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位政协委员围绕“百千万工程”等建言献策
打造兼具特色潜力效益农产品品牌

清远佛冈县水头镇魔芋种植基地,两村民抱起刚挖出的巨大魔芋。 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1月24日上午,18位广东省政协委员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千万工程”、创新发展等问题建言献策,现场干货满满。
关键词:“百千万工程”
聚焦农村资源守绿换金
省政协委员、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协会副会长余惠勇建议挖掘产业资源,要发挥出广东自身的独特优势,推进小品类品种种植,重点发展差异化单品如米蕉、新品种如泰国金柚、小单品如蓝莓、地域性单品如黄皮等,让小水果成就大产业。
省政协委员、民进省委会副主委、江门市副市长周佩珊建议,推动“百千万工程”出实效,要从当地特色资源入手,在品牌化上下功夫,结合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等,着力打造一批兼具特色、潜力和效益的农产品品牌,推动乡村电子商务建设,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靠山吃山”的标杆典范。
省政协委员、茂名市工商联副主席、广东宏达建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沃建议推动岭南山水与文化与旅游结合,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依托旅游重点村,重点推出一批品质高、体验佳、消费旺的“两天一宿”“三天两宿”乡村旅游产品,开展“创意下乡”“创意进景区”,把地方文化特色与新颖创意相结合,培育如“村BA”“村超”等村味文旅品牌,打造“粤夜粤美”文旅夜经济项目。
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志群认为,目前涉农职业教育存在资源短缺、教育各方面与“三农”适配度低、毕业生“离农”倾向突出等问题。杨志群建议,提升办学能力,以“三农”为导向,依据不同类型乡村主体及不同层次需求,指导涉农院校基于农业技术特性灵活制定培养模式,强化基于岗位能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技能培养,把教育办在乡镇、田间地头、养殖加工厂、农村合作社等。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省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韩恩厚认为,广东要聚焦科技创新需求,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挥好新型研发机构在促进广东科技创新发展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作用。韩恩厚建议,应强化在战略和前沿领域开展集群式科研攻关,坚持“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用好各项人才支持政策和“母所”资源,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省政协委员、民建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欧壮喆发言时表示,广东要打造一批“当家产业”,建设一批“当家项目”,培育一批“当家企业”,开辟“当家空间”,优化“当家环境”。“以大项目带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提升,引领产业集群化发展。以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为方向,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资。”欧壮喆表示。
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省女企业家商会会长、深圳市中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心竹发言时建议大力推动广东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首先完善全链条政策保障,加大力度促进数据合法开放和有序流通,统筹数据共享与数据安全,同时加大对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奖励补助,将数字化转型纳入税收减免一揽子政策。在要素支撑方面,她建议探索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上云平台。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高水平打造开放新枢纽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科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室主任张干在发言时呼吁加快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将机场功能融入广州北站,构建高效便捷的多层次空铁联运系统。此外,张干还强调培育壮大枢纽经济,推动广州空港经济区纳入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国际化枢纽型综合贸易平台,积极导入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大交通”“大智造”“大物流”“大商旅”“大会展”引领的枢纽经济创新典范。
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卢宇彤提出了“数字湾区”的概念。她建议,支持推动湾区现有算力单位、网络运营商与广大应用单位积极构建粤港澳超算应用互联网,全面支撑数字湾区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她建议建设产研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订单式”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加速算力转化为生产力。
省政协委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执行主席、香港建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吴学明发言时建议推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大使计划”,从大湾区每个城市中遴选出数名具有潜力的青年,提供集中培训,让这些青年大使负责在不同的平台和活动中宣传大湾区,将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投资机会和优质生活分享至世界各地。
关键词:高水平对外开放
提升“海外广东”战略功能
省政协委员、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青在发言中指出,广东已初步形成了广泛、规模庞大的“海外广东”开放格局,但仍需要加强定位和功能提升。李青建议明确“海外广东”的战略定位,着力提升广东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李青提出了完善机制、提升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安全保护等一系列建议,以推动广东的“走出去”战略,助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涉外法律服务存在统筹推进机制不健全、人才供给不足、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省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潘苏建议完善机制,加强对涉外法律服务的统筹协调,提高法治保障水平。主张加强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养,通过实施“广东特支计划”和“粤律工程”来激发动力和培养高端律师。潘苏还呼吁拓展涉外法律服务,助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广东企业在海外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实习生 王佳美 区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