,必须跨越‘中等技术陷阱’。”
如何跨越“中等技术陷阱”?郑永年表示,当下需要投资基础科研、应用技术和金融服务这个新的“三驾马车”,从这三个维度出发,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若能实现融合发展,将有强大优势。
在基础科研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科研较强,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就有5所,“大湾区基础科研需要融合,可以做到更强,形成高等教育科学技术的‘世界枢纽’”。在应用技术方面,郑永年认为大湾区有显著优势,其中广东培育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排在全国首位,尤其是珠三角企业的应用技术转化能力在全世界是最强的。在金融服务方面,郑永年认为,香港、广州、深圳有能力合作建立拥有巨大竞争力的金融中心,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卫国 裘萍
统筹:李陵玻 冯芸清 执行统筹:吴璇 莫郅骅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陈卓睿 李竹 代国辉 吴璇 黄琼红 见习记者 陆文娟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冯宙锋
视频:南都记者 张驰 陈杰豪 新媒体协作:吴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