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珠海有桩公共自行车将全面停运

项目总投资约1.7亿,一直面临设备老化、用户使用率逐年下降等问题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朱鹏景 12-15 01:22

  在翠前二街东站,公共自行车已无法扫码解锁。

  情侣南站点,公共自行车已停用。

  运行11载,投资约1.7亿的民生工程终落幕。12月10日,珠海公交自行车有限公司(原“珠海城建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自行车公司”)发布公告,引发关注。公告称,由于设备老化、用户使用率逐年下降、共享单车普及等原因,珠海主城区公共自行车项目将于2024年1月1日00:00停运。

  记者获悉,早前,金湾区公共自行车项目已停止运营,高新区已停止自行车租赁系统运维管养服务。此次主城区停运后,意味着珠海全市有桩公共自行车全部停运。

  走访

  多数自行车站已无法使用

  根据公告,珠海主城区公共自行车项目自2012年营运以来,为市民短途出行提供便利,在低碳减排、缓解交通拥堵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设备老化、共享单车普及等原因,珠海主城区公共自行车项目用户使用率逐年下降,已完成其作为出行模式探索和过渡的历史使命。实际上,近年来,已有不少市民反映,珠海市多个公共自行车站点存在设备破败、老化等问题。

  11月8日-10日,南都记者接连走访珠海市拱北、香洲、唐家湾多地的多个公共自行车站点,发现许多站点基本已无法正常扫出车辆。

  11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珠海市香洲区翠仙路的香洲区实验小学站,根据珠海公交自行车小程序显示,该站点尚在运营中,可用车辆11辆,可用车位12个。然而,该站点的23个停车桩上,有15个停车桩停有自行车,可用车位只有8个。记者逐台尝试扫码,发现所有车辆均无法扫出。

  这样的情况并非孤例,在记者走访的翠前二街东站、格力广场站、日华花园站等仍在运营的公共自行车站点中,只有联安东路站尚可扫出两辆自行车,其余站点均无法扫出自行车。

  不仅如此,记者发现许多站点还存在停车桩破损、自行车、停车桩数量与小程序显示数量不符等问题。

  曾经

  公共自行车陷入是否应存在的争议中

  据公开资料显示,珠海公共自行车项目在2012年由珠海市政府投资建设,原珠海城建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建设、运营和管理。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它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市民与游客的中短距离出行,服务网点与公交网络衔接,构筑“公交+公共自行车”系统,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绿色出行。项目分两期建设,依据《关于珠海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首期建设总投资估算4974万元,依据珠海市发改局《关于珠海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二期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二期项目总投资估算11923万元。两期累计总投资约为1.7亿元。

  2016年,珠海市印发《珠海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项目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要在一二期主城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加大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覆盖面积以及密度,要求至2020年,全市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点1500个,配备公共自行车3万辆。同时,政府全额出资建设、运营公共自行车项目。

  2017年1月,摩拜单车等商业化共享单车开始进驻珠海,珠海市公共自行车也陷入是否应存在的争议中。对此,珠海自行车公司总经理在公开采访中表示,摩拜单车和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不同,服务人群各有侧重,相对于竞争,两者更多是一种互补关系。“珠海市公共自行车是一种公益性的、有序的停放,可以让市民多一个选择。”

  回应

  自行车公司:固定桩模式已经落后

  12月6日,记者就珠海公共自行车项目即将停止运营一事采访了自行车公司。该公司表示,近年来,公共自行车固定桩模式已经落后,再加上设备老化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用户体验感不佳。同时,共享单车租赁在珠海市的飞速发展,使得公共自行车用户连年下降,共享单车活跃用户、车辆订单及周转次数已经远远超过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已可充分替代公共自行车。”

  同时,随着公共自行车设备老化、维修成本持续上升,政府承担的补贴金额逐年攀升,财政压力持续增大。“2020年,珠海市已出台方案,明确财政补贴于2021年开始逐年退出,直至2024年财政补贴完全退出。”自行车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行车公司将如何推进停运事宜?该负责人介绍道,公司拟定了公共自行车停运工作方案,将按照方案的内容逐条落实相关工作,确保停运工作圆满完成。由于公共自行车项目属于公益类项目,运营经费由政府补贴,因此停运后,拆除站点设施及回收自行车的经费,由政府统筹安排。对于机柜、锁止器、广告牌、自行车等项目资产,将按照财政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同时,该负责人表示,珠海主城区公共自行车骑行保证金已于2018年通过原扣款银行卡统一退还至用户,如仍有用户保证金未退还,可致电客服热线0756-3616999咨询。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朱鹏景 实习生 唐宇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