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经济怎么干?多位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全力拼经济已成高度共识 基建投资将保持较高水平
深圳前海自贸区风光。深圳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IC供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表示: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今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困难和挑战不小,针对性的政策也出了不少,效果也在逐渐显现。怎么看今年的这场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来的重要信号?明年经济怎么干?来看专家解读。
新提法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会议强调,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
九项任务
①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②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④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⑤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⑥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⑦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⑧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济增速
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居前列
专家称可以超额完成5%的目标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这一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在此背景下,2024年GDP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对资本市场而言至关重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分析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达到了5%以上,消费也增长了6%以上,投资特别是产业投资增长达到6%,继续贡献全球经济增长30%以上,大盘稳住了。这个增长是在结构转换的动力下实现的,今年我们的太阳能电池增长68%,芯片增长36%。整个新兴产业正在起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介绍,从目前的情况看,今年全年应该是能够实现5%以上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确实是顶着困难上,在全球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也表示,经济增长速度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可以超额完成年初(5%)的目标。
“明年经济将延续内生性曲折复苏,政策也将助力经济巩固增强,预计经济增长目标将制定为5%左右的较高水平。”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表示,高质量的发展扎实推进,主要表现在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前三季度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83.2%,消费内部的结构不断优化,新的消费新的业态占比不断提升。2023年,全年汽车出口总量有望跃居全球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表示,科技创新的突破,产业规模的增大及由此产生的倍增效益,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牵引和推动作用,为2024年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进促稳
有利于稳经济促发展
股市有大幅回升机会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强调的则是“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专家表示,这表明明年的经济工作,更强调通过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积极推动经济企稳回升。“以进促稳”更能体现对经济更进一步的决心,同时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让新动能成为“稳”的重要力量。
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李锦表示,这表明“全力拼经济”已经成为高度共识。从更强调“稳”,到更强调“进”和“立”,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专家指出,“先立后破”则是明年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保障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分析认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在先立后破方面,比如说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对于传统的房地产依然是要稳住,对于煤炭、化工等传统的行业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保障我们企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稳定。另外,还要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要扩大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扩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持续有效地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的风险等。
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在经济面稳定之后,资本市场也将会逐步走出历史低位区域的位置,走出价值回归之路。2024年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都具有大幅回升的机会,特别是伴随着人民币出现升值,美联储加息已经即将宣告终结,明年下半年之后可能进入到降息周期,这些都有利于资本市场回升。
财政政策
财政支出将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减税降费应侧重支持科技创新
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专家预计,财政支出将在今年基础上延续加力并注重政策效能的提升。
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或意味着2024年目标财政赤字率将设定在3.5%左右,较2022年年初目标上调0.5个百分点,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也会达到4万亿左右。这主要是为了保持基建投资继续处于较高水平,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同时对冲房地产行业低迷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带来的影响。
“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调不变,2024年赤字率或有必要突破3%,赤字规模由中央赤字占主导。”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财政政策一方面将加力以支持扩大总需求、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风险;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需要来实施,积极的财政仍是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的积极,避免大幅提高财政风险,让财政更可持续。
罗志恒表示,重提“结构性减税降费”,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我国已连续十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长期实施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导致宏观税负逐步下行,财政空间仍有但总体在持续收窄。因此,未来的减税降费要注重效率和效果,注重结构性减税降费,侧重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等领域。 >下转A06
A05-07版
整合:黄亚岚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玉凤 邱永芬 见习记者 彭乐怡
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南方+、南方经济智库、光明网、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