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化按摩师4年参加6次法考,广州首位视障律师盘铭径正式执业
自称探路者 希望成为劳动法领域律师

2022年1月24日,盘铭径正式入职成为一名律师助理,在广州CBD写字楼内,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卡座。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摄
2023年12月13日,盘铭径特意穿上了整洁的白衬衫,一早就拿着手杖出门了。他在城中村做了20年盲人按摩师,4年里历经6次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下称“法考”,包括了3次客观题和3次主观题考试)后,在2022年初顺利通过法考,并进入广州金鹏律师事务所(下称“金鹏所”)实习。
“着陆”是盘铭径2023年的关键词——在经历了一年实习期后,他通过广州市律师协会的考核,成为一名执业律师,也是广州的首位视障律师。从工作人员手里接过烫金的律师执业证,盘铭径用手指摸了又摸。他勇敢地出发,探索视障者就业之路能走向何方、能走多远,“这是我们这代视障人的使命”。
只有小学文化的盲人按摩师
想做一名律师
通往执业律师之路本就充满挑战,更何况迈上这条路的,是只有小学文化的全盲视障者。在盲校读完小学后,他学习了盲人按摩,20年来都以此谋生。
但他是个不安分的人。即使做按摩师,也不肯待在同一个地方,十几年里换了许多城市、许多店;虽然看不见,却热爱旅游,西藏、云南、内蒙古等全国跑,去亲身感受这个世界;喜欢学习,常去图书馆借阅盲文书籍,也学会了操作电脑,通过网络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
2016年,他报读了成人本科,课程里有一门法律基础课。课堂上,他被清晰优美的法律逻辑迷住了,从此埋下了律师梦。
也是这年,在一次公益徒步活动中,他遇到了中国首位视障律师金希。金希告诉他,视障者也可以成为律师,这给了他很大信心。
但金希是法律专业科班出身,而自己只有小学文化,真的可以吗?但梦想有着冲破障碍的魔力。
2018年,成人本科毕业后,铭径参加了由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下称“合木公益”)为残障者举办的就业技能培训。课上,导师问: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课堂上有30多名残障人士,盘铭径坐得靠后,心里一直在激烈斗争。到他时,他终于决定说出口:“我想做一名律师。”
话说出口,也在心里生了根。他在网上查找法考报名条件一条条对照,发现自己都符合。他当即就报名了。
按摩店工作每天超12个小时
准备法考每天学习三四个小时
没有老师,他从网上寻找各种线上课程。按摩店的工作每天超12个小时,他只能在没有客人时,拿起手机听法考课程和教材,每天至少学习三四个小时。
梦想也有着集聚能量的魔力。通往执业律师之路,铭径不是一个人走。
市面上没有盲文版教辅书,合木公益和中国盲文图书馆在网上为他招募志愿者。学生、医生、家庭主妇……来自全国各地素昧平生的志愿者,将法考教辅书一页页拍照或扫描,文字识别,再一字一句校对好发给他。
有宝妈只能趁娃睡着的间隙赶工;有的志愿者几天内就整理好20多万字;有的不仅自己帮忙,还拉朋友一起加入。4年来,超百名志愿者接力,整理出十几本电子版教材,超200万字。
6次考试,广州市司法局都为他设置了独立考场,在考试系统安装读屏软件,由监考人员协助念题打字,每个环节都给予细心帮助。
法考给每个考生的时间都一样,但考试系统对读屏软件还不够兼容,铭径需要别人协助操作读屏和打字输入,前两次法考都因未答完题而失败。
为了帮他精准控制考试时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他提供了模拟考的场地及志愿者,从2021年3月起,铭径每周都模拟考一两次,累计模拟了40多次。
最终,梦想有了转动命运的魔力。
2022年初,他成为广州首位通过法考的视障考生;紧接着,他进入了金鹏所成为一名实习律师;最近,1年多的实习期满,他通过了考核,正式成为一名执业律师。
金鹏所位于广州珠江新城CBD,窗外就是广州塔。两年前,盘铭径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工位,别人叫他“铭径”或者“盘律师”。有时他会有些错位感。
因视力障碍一些律师工作难胜任
希望成为一名专业劳动法律师
执业律师这一站,少有视障者能到达。在旁人眼里,盘铭径就是励志的化身,但他却说,“我已经准备好了失败”。进入金鹏所后,盘铭径被安排到劳动法团队,由律所高级合伙人蔡飞担任指导老师。但蔡飞坦言:“有半年时间,我不知道安排他干什么。”一名视障律师能干什么?这对盘铭径和蔡飞都是全新的课题。
盘铭径对劳动法已小有心得,专业问题都能自如回答。蔡飞说,在劳动法专业,盘铭径不会逊色于任何一名律师。但先天缺陷时刻提醒着他的不同。视力障碍限制了他对图表、视频类证据的使用。
蔡飞直言,即使已经拿证,盘铭径目前也不能独立出庭,“这是对当事人的不负责任。”法庭上往往需要律师当场核对纸质证据、文件、签名等,这些,盘铭径难以胜任。
这1年多来,盘铭径主要参与的案件是公益性的劳动争议调解。这类调解往往无需阅读纸质文件,而通过电话和线上调解也能让他扬长避短。
曾有人跟他说,“我要请律师,肯定不会请一个盲人。”话很刺痛,但盘铭径知道这是事实。蔡飞也坦言,客户现时还难以接受由视障律师来服务。
盘铭径说:“拿到证了,但跟真正的律师还有距离。”他定义自己是“探路者”。
但金鹏所高级合伙人李纲和蔡飞却很有信心:“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把铭径培养成一个专业劳动法律师。”李纲说,劳动法律师往往是跟普通劳动者打交道,比“高大上”的商业项目更适合铭径,市场上也有高频的需求。
李纲说,如今有了律师执照,盘铭径就可以独立开展咨询,律所也在考虑为他开通咨询热线和线上咨询平台;他也可以接调解业务,并参与线上开庭工作。
录用盘铭径的金鹏所高级合伙人李纲对盘铭径的评价颇高,认为他可以成为一名劳动法领域的专家型律师。
此外,盘铭径可以成为其他律师在劳动法方面的顾问。“他很专业,对每个细节都清楚,会大大提高其他律师的效率,”李纲说,虽然不能独立出庭,但他可以与同行合作,成为一名独立律师。
蔡飞说,他们也可以接一些合适的业务转给盘铭径处理,他可以通过自己优质专业的服务来逐渐获得自己的客户。
这段时间,盘铭径正在蔡飞的指导下写一本劳动法方面的书。
希望为残障者尤其是视障者
拓宽就业路径
两年前刚通过法考时,他就告诉记者,如果能成为律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来推动残障者获得更多机会,平等地参与社会。如今成为执业律师,又是劳动法领域,工作之余,他最关心的就是为残障者尤其是视障者拓宽就业路径。
在不久前,“国际残疾人日”前夕,在公益组织帮助下,盘铭径和10余名视障伙伴探访了多家企业,了解无障碍融合就业的情况。
在探访的7家企业中,有3家已有数量不等的视障员工,有的是酒店主厨,有的是IT企业的开发人员或数据信息标注员,还有的是数码产品销售。
盘铭径就是融合就业理念进步的受益者。起初,金鹏所只是想聘请一名视障咖啡师,为此盘铭径专门去学习做咖啡。但得知他通过了法考后,李纲当即决定录用他为实习律师。目前,金鹏所还有其他两名残障员工,一名是听说障碍人士,在档案管理岗位;一名是腿部残疾,负责财务工作。
整合:陈欣
来源:南方+
观点
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我们来到这个十字路口,我们有权决定自己向左还是向右,但我们无法决定路的那一头是怎样的风景。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够为后来人带来一些有益经验。
——不久前,盘铭径在公益账号“做你的眼睛”上分享了探索残障融合就业之路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