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12个“百千万工程”项目现场签约

新一批项目总投资额超百亿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吴笋林 张婷 魏志鑫 叶孜文 02-19 02:39

  2月18日,龙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吹响冲锋的号角。当天下午,大会围绕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等主题展开分组讨论。分论坛现场,广东以“签约即动工”的形式,组织12个“百千万工程”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额超百亿元。

  2023年成绩单

  构建起“1+N+X”的政策体系  

  2023年是广东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展开之年。省委成立“百千万工程”指挥部,21个地级以上市、122个县(市、区)全部设立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挂帅的“百千万工程”指挥部。

  广东在全省遴选了首批22个典型县(市、区)、110个典型镇、1062个典型村(社区),集中要素、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推进,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出台《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配套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省直部门配套出台了100多项政策,市县两级按照“一县一策”原则制定操作性工作方案,构建起“1+N+X”的政策体系。  

  统筹35亿元集中建设110个典型镇  

  广东注重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狠抓县域经济发展。产业有序转移加快推进,广东省下达42.5亿元注入资本金、安排1万亩用地指标支持主平台建设,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650个、总投资超3200亿元。

  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快建设,总投资近120亿元的40个项目开工建设,新获批建设1个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蓝色粮仓”更加丰实。

  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构建,202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94.8亿元、同比增长5%,递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0个。

  狠抓乡镇联城带村。统筹35亿元集中建设110个典型镇,示范带动全省打造“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圩镇。加快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建设,112个镇入选2023年全国千强镇。

  狠抓公共服务提升。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384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县域项目纳入2023年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年度投资额超1700亿元。  

  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县域经济投资基金  

  广东注重创新探索、改革赋能。

  出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将60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由有关地级以上市和县(市、区)实施,县级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推动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落实到县镇村。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广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投资基金,2023年涉农贷款余额超2.5万亿元、同比增长21.4%。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实施“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计划”。

  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抓好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改革。举办省首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推介活动,现场签约超1400亿元。  

  1427家建筑企业结对帮扶乡镇超7亿元  

  广东注重广泛动员、汇聚合力。

  建立横向帮扶和纵向帮扶工作机制,珠三角6市横向帮扶协作实现对全省57个县(市)及粤东粤西粤北市辖区全覆盖,156家省有关单位组团纵向帮扶支持57个县(市)及5个重点老区苏区市辖区。

  动员各类企业参与。全省1427家建筑业企业与乡镇结对帮扶,确定帮扶项目1756个、帮扶金额超7亿元。

  创新开展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动员超50万名青年大学生入县下乡。侨助广东高质量发展行动启动仪式现场达成意向和协议投资总金额2230.7亿元、侨捐3.03亿元。

  2024年路线图

  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

  据“百千万工程”分论坛披露,广东要聚焦科技富农、产业支撑,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

  2024年,广东将在一年开局起步的基础上,攻坚克难,朝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转变的目标,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集中攻坚、重点突破,打赢打好几场事关“百千万工程”成效的硬仗,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县域产业发展和镇村建设、改革创新和科技赋能、社会动员和群众参与,推动各项工作步入快车道、取得新进展。

  其中本场分论坛重点提到,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让产业科技创新成为“百千万工程”最强有力的支撑。

  推动县域科技创新是增强县域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必须强化各级职能,在经济发展全局中找准县域科技创新的定位,积极探索适应县域发展实际的科技创新路径,推动县域经济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加强应用研究,针对性开展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技术创新,为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导入更多科技资源,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品种,将县(市)打造成科技创新运用的重要实践点。

  积极强化产业支撑,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工厂、食品工业、新型储能等新型产业,布局建设生物制造、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国资国企决定影响,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吸引外资企业投资落户,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更好支撑县域产业提能升级。

  强化人才引领,为县、镇、村引入人才活水。实施好新一轮人才下乡行动,引导更多专家学者、科技特派人员、高校毕业生下沉到县,服务到镇村。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加快培育农村职业经理人等专业人才,为“百千万工程”持续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专家声音

  郑永年:“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

  在“百千万工程”分论坛上,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顾问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围绕“百千万工程”与中国式现代化发表观点。“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郑永年认为。

  郑永年梳理出乡村振兴的三种不同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要避免乡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这种思路的重点是城市化,认为城市化会解决乡村问题;第二种思路是乡村振兴可以解决城市化过程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在这种思路下,乡村不会因为城市化而消失,乡村的存在和发展本身就是价值,例如帮助缓解就业问题;第三种思路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实现共同富裕,城乡一体化不可避免。

  “就实践而言,这三种思路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互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种融合这三种思路的更为宏观的思路。”郑永年认为。

  A04-07版

  统筹:李陵玻 周昌和

  执行统筹:陈杰生 邹琳

  采写统筹:吴璇 吴笋林

  采写:南都记者 吴笋林 张婷 魏志鑫 叶孜文 莫郅骅 赵青 卢婉珊 王瑜玲 杨伽

  图片来源: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