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3.5万张,广东超1.7万张,这是一张什么“床”?
失能、半失能老人在家享专业护理 翻身、吃饭等“小事”不再是“难事”

广东已建成超1.7万个家庭养老床位。 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摄 (资料图)
对于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居家养老虽有儿女环绕,却少了专业照护,翻身、吃饭、洗浴等环节,都需要格外精心的护理。于是,“家庭养老床位”应运而生。
“家庭养老床位”是通过养老机构派人上门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照护,让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民政部最新统计显示,我国通过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已累计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3.5万张,为41.8万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目前广东、江苏、北京、浙江等地都在试点开展家庭养老床位。截至去年2月,广东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省共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1万个,为1.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建有家庭养老床位超过1.7万张。
现 状
“家庭养老床位”改造 安装智能化设备
数据统计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8亿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床位820.6万张,养老床位需求缺口较大。
广州2019年起率先在越秀、海珠、荔湾3个老龄化程度较深、老年人口较多的中心城区试点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截至2023年年初,广州已建成1.6万个家庭养老床位,数以万计的老年人居家就能享受到“类机构”的养老服务,广州家庭养老床位建设需求旺盛。去年底,广州市民政局修订《广州市民政局 广州市财政局关于全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对家庭养老床位的建设和服务规范、床位建设内容以及运营机构门槛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对适老化建设内容进行了微调,在对卧室、卫生间、浴室、厨房、客厅等位置进行适老化改造的基础上增加了入户空间的改造要求。
在资助条件方面,新增了“床位经核实合格且连续提供不少于6个月的远程监护、应急响应等智能化监测服务和上门专业服务(使用为老平台及相关APP记录服务数据,为老平台上每个月均有真实、完整的智能化设备监测数据和上门服务数据)”“不得由服务对象的亲属或保姆担任服务人员”等方面的要求,服务对象满意率从80%以上提高到85%以上。
在浙江德清,89岁的朱继民老人因视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平常生活由女儿照顾。这几天,民政工作人员正在为老人进行“家庭养老床位”安装改造。
安装好智能化设备后,朱继民老人的健康信息等数据还可以纳入养老信息平台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平台就会将老人的身体信息反馈给家人和相关医疗单位。老人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一键呼叫工作人员上门服务。
养老床位“搬”回家 专业化服务送上门
像朱继民老人这样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后,就具备了“家庭养老床位”的硬件条件,“家庭养老床位”不仅仅是一张“床”,还附加一系列专业化的上门照护服务,方便老人居家养老。
“养老机构帮我家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和智能化改造,还有护理员随时上门服务。”家住广州南沙榄核镇的黄爷爷感叹道。养老机构的护理员准时来到黄爷爷家,为他量血压、做复健。66岁的黄爷爷早前申请了家庭养老床位,在家也享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
此前,广州南沙区全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工作,一张张“搬”进家中的养老床位正在改变着居家老人的养老质量。
南沙区民政局通过引入专业养老服务组织、护理站,针对居住在南沙区内、有养老服务需求但因各种原因未入住养老机构或目前家庭有一定的照料条件暂时不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经长者照顾需求等级评定为照顾等级0-6级的居家长者,为其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进行必要的适老化和智能化家居改造,在其家中设置具备机构化服务功能的床位,根据其意愿和需求提供与床位相配套的照顾服务,满足长者“养老不离家”的愿望。
据南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者申请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可直接向所在村(居)、镇(街)或者服务机构申请,经入户家访、统一评估、签订协议等流程后即可享受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
山西阳泉75岁的刘巧文老人患有脑梗,不久前申请了“家庭养老床位”之后,养老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定期上门为她提供助医、助行、助洁、助餐等多项服务。
在山东青岛,民政部门参照专业照护机构的服务内容,根据老人需求,将居家上门服务分解为六大类73项服务,具体内容还可以根据老人个性化的需求进行增减。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为了破解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当地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监测老人的居家安全和身体状况,由专业机构上门为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
长期护理险+家庭养老床位 医养融合减负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签约家庭养老床位的主要是失能老人。为减轻失能老人家庭的照护负担,我国先后在49个城市试点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如今,一些地方还探索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和家庭养老床位运营补贴等医养深度融合的机制,减轻失能老人居家养老的经济负担。
广东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人员提供保障。广州作为全国首批、省内唯一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于2017年8月印发《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试行办法》并正式启动实施,向符合条件的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等保障,减轻失能群体家庭经济负担。截至目前,累计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人数约13万人,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出约42亿元。
广东省还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范围。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符合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不分所有制形式、经营性质、级别和规模,均可自愿申请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患者提供就医报销的便利。
在江苏无锡,71岁的王维珍老人因中风导致偏瘫,需要定期到康复机构进行康复治疗,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最近,王阿姨签约了“居家医养服务床位”。通过在老年人家中设立1张护理型床位,融合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长期照护保险三项政策保障,形成9大类103项服务 内容指导清单。
揭 秘
家庭养老床位是一张什么“床”?
家庭养老床位是“十三五”时期国家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中产生的创新举措,就是把养老服务机构专业照护服务向家庭延伸,从而缓解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家庭养老难题。
“十四五”时期,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拿出“真金白银”为项目地区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鼓励探索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专业照护模式。
在我国,九成以上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但对于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在家虽有儿女环绕,却少了专业照护,翻身、吃饭、洗浴等“小事”却是一家人的“难事”。
家庭养老床位的诞生,让老年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专业机构的服务,减轻了家人照护负担,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局面。
家庭养老床位与普通家政有什么区别?
同样是送服务上门,家庭养老床位与普通的家政服务相比,有什么区别?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社区居家养老分会副会长郑志刚介绍,家庭养老床位这一服务模式送来的服务由养老护理员等具有专业资质的服务人员提供,更符合失能老人需求。
老人生活场所也将进行专门的适老化、智能化改造。从简单实用的卫生间扶手到科技感满满的智慧养老服务设备,小小改造让家的港湾更温暖。
去年12月,广州市民政局在官网发布《广州市民政局 广州市财政局关于全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广州《征求意见稿》),在床位建设方面,明确包含适老化改造、智能化设备、专业化服务三方面内容。
适老化改造,将根据老年人的照护需求等级和实际需要,对老年人住所的入户空间、卧室、卫生间、浴室、厨房、客厅等位置进行改造。
配置智能化设备以及时响应紧急异常情况和提供24小时远程监护为基本要求,包括语音或视频通话设备、生命体征监测设备、防走失装置等11项基础型和提升型项目。
中心城区建床服务半径不超15分钟
家庭养老床位如何提供服务?各地有不同的政策。广州《征求意见稿》提出,服务机构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及服务,应设有专人能24小时接收处理服务对象的求助和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提示信息,15分钟内进行回应处理。建床服务半径在中心城区不超过15分钟,偏远农村地区不超过30分钟。
去年11月,广州在关于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的相关要求中,进一步明确了24小时响应机制,要求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和工作机制,设有专人能24小时接收处理服务对象的求助和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提示信息,15分钟内进行回应处理,并提供相关服务;而智能化设备以及时响应紧急异常情况和提供24小时远程监护为基本要求,时监测老年人生命体征、活动和服务情况,为老年人及其家庭照护者开展远程健康咨询和指导、紧急援助等服务。
破 题
到2025年,广东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55%
当前,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模式尚属试点阶段,要进一步普及推广还有诸多难题待破解。
“原本在一家机构中,一个工作人员可同时照护两到三名老人,但若要提供上门服务,就要付出更高的时间成本。这就需要建立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参与热情。”郑志刚表示。
此外,如何降低工作人员交通意外风险、服务纠纷风险、如何确保服务质量更好维护老年人权益等问题也急需政府部门和养老服务机构共同破题。
记者了解到,各地在试点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交上了各自“答卷”。
去年11月,广东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体老年人、权责明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到2025年底,广东要如期实现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多元供给格局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巩固,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不少于8.6万户,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乡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广东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2024年省十件民生实事,计划为不少于2.2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
据介绍,一直以来,广东省财政厅引导带动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在相关资金保障、政策支持和工作衔接上下功夫,为广东省养老事业发展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财政支撑。2021-2022年,全省各级统筹安排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超过100亿元,2023年省财政统筹安排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8.89亿元。
为了点燃养老服务机构参与热情,四川省眉山市按照每户不高于2500元的标准,对家庭照护床位建设经费给予补助,并对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家庭照护床位实行“以奖代补”。通过这一举措,已带动培育数十家养老服务企业。
为了让老人享受到更实惠的服务,北京市石景山区将养老家庭照护床位项目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深度融合。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老人可在一定范围内报销70%至80%居家护理服务费用。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完善标准规范,进一步明确家庭养老床位功能定位、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做好风险防控,切实解决居家失能老人专业照护需求,并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数据
截至2022年底,广东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共有1621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6.1%。预计到2025年,广东省户籍人口老龄化系数将突破17%,到2030年将突破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8亿人,截至2023年三季度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床位820.6万张。仅靠养老机构无法满足需求。
整合:易福红 来源:新华社 央视 中新社 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