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政策宣讲、村民议事、文化休闲……湛江打造“咱村铺仔”党群联络平台

粤西乡村小“铺仔” 村民议事大平台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胡利超 丁治加 12-11 01:30

  坡头区龙头镇莫村的“咱村铺仔”,为村民提供了文化休闲和公共服务的新空间。

  百姓宣讲活动“咱家铺仔”大榕树讲堂开讲。

  在广东湛江地区,乡村小卖部俗称“铺仔”,是村民购买日常用品的地方,也是村民聚集休闲的公共场所。据悉,湛江以散布在各个乡村的“铺仔”为改造对象,重点升级打造一批“咱村铺仔”,充分发挥村域公共空间作用,打造集政策宣讲、村民议事、文化休闲、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联络新平台。

  在湛江市坡头区,7个镇街772条自然村共有“铺仔”3610间,示范“铺仔”——“咱村铺仔”共有145间。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湛江市坡头区推动党员干部下沉到“铺仔”,围绕村内的公共环境、村民自治、惠民工程等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收集意见和建议,解决群众忧事难事,充分发挥乡村小“铺仔”等特色载体作用。

  “铺仔”是中医养生课堂,也是游客热门打卡地

  “铺仔”,湛江村民们的日常生活聚集地——在“铺仔”,村民可以购买到日常需要的大小物件,你来我往间,柴米油盐和农家土货被村民们逐一选购。在劳作间隙,村民们还会在此拉拉家常,恬淡的乡情在这一方水土间不断弥散。

  湛江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结合本土文化,注重创新创造。以坡头区为例,全区选择乡村小卖部即“小铺仔”为突破口,打造“铺仔系列文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延伸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阵地。

  11月底的湛江温暖而舒适,矗立挺拔的常绿树木生机盎然。行走在湛江坡头区的乡村,放眼望去,村庄布局整齐划一,绿色农田成畦连片,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咱村铺仔”的特色招牌。

  在龙头镇莫村,迎面可见黄底白字的“咱村铺仔”招牌。招牌下方写着几行小组:“这里可以借阅”“这里可以聊天”“始于莫村,不止莫村”。走进莫村的“咱村铺仔”,整体面积约30平方米,内有整齐摆放的各类书籍、各种日用商品和饮水机等,村民往来其间。

  记者了解到,为切实推动中医药文化“进乡村”,普及中医中药知识,提升农村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从今年9月25日起,坡头区通过邀请广东省名中医蔡柏,湛江市名中医伍明初等名医进驻龙头镇莫村“咱村铺仔”,每周一、三、五出诊,为老百姓提供贴心的医疗服务,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专业的中医健康服务,满足群众对中医药诊疗和养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助力坡头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而在南三镇田头村村民广场的“咱村铺仔”,带有海岛风格的二层小楼如今成为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其中的农产品特产区,摆放着南三镇盛产的海鸭蛋、番薯、咸鱼干等农产品。据田头村“铺仔”负责人介绍,“铺仔”也是一个免费为村民提供信息交易的平台,村民富余的农产品可以放在店里免费代销,也可以将养殖、种植等经济交易信息留在店里或张贴在心愿墙上。

  “咱村铺仔”的一个“咱”,不仅拉近了村民与“铺仔”的心理距离,更让经过统一包装设计的“咱家铺仔”,成为湛江坡头乡村精神文明实践的一张名片。据悉,湛江市坡头区充分利用这些散落在自然村里的“铺仔”,统一风格、精心打造“咱村铺仔”品牌,让“铺仔”不仅可供村民议事、文化休闲,还可以面向清洁员、快递员等群体提供暖心服务,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村民文明素养,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据坡头区政府介绍,全区7个镇街772条自然村共有“铺仔”3610间,共打造示范“铺仔”——“咱村铺仔”145间,其中南调河示范带“铺仔”7间,龙头镇莫村“铺仔”13间。

  “铺仔”是政策普及答疑点,也是村民协商议事地

  记者了解到,围绕“咱村铺仔”,坡头区以“走近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为导向,将协商议事阵地搬到群众家门口,推动村干部进“咱村铺仔”与村民们拉家常、话里短,围绕本村公共环境、惠民工程、村民自治及近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协调解决村中矛盾纠纷,让基层治理更贴近群众。

  坡头区今年8月开展的“五经普”单位清查工作中,为打消群众顾虑,镇、村两级普查员便借着平时就有很多群众喝茶歇脚的“咱村铺仔”架起了五经普的“连心桥”。一壶老茶、几张竹椅,“唠唠家常”拉近距离,几句闲谈中,让经济普查工作变成了群众的自家事。在湛江市信访局推动下,“咱村铺仔”进一步成为了村民寻求帮助、反映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的新平台。让村民的烦心事、闹心事和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不出村就能得到解决。“铺仔”的功能进一步完善,深得村民欢迎。

  除此以外,“咱村铺仔”还是村民身边的一个小小“文化站”。镇、村常常组织文艺“轻骑兵”、乡村文艺达人们聚集到“咱村铺仔”,通过“文艺+宣讲”的形式,将“讲”与“演”结合,以木偶戏、小品、“三句半”、相声、快板等文艺形式传播党和政府的理论政策。

  同时,利用“铺仔”的节点位置和人员聚集的优势,在“咱村铺仔”设立公告栏,结合各村日常开展的重点难点工作,如征地拆迁、宅基地确权等,进行政策解读、现场答疑,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为鼓励更多村民加入到文明实践活动中来,坡头区在以往各镇街、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的“积分超市”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将“文明积分超市”延伸至自然村,进一步完善积分兑换制度,将积分兑换物品与“咱村铺仔”内的商品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方便村民兑换到自己真正所需的物品,充分激发村民群众践行社会公德、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在龙头镇莫村走访过程中,记者偶遇了从湛江赤坎到此拍摄视频的湛江本地青年阿炳。在交谈过程中,他介绍自己长期关注湛江本土文化,喜欢用视频记录家乡的人文风物和乡村变化。阿炳告诉记者,因为莫村经过改造已经成为本地乡村摄影爱好者的一个网红打卡点,经过统一包装的“铺仔”有儿时那种亲近感,所以他也是专门来看“咱村铺仔”的。

  从本地人的角度,阿炳对于“咱村铺仔”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其实在每个村都有‘铺仔’,村里的老人和村民常常在那里聊天,现在经过改造的形式更有湛江特色,用基层的方法创新解决基层问题。”

  采写:南都记者 胡利超 丁治加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