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多个文化地标亮相,海上丝绸之路“朋友圈”持续扩大

广州数字文化产业规模超千亿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美苏 12-03 01:51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文化馆,自试运行以来,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南方日报记者 张冠军 摄

  广州市文化馆、广州粤剧院、广州美术馆新址接连投入运营,文化新地标吸引众多文化艺术爱好者前来打卡;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城市总数增至广州、香港、澳门、上海、南京等34个城市,海上丝绸之路“朋友圈”持续扩大;广州国际灯光节阔别三年线下重启,数字文化产业规模超千亿,为广州文化产业插上“数字翅膀”……

  文化决定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近年来,驱动“科技+文化”双引擎,绽放出一座历经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拥有的魅力与活力。在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上,多个论坛与文化主题相关,包括全球文明倡议与文明交流互鉴、岭南文化与千年商都、海丝文化与城市发展等,这些议题的探讨将进一步助力广州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文 化 地 标

  广州市文化馆游客已突破百万人次

  文化地标最能体现一个城市文化传承和创意。11月30日,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正式揭幕,这是全国唯一一家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又是国家重点美术馆的“双料馆”。

  阳光穿透玻璃穹顶,从40米的空中洒入馆内,如“花瓣”一般的外立面幕墙由21008片鱼鳞状的光伏玻璃人工拼接……通体建筑以“水中盛放的英雄花”为主题,突显岭南风格和广州地域特色。

  2023年,广州多个文化地标投入运营。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文化馆,自今年1月开启试运行以来,短短251天游客便突破100万人次,组织活动超过2800场次。同年1月,广州粤剧院新址进入试运营阶段,与西邻的红线女艺术中心在三层通过连廊连通,共同承担起传承和振兴粤剧艺术的重任。

  这些都是广州文化设施硬件水平显著提升的体现,而高品质文化供给水平的提升,能够推动广州乃至广东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文化硬件设施完善,可以更好地将国际优质艺术资源引入广州,实现资源互联互通和文化交流共建。如此一来,我们本地的优质资源也一定能够更好地走出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在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上向南都记者表示。

  近年来,广州也出台多个政策完善文化设施的软硬件建设,包括制定实施《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年)》,实施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倍增提质计划。广州还在全国率先提出并试点“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为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地方先行经验。截至2022年,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1300余个、登记备案博物馆72家、文化馆(站)215个。

  此外,与社区融合共生的主题图书馆和文化馆,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文化资源飞入千万家。针对区域农村学生人口较多、城乡青少年阅读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现实挑战,广州市从化区创新构建文化教育联动体系,与全区85所中小学校图书馆建立长期合作,打造城乡一体阅读品牌“馆校合作”项目。这一案例也入选2022年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海 丝 文 化

  多种形式串联史迹点 未来将打造海丝“元宇宙”

  近年来,广州也在不断弘扬海丝文化,推动海丝申遗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7年4月,国家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确定广州为海丝申遗牵头城市。2018年4月,广州携手宁波、南京等城市成立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截至2022年12月,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城市总数增至广州、香港、澳门、上海、南京等34个城市。

  这34个海丝申遗城市被列入申遗预备名单的史迹点一共有72处,其中广州就有9处。在南越王博物院中举行的“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揭秘了迄今中国水下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南海I号”曾经到过广州、并最终从广州港离岸。

  广州也采用多种形式串联海丝史迹点,让文物活起来。2023年10月,作为广州两千多年城市中心的越秀区举办“帆起南越 丝语千年”海丝文化节,一条海丝游径串联起5大海丝史迹点,通过艺术打卡装置、展览展示、互动表演等形式彰显海丝文化魅力。

  在2021年举办的“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涉及新加坡、马来西亚马六甲和印度尼西亚井里汶,展出联盟31家博物馆383件文物精品,是历年来参展城市最多、文物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海丝主题联展。

  今年10月12日,广州奔赴新加坡、马来西亚马六甲和印度尼西亚井里汶,以“一个展览、一份备忘、一场演出”等方式开展对外文化宣传,并配以文化遗产保护座谈、海丝文化推介等活动,将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引向深入。

  更令人期待的则是海上丝绸之路(广州)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借助AR、VR、XR、AI数字人等新技术,使文物展走出线下实体博物馆。未来还将融合34个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联合申遗城市联盟城市的特色,推进打造海上丝路“元宇宙”。

  数 字 赋 能

  全市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2个

  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为广州文化产业插上“翅膀”。11月21日晚,阔别三年,广州国际灯光节线下重启,夜幕刚刚落下来广州“追灯”的人就聚集起来,25组灯光节艺术作品同步点亮。

  作为世界三大灯光节之一,十余年来,广州国际灯光节累计观展人数近上亿人次,成为了广州的一张亮丽城市名片,同时也推动着本土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艺术家了解到“Guangzhou”就是他们熟知的“Canton”。

  灯光节闪耀海内外的背后,是广州文化产业驱动“科技+文化”双引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力体现。近年来,广州以“制造业立市”,通过数字赋能、创意驱动,推动传统文化制造业向专业化、智能化延伸,明确提出要加快VR/AR/X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扩展现实)、游戏交互引擎、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应用。

  雄厚的信息科技制造家底与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为广州加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的先决条件。今年上半年,广州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收1166.87亿元,同比增长13.2%,成为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增长的新引擎。

  游戏机、舞台灯光、钢琴等乐器、虚拟现实产业……广州文化装备制造业全国领先,数字文化产业形成超千亿级产业,全市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2个。

  广州拥有超过3000家游戏企业,其中14家是上市企业,聚集了大量游戏企业的天河区科韵路更是被称为“中国游戏第一街”。去年,广州游戏产业营收近1000亿元,居全国第二,占全国市场份额近三分之一,游戏机产品占领全球市场20%份额。

  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势,广州在数字音乐、直播产业等也表现突出。例如,去年广州网络音乐总产值约占全国四分之一,音乐及相关企业达2900多家,涌现出酷狗音乐、荔枝FM等一批数字音乐龙头企业。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意见》《广州市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施意见》《广州市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广州已初步形成覆盖文化产业各领域的政策体系。

  广州还不断推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以金融“活水”浇灌文化产业。广州拥有文化上市公司45家,其中沪深A股31家,约占全市A股上市公司约3成,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板块”。  

  观点

  “城市文化硬件设施完善,可以更好地将国际优质艺术资源引入广州,实现资源互联互通和文化交流共建。如此一来,我们本地的优质资源也一定能够更好地走出去。”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