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成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和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
东莞惠州全域纳入 规划建设汕尾机场



《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及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汕尾部分区域。规划提出以深圳为主中心,东莞、惠州为副中心,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和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93%。
深圳都市圈标签:有钱、创新、开放
在粤港澳大湾区东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深圳速度”。以深圳为主中心的都市圈,被贴上了这些显眼的标签:
有钱——地区生产总值约4.9万亿元,分别约占全国和广东省的4.05%、37.96%,人均GDP达14.3万元,经济密度约3亿元/平方公里。
创新——华为、腾讯、OPPO、vivo、TCL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云集于此,2022年都市圈专利申请量达478638件,专利授权量达348968件。
开放——2022年外贸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约占全国的8.7%、5.8%。
形成“一主两副一极四轴”布局
2022年,深圳都市圈范围内常住人口3415万人。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指出,深圳都市圈地跨珠三角地区东岸(深莞惠)、沿海经济带支点(汕尾)及北部生态发展区(河源),都市圈内经济交往频密、人缘相近、文化相融,但都市圈内各市发展水平悬殊,深圳、东莞两市发展空间不足。
为此,规划从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携手打造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协作发展海洋经济、构建区域开放新格局、共建公共服务优质生活圈、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与规划实施保障等方面着手,提出要增强深圳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提升东莞、惠州副中心发展能级,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形成“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实现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
艾学峰表示,规划的出台,将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深圳市发展空间,推进深圳建设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和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加强深圳、东莞、惠州三市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建立区域产业、职能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的集约发展态势;有利于河源、汕尾市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全省特区带动老区、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作出探索和试验。
2030年1小时通勤圈总体形成
在发展目标上,规划提出,到2030年,都市圈集约化发展格局基本建立。
——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区域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创新动力活力明显增强,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数量显著增加,深圳都市圈研发投入强度达5%以上,都市圈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都市圈一体化联动更加有效。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93%,1小时通勤圈总体形成。
——都市圈国际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国际交往和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与港澳务实合作深入推进,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国际化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加速形成。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水平显著提升,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基本建成,民生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实现政务服务跨城通办。
深圳都市圈
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土地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3415万人,规划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市和汕尾市部分区域。
发展目标
深圳都市圈努力建设成为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
●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
●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
到2030年
深圳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体化合作机制基本建立,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初步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化大都市圈。
建成啥样
轨道上的都市圈
完善都市圈轨道服务网络,有力支撑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建设。
形成深圳都市圈与周边省份主要城市3小时出行圈、8小时国内主要城市群出行圈。
鼓励各轨道运营主体试行联网售票一网通、轨道交通“一卡通”。
空港、海港建设
加快构建深圳机场面向亚太、辐射全球的航线网络,加速拓展国际全货机航线,至2025年机场国际航线增加至100条左右。
形成以深圳港为国际枢纽海港,东莞港、惠州港、深汕小漠港、汕尾港等共同支撑的都市圈港口群。
规划建设汕尾机场。
共同打造智慧都市圈
率先在都市圈核心区建成高质量、全覆盖的5G通信网络。
协同建设智慧都市圈管理平台。
发展格局
构建“一主两副一极”功能区
深圳主中心
引领带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强化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以深圳为主阵地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等重大平台。
东莞副中心
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之都。
惠州副中心
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清洁能源中心。
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
打造为重大产业项目承载地、新引进重大项目目的地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孵化器、驱动器。
形成“四轴”支撑的区域空间骨架
深莞穗发展轴
以深圳为核心,依托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广深铁路以及广深、莞深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打造联通深莞穗的中部创新发展轴。
深莞惠河发展轴
以深圳为龙头,依托赣深高铁、深惠城际、京九铁路、长深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联通东莞、惠州、河源,构建东北部产业发展轴。
深惠汕发展轴
加快建设深汕铁路、深圳外环高速支线、惠州稔平环岛高速公路,联通惠州、汕尾,打通深圳面向粤东沿海的交通通道,构建东部沿海发展轴。
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
依托深中通道、深珠城际(伶仃洋通道)、深圳至南宁高铁,加强与中山、珠海、江门等珠江口西岸城市合作,打造跨江发展轴。
A04-08版 整合:易福红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 黄慧萍 南方+记者 吴哲 张哲 曾美玲
唐子湉 曾美玲 黄叙浩 崔璨
制图:林泳希 插图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