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生态环境部解读《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嫚 王玮 12-13 01:56

  近日,由国务院印发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分别下降20%。

  12月11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介绍《行动计划》有关情况。刘炳江介绍,今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波动,但空气质量形势符合预期。

  我国空气质量污染仍以PM2.5为主要矛盾  

  刘炳江表示,坚持PM2.5改善为主线,当前我们国家空气质量污染还是以PM2.5为主要矛盾,明确PM2.5的下降目标。

  “二氧化硫治理是比较彻底和成功的,但是氮氧化物和VOCs的治理还在路上,尤其是现在的气象问题,春天沙尘、夏天高温,冬天又来了厄尔尼诺,对我们空气质量改善都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刘炳江称,面对这些新任务新问题,在总结过去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本次出台的《行动计划》传承延续了“大气十条”和三年蓝天保卫战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主要指“减煤、汰后、控车、治污和抑尘”的五大路径,会继续在文件中不同的章节中体现。  

  清洁取暖改造未经一年检验的不得拆除原有燃煤取暖设施  

  刘炳江表示,截至去年底,农村已完成3700万户清洁取暖改造。“今年再增加200多万户,估计是3900多万户了,世界上从没有过这么大规模的工程。清洁取暖工作既是环保工程,也是民生工程。”

  需要注意的是,采暖成本有所提高,如何促进长期稳定运行?刘炳江表示,每年用财政资金给予农村清洁取暖运营补贴,国家、省、市都要进行补贴,总体来说,补贴后用电、用气成本原则上不高过用煤成本。自2020年起,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中已经安排了清洁取暖补贴。

  刘炳江表示,在改造过程中将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放在首位,确保能源稳定供应,新改造尚不具备安全稳定通气条件的,尚未经过一年实际运行检验的,不得拆除原有的燃煤取暖设施。坚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多样化清洁取暖方式,为清洁取暖持续运行奠定基础。  

  答问

  生态环境部答南都:发展绿色运输体系 加强成品油质量监管

  南都记者注意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比以往更加突出交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计划》在发展绿色运输体系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刘炳江答南都记者问时表示,本次行动计划在交通能源方面的措施,相比于“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里的数据量化指标更多。“原来是点上找经验、开辟新路径,现在到了全面治理的时期。”

  刘炳江透露,从行动计划来看,未来货运结构调整将更加聚焦煤炭、港口等关键领域,加强机动车清洁新能源化,非道路移动化强化综合治理,成品油质量将更加突出全链条监管。

  刘炳江表示:“2017年以天津港停止接收公路运煤为标志,随后所有港口停止了重卡运煤,开辟了我国公转铁的新工作,铁路运输量开始连续六年增长。”

  刘炳江说,从2013年到2022年,全国70万辆公交车中新能源车占比已经从20%到接近80%了,城市里的垃圾清运车也已经开始绿色化。“现在更关键的是,我们在开展钢铁企业超低排放过程中,要求清洁运输,氢能重卡、电动重卡从零到现在每年几万辆,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新能源重卡的应用场景,这确实出现了突破。”

  据介绍,机动车的清洁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八年淘汰了大约4000万辆老旧汽车,非道路机械开展了专项行动,机动车排放召回累计19起,涉及17家企业,召回车辆325万辆。

  此外,非道路移动机械电动化有突破。电动叉车销售量占了60%,3吨以下94%都是电动产品。其他的像机场、港口码头非道路机械电动化都在大规模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行动计划中,交通领域低碳绿色转型是着墨最多、量化指标最多、措施最细最具体的一个章节。

  刘炳江表示,未来货运结构调整将更加聚焦关键领域。一是煤炭领域,强化了煤炭主产区煤炭和焦炭中长距离运输要求,铁路运输比例要力争达到90%。同时探索将清洁运输作为煤炭等行业项目审核和监管重点,实现煤炭清洁运输“上游监管”。二是重点行业领域,扩展铁路专用线建设范围,明确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物流园区、工矿企业、储煤基地以及煤矿、钢铁、火电、有色、焦化、煤化工等行业建设要求。三是港口领域,在重点区域港口基础上,增加粤港澳大湾区沿海主要港口铁矿石、焦炭清洁运输比例要求,力争达到80%。

  焦点

  今年空气质量为何有所波动?

  极端天气增加,沙尘天气为近十年来最多

  刘炳江称,生态环境部曾经预判过,今年PM2.5浓度可能会大幅反弹,定的目标就是今年PM2.5浓度比去年上升10%以上,但现在只上升了3.6%,可以说稳住了。

  刘炳江称,“稳”是现在全国PM2.5浓度同比仅上升1微克/立方米,同疫情防控期间相比基本持平,同2019年相比下降12%。2019年可以视为正常年,今年遇到了更加极端的天气状况。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今年全国共发生了17次沙尘天气过程,为近十年来最多,比平均值高50%,其中沙尘暴及以上强度过程达到5次,是近十年同期平均的2倍左右。

  刘炳江还提到,疫情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量也比较大,火力发电量增加了5.7%,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加7%,原油加工量增加11.2%,公路客运和公路货运分别增加了23.5%和8.2%,经济活动量明显增强带来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

  大气污染防治影响经济民生?

  拉动投资4万亿,带动GDP增长5万亿元

  关于空气质量改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刘炳江指出,空气质量改善影响了经济发展。他引用了一个数据:十年间,我国GDP翻了一番,但PM2.5下降了57%。空气质量改善明显,GDP增长也呈上升趋势。“所以说,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据初步统计,全国大气污染治理直接间接拉动投资大约4万亿元,带动GDP增长5万亿元。而且因改善空气质量,我国家自主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环保装备制造、综合技术服务、锅炉改造、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而且增加了非农业就业岗位300多万个。  

  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将放缓?

  大气污染治理爬坡过坎,绿色转型不能一蹴而就

  十年前,我国提出向大气污染宣战,也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目前效果是否已经接近极限?未来一段时期,空气质量改善的幅度是否将有所放缓?

  刘炳江表示:“我们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确确实实进入了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关键期,绿色转型确实要有足够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刘炳江称,今后几年空气质量改善是否将出现停滞或者波动,要从几方面来看。比如,如果仔细看第一个“大气十条”和第二个“大气十条”,2013年到2020年是最大的机遇,这八年,我们国家煤炭消费量是逐年下降的,2020年同2013年比煤炭总的消费量下降了5%左右,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没有过的历史机遇,增量减少了,在存量上多下功夫、多减排。

  采写:南都记者 刘嫚 王玮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