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创新援外模式 打造“送医上岛”品牌 广东1集体3个人受表彰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文 王道斌 伍月明 杨丽云 12-30 03:09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与中国专家碰肘致意的镜头,在网络上刷屏。 南都资料图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医生吴德熙

  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于冬男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三级调研员陈少基

  昨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表彰了30个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先进个人。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黄飞及广东省获表彰的先进集体代表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领队彭志强,先进个人第30批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陈少基,第11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队长于冬男,第2、3、4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队员吴德熙受邀参加会议。

  从1971年10月向赤道几内亚派出了第一批援外医疗队开始。52年来,广东累计向非洲赤道几内亚(以下简称赤几)、冈比亚(1977-1995年)、加纳和加勒比海岛国多米尼克派遣援外医疗队共66批965人次,医治患者242万人次、施行各种手术6.2万人次。

  52年来,广东的援外医疗模式不断创新,内涵不断丰富。长期医疗队与援外创新对口医院合作项目相结合,先后在加纳、马尔代夫、多米尼克实施“中加西非心脏中心”“中加妇幼健康工程”“中马眼科中心”“中多心血管影像学中心”等多个对口医院合作项目,开展“光明行”“爱心行”“妇幼健康行”医疗巡诊,树立了中国与受援国卫生合作、援外模式创新的典范。同时,与南太平洋岛国开展了一系列交流与合作,精心打造“送医上岛”广东品牌;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在青蒿素抗疟、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驰援塞尔维亚、马来西亚、秘鲁抗击新冠疫情中勇担重任,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中展现广东担当与作为。

  先进集体

  “来的时候是外国人,走的时候是朋友”

  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是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一安排,由广东省选派、以中国政府名义派出的抗疫专家队伍,由分别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三医院共9名专家组成,专业涉及传染病防控、呼吸与危重症、感染控制、心理卫生多个领域。

  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初期,专家组历经3次延期和部分轮换,在塞工作时间最长达82天。其间,专家组为塞尔维亚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方面的意见建议,得到塞方支持和采纳,疫情形势得到有效遏制,重症率、病死率显著下降。  

  因地制宜,协助制定诊疗规范

  2020年3月15日,塞尔维亚因新冠疫情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3月21日,应塞尔维亚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出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组建的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当晚,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自到机场欢迎,他亲吻中、塞两国国旗,并与每位中国专家碰肘致意的经典镜头,在网络上刷屏。至此两国医护并肩奋斗82天,让塞尔维亚成为新冠疫情初期欧洲国家中重症率、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本着“保护生命,维护全球健康共同体”的目标,专家组组长、时任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彭志强、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侯彩兰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熊艳教授、呼吸内科郭禹标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林炳亮教授和来自广东省疾控中心的龙其穗等6名专家组专家抵达塞尔维亚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专家们根据各自专长进行任务分工,合力执行计划,开展座谈交流、走访医疗机构、重点城市区域、重点人群。了解掌握塞尔维亚新冠疫情实际情况,向塞方政府高层、公共卫生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分享中国抗疫的“四早四集中”经验和“四抗四平衡”方案。

  他们还因地制宜,协助制定诊疗规范,提出加强源头管理、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提高患者收治能力和控制院感传播、重视心理干预等精准的疫情防控及医疗救治方面的意见建议。

  按照专家组的建议,塞方通过减少人群流动和密切接触,有效降低了疫情传播率,病例的再生指数从初期的3.4降至1.0以下;塞方的核酸检测能力也从初期每天不足100人份提升至近7000人份。到2020年5月7日,塞尔维亚解除国家紧急状态,开放部分边境,5月11日起部分开放幼儿园,5月18日部分国际航线通航,复工复产有序开展。  

  专家组支援塞尔维亚抗疫82天

  在塞尔维亚的积极挽留下,专家组原计划15天的支援抗疫工作历经3次延期。2020年5月3日,来自中山一院的院感专家刘大钺、护理专家成守珍、呼吸危重症专家唐可京作为第二批专家组成员抵达塞尔维亚,实现了对专家组三名专家的轮换后,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继续在该国支援抗击疫情。

  从抵达塞尔维亚的2020年3月21日,到离开塞尔维亚的2020年6月11日,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几乎走遍了塞国所有出现疫情的城市,参加塞国高层疫情防控会议9次;实地走访了22个疫情较严重城市、84家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开展防治技术培训25场、技术指导103次,共培训当地医务人员1140人次。

  因为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全体成员荣获塞尔维亚“保卫国家”最高荣誉奖章和武契奇总统授予的“金质功勋奖章”。“来的时候你们是外国人,走的时候你们是朋友!”在专家组结束抗疫支援工作计划回国时,塞尔维亚国防部部长武林表示,塞尔维亚政府和人民不会忘记这段特殊时期的中塞情谊。

  先进个人

  吴德熙:坚守1215天,为多米尼克带去首个心内科

  2019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吴德熙医生和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组成的四人医疗队抵达多米尼克后,就开始承担起一名援外医生的职责。每周出一天门诊,然后就是在内科病房管理病人,参与急诊、产科等其他科室的会诊。“三年多来,门诊接诊过的患者超过5000人次。”

  由于工作突出,吴德熙每逢归期都被多米尼克卫生部和中多友谊医院真诚挽留,成了队史上和广东省派出的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中在外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在1215天的援外日子里,他凭借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多米尼克有口皆碑。  

  救治非典型急性心梗患者

  在多米尼克,因为饮食上嗜甜、嗜油炸高热食品,肥胖引发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和严重心律失常等疾病相对高发。多米尼克驻华大使马丁·查尔斯便是众多被吴德熙精准诊断、及时救治的患者之一。

  当时,才去多米尼克一个多月的吴德熙接到中多友谊医院的急诊电话,马丁·查尔斯大使回多米尼克公干,突感心前区不适,工作人员迫切希望得到中国医生帮助。他赶到医院,立即查看了大使的病情,并分析了他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其患的是急性心肌梗死。

  吴德熙将大使收入ICU监护室,给予加强监护及冠心病标准化治疗。等到病情稳定后,他又陪同大使飞往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二科李怡主任为大使进行了冠脉介入手术治疗。“感谢中国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马丁·查尔斯大使对救治他的吴德熙医生及中山一院医疗团队表达了谢意。  

  在多米尼克写下多个“第一”

  援多三年,吴德熙开展了多项“多米尼克首例”。在医疗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成功地进行了多米尼克历史上首例临时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患者病情稳定。患者之间的口口相传,也让吴德熙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总人口数约8万的多米尼克,几乎一半的人都认识他。走在银行、餐馆、超市、大街上,吴德熙总能听到有人大声地喊他Doctor Wu,“这可能是对一名医生的最高褒奖,也是医生这个职业和医疗援外工作的意义所在。”吴德熙告诉南都记者,能治好别人治不好的病,让他特别有成就感。

  吴德熙还在广东省卫健委支持下,向当地捐赠了心血管专科急需的相关医疗设备和材料,包括动态心电图仪、动态血压监测仪、临时起搏器等。借助新设备,他在当地成功开展了多米尼克第一例动态心电图监测和第一例动态血压监测,并制定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的标准抢救流程,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多米尼克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

  2021年5月21日,多米尼克首个心血管内科挂牌启动仪式在中多友谊医院举行。多米尼克总理罗斯福·斯凯里特在其个人社交媒体上表示:“我们向建立设备齐全的心内科迈出重要一步。”

  于冬男:带领医疗队万里援非,创建慈善项目

  2022年3月6日至2023年3月11日,第11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国家加纳开展援外医疗工作。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于冬男正是这支11人队伍的队长。

  作为队长,他通过设立目标,分析目标,探索目标,解决痛点,执行目标的方式将队内各个专科的临床工作融入到援外事业中,受到当地医护人员的普遍欢迎和广泛支持。他与其他10名队员一道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援外难点逐一攻克,传授当地医疗技术,培养医护团队,创建慈善项目,为当地居民办实事,受到受援国各级部门的表扬。  

  他是外科手术的强力辅助

  第11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由广东省人民医院负责组建,早在医疗队组建初期,于冬男就报名参加并成为队长。为了尽快地融入当地社会环境,他和队员们接受了包括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关于当地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策略在内的系统培训。

  抵达加纳后,他们很快就投入到临床实践中。作为队长,于冬男和队员们结合当地实际和临床迫切需求,很快就明确了各个专科领域的工作目标:普外科以腹腔镜手术开展常规化诊疗、骨科要填补当地四肢骨折和运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空白、产科则要通过手术和教学降低当地的围产期死亡率……而作为队伍中的麻醉专家,于冬男则成为上述外科工作开展的强力辅助。

  援加纳期间,队员们带领受援医院相关团队完成了各种外科手术超过824例;放射科完成放射阅片工作1515例;针灸理疗科完成针灸或中医治疗1430例;内科常态化的开展周一门诊和周五的教学查房,培养了一批内科轮转医生;产科联合针灸理疗科实施分娩镇痛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眼科开展了40多例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提升了当地眼科手术的技术能力。

  于冬男作为团队中唯一的麻醉科医生,则率领当地麻醉医生给外科当好了辅助,完成了各类麻醉操作504例。他还致力于帮助当地医护解决麻醉安全和麻醉技术的难题,通过实际操作、模拟教学、理论教学等方式向加纳同行传授新的麻醉技能,帮助其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微创在加纳,光明看世界”

  援加纳期间,医疗队队员们既各司其职又通力协作。于冬男和普外科、产科(妇科)专家组成工作团队,培训当地医护完成基本的腹腔镜手术器械的安装、消毒、连接等工作,将年久失修的腹腔镜手术器材整理出来,使受援国Lekma医院的腹腔镜系统回复到最佳状态。

  为了让有需要做腹腔镜手术的人不为医疗费担忧,于冬男还将国家援助、医疗队技术、爱心企业的资助有机结合,启动“微创在加纳,光明看世界”慈善项目,将医疗援外工作推向技术帮扶之外的社会公益层面。截至2023年2月15日,该公益项目已经资助开展腹腔镜手术6例,眼科手术10例。

  “建立慈善项目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推进微创手术项目时,我们发现当地老百姓负担不起;二是医护人员也需要进行培训。老百姓通过慈善基金项目可以得到一部分药费资助,医护人员也有了技术。老百姓不再因为因病致贫而拒绝治疗,这样我们的援助才有了更实际的作用。”于冬男说。

  陈少基:援外500多天,他是医疗队的强力后盾

  2019年7月6日至2021年2月5日,第30批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三级调研员陈少基率队员们在赤道几内亚开展了500多天的援外医疗工作。得益于他的组织协调,医疗队圆满完成使命,获颁赤几国家独立勋章。  

  带领全体队员坚守在疫情一线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困难,一个电话队长就出现了。”对于陈少基,第30批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员们都满怀感激。援外期间,陈少基在受援国组织引进了胎心监护等全新治疗项目,建立了赤道几内亚的高危妊娠管理规范,在当地开创了围产期母婴安全工作新局面。他还创新宣传模式,到大学开展中医文化讲座,推广中医康复技术,提供中医药服务。

  当受援国发生新冠疫情后,陈少基第一时间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和控制》等国内文献编译成西班牙语版,指导当地规范应对和处置疫情。与到访的中国抗疫专家组深入隔离点、定点医院等,指导当地建立科学的防控治疗体系。24小时为疑似感染的中企员工和华人提供医疗服务和心理辅导,带领全体队员坚守在疫情一线,直接参与治疗、检验新冠疑似病人66例(确诊39例),为赤几疫情防控贡献中国力量。 

  赤几总统亲自授勋并题写留言

  作为医疗队的核心,他是整支医疗队的强力后援。援外期间,他主动承担照顾4名感染新冠队员任务,对每一名艾滋病职业暴露或者感染疟疾、伤寒的队员,必每日监督服药,心理辅导。

  “我们出色完成了党和国家交派的任务。在结束任务之际,赤几总统奥比昂先生亲自为我们的保健组授勋,并题写留言,这是近10年来医疗队未曾有的荣誉;医疗队全队受表彰获独立勋章,更是多年未见。”结束援外工作凯旋归国时,陈少基自豪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