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为城中村背街小巷加装路灯,“量体裁衣”设计方案
54盏明灯,照亮城中村居民回家路


永福正街一条小巷安装路灯后,路面与两旁建筑物被照亮。

改造前,街巷内灯光昏暗。
为民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南方都市报联合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政数局推出《民呼我应·共建美好广州》栏目,精准聚焦百姓关切和民生实事,扎扎实实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本期报道关注广州照明中心为永福正街社区背街小巷加装路灯的故事。
民呼
约30条街巷无路灯 居民盼安心走夜路
“沙河街道辖内有7个社区,永福正街社区是唯一的城中村社区,社区规划和基础配套历史欠账较多,巷路狭长无序、夜间照明不良的问题长久困扰住户居民。”永福正街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居委主任曹显森说。
永福正街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记者走进社区发现,部分入口狭窄,围墙和房屋间仅有一条两米宽的通道,再往里走仍有许多相似的巷子,弯弯绕绕向里延申。房屋间距过近,白天的日光都难以透进过道,夜晚的昏暗更是可想而知。“我们统计了一下,有30多条背街小巷的路灯缺失,涉及800多户,占社区常住人口的1/3。”曹显森说,社区里还有不少老人和学龄前儿童,前者往往腿脚不便,后者喜欢东奔西跑,出行安全尤其重要。
曹显森给记者看了几张没有路灯时的照片,街巷十分昏暗。为了自家安全和生活方便,有个别一楼住户在家门口加装电灯,晚上可以坐在门口纳凉。然而,这只不过是幽长暗巷的零星光亮,而且亮度有限,仅能满足家庭照明。
何姐是从小在此居住的老街坊,她说未安装路灯前,自己每每经过巷子,只能用手机打着光出行。因看不清路,街坊受伤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巷子连着台阶,老人摔倒的情况我看到过好几次。”
我应
小巷亮灯专项行动 加装54盏灯照明
“前期,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包括人大代表接访时,陆续有居民提出了路灯缺失的问题。”曹显森称。2021年起,为有效解决市民出行最后100米的照明需求问题,广州市照明建设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照明中心)持续开展“背街小巷照明提升专项行动”,在路灯管理方面,重点解决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问题。
今年11月,照明中心接到福正街社区加装路灯的诉求,立即会同维护单位前往现场踏勘,发现确实存在照明不充足的情况。今年以来,街道驻点社区领导干部团队先后7次在夜间寻访城中村狭长巷路,结合电路铺设、行人路线、群众需求对路灯加装点进行3次摸排调整,最终确定初步方案。
难题:有街坊不愿自家外墙装灯
破题:联合属地居委积极做协调
照明中心与属地居民和居委多次现场摸查,核查出18个点位存在照明不充足的情况。安装路灯,大部分居民支持,但少数街坊也有异议。有街坊表示不愿在自家房子外墙架设路灯线缆,提出安装时挪远一点。还有街坊提出,不希望在自家房子外安装路灯,灯光亮度太大影响休息。“这就要通过居委会来做工作了!”照明中心维护管理部副部长劳荣亮称,经居委会协调,维护单位会综合居民诉求,调整安装位置。
劳荣亮还提到,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加装的灯型属于内街小支架路灯,在加装过程中涉及冲击钻等电动工具使用,存在噪音。为此,整个施工期间都安排在白天工作时间进行,中午和下班后的时间严禁动工,尽量减少噪音对属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灯具、线缆等主材备料后,维护单位于11月20日进场实施加装工作,至27日顺利亮灯,高效完成54盏路灯加装任务。
难题:加装后如何保障持续照明
破题:不重建轻养,设7天观察期
路灯加装后,如何保障不出故障?“这也是我们提倡的:不能重建轻养。”劳荣亮说,安装完路灯后如短期内出现重复故障的,设有“7天观察期”。照明中心建立闭环管理机制,确保照明亮灯率和完好率符合要求。
负责现场施工和后续维护的单位是广州供电局路灯管理所(以下简称路灯管理所)。路灯管理所维护一分部经理陈健飞说:“除了群众反映,我们还提倡主动巡查发现路灯故障或缺失。”陈健飞介绍,为及时知晓中心五区的路灯情况,路灯维护单位实行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照明管理和联络机制,强化照明设施网格化管理,“我们组了群,哪里路灯出现问题了,说一声立马就知道。”照明中心还公布专有的报障电话。
实效
连排大灯照亮小巷
居民直言工程迅速
12月8日晚,记者跟随照明中心、路灯管理所、沙河街道、永福正街社区居委等相关负责人联合走访现场。记者看到许多居民楼的外墙上方都镶嵌着路灯,过往只有零星小灯的内巷,如今被连排大灯照得明亮。有的街巷同时安装两三盏路灯,为不同角落提供精准照明。
“现在走过去就挺亮的。”何女士回忆,以前自己曾尝试在家门口安装路灯,可一来担心安装不规范,二来即便装好后也可能“失明”,因此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后来,居委会说要安装路灯,我相当支持,具体怎么安装,维护单位也跟我进行了沟通,最后迅速完成了。”
据了解,除了永福正街外,照明中心通过路灯维护单位日常巡查,市民或网格员报障报修等途径,只要能符合加装灯条件的路段,均按加灯程序落实安装。据统计,2023年1月至今,照明中心累计加灯642盏,涉及159条路段。
经验
“量体裁衣”
为街区设计加灯方案
广州有烟火气和文化底蕴的背街小巷,大都属于非市政道路,由于历史原因照明设施不足。近年来原本通行需求不高的背街小巷、河涌边道路等非市政道路,行人越来越多,夜间缺少照明的矛盾日益突出。
考虑到背街小巷空间有限,照明中心通过强化路灯服务管理,制定路灯维护管养标准、考核支付管理办法,出台背街小巷照明设计指引,“量体裁衣”为各街区设计加灯方案。在实际安装过程中,首先,优化加灯设计方案,利用电力电杆、临街无窗户墙面等可利用点作为安装路灯的支撑点,安装LED灯或附墙灯,在提升照明效果同时避免眩光影响住户。其次,减少对绿化、路面及人行道的挖掘量,做到挖掘、铺线后及时恢复原状,将施工影响降至最低。最后,创新道路零星加灯模式,把道路路灯零星加灯纳入日常维护专项工作中,有效提升加灯工单办理时效。
据悉,自2021年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照明中心累计加装路灯2.2万盏,修复路灯15.7万盏。
您的急难愁盼我们联手来办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南方都市报面向广大市民群众启动“民呼我应·共建美好广州”线索征集活动,若您身边有急难愁盼问题或是基层治理堵点,请向南都反映,我们将及时响应,共同推进问题解决。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卫国 裘萍
统筹:李陵玻 李欣
统筹编辑:董晓妍
统筹记者:廖艳萍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张思琦 实习生 唐家俊
南都政法与民生新闻部出品
南都报料热线 扫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