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代表委员谈感悟:

中美关系大门敞开 民间往来势不可挡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何嘉慧 03-06 02:34

  杨万明 全国人大代表

  赵梅 全国政协委员

  王众一 全国政协委员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2023年6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致贺信,强调“国与国关系发展的根基在于两国人民”。

  这一短句化用自《韩非子·说林上》,意即国与国友好交往关键在于人民友谊是否深厚,常与“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连用,意在指出建立深厚的人民友谊,重要的是民心相通。 

  民间外交是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日前,南都、N视频采访了多位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他们在中外民间交往的多个领域沟通民心、增进了解、促进合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

  民间力量 推动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流

  鼓岭故事是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中美民间友好交流的一段佳话。

  在贺信中,习近平主席忆及邀请加德纳夫人访问鼓岭的往事,肯定了这些年“鼓岭之友”和两国各界友好人士深入挖掘鼓岭历史,积极传播鼓岭文化,为加深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交流作出的不懈努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杨万明告诉南都记者,通过举办这场论坛讲好中美人民相知相亲的故事,协会承担起呼吁中美各界人士共同传承、弘扬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的角色,以心相交,以诚相待,携手推动两国人民友好交流和互利合作,为促进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贡献民间力量。

  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赵梅参与了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举办的一系列推动民间交往的外事活动。她深切感受到这类活动对于增进与各国各界朋友往来、助推各领域务实合作、共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积极作用。

  作为长期从事美国问题研究的学者,赵梅向南都记者表示,民间交往、人文交流一直被视为中美关系增信释疑的润滑剂。建交45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总体保持向前发展势头。历史已经表明,中美关系的大门一旦开启,民间的往来便势不可挡。

  事实上,中美建交以来,两国民间交往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23年6月,284对友好省州和友城已经覆盖美国90%以上的州市;中美农业圆桌论坛和中美友城大会等机制富有成效,促成了双方众多合作项目;疫情过后,两国地方、民间、文教、智库等领域交往重新热络起来。  

  民间友谊 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相互理解

  党的二十大报告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这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杨万明向南都记者介绍,去年为增进睦邻友好,协会配合高访举办了中越友好人士及青年见面会、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招待会等活动,积极开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民间外交工作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特别顾问、前总编辑王众一,就曾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招待会。

  王众一曾供职《人民中国》杂志社长达34年。他向南都记者介绍道,杂志一直致力于向日本读者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见证和记录了新中国发展,以及中日关系从民到官,从恢复邦交到走向深入的过程,促进两国民众的相识、相交、相知。

  去年岁末,由日本著名演员栗原小卷率领的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一行,来到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与《人民中国》部分员工进行交流。老友相聚固然令人兴奋,更令王众一感到欣慰的是,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对《人民中国》在人文交流方面持续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双方就人文交流对改善当下中日关系应发挥的独特作用形成了共识。

  在王众一看来,中日关系已经形成“竞合共生”的复合关系模式。两国之间存在不少分歧和争端,也存在加强对话和扩大合作的空间。他用一部电影向南都记者给出了他的独到见解——198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中日双方合拍了一部名为《一盘没下完的棋》的电影。“今天看来,这个片名的含义依然没有过时。”  

  中国声音 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筑牢我国同各国民间友好基础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杨万明告诉南都记者,2024年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建会70周年。他透露,接下来全国对外友协将围绕中美建交45周年,以议会、地方、智库、青年为重点,举办系列民间外交活动,继续巩固中美民间友好。

  受多重因素影响,过去几年中美两国人文交流遭遇寒流,往来减少,隔阂增多,误解加深。赵梅认为,美方当然要对中美人文交流的现状承担主要责任。如果任由上述情况发展,中美两国民间交流势必不断减少,相互了解和信任水平将不断降低。这不利于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不符合中美两国利益。“只有中美民间交往、人文交流多了,心相通了,两国之间才能多一点相互理解,才更有希望化解和管控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在共同利益问题上的合作。”

  王众一也表示,近年来,一些国际因素对中日关系产生影响,加之中日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存量与增量叠加,围绕地缘安全形成的战略性疑虑深刻地影响着两国的政治互信。然而,在元首外交的推动下,中日双方重新确认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两国关系定位,两国关系出现企稳向好的转机。

  中国民营企业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架起连心桥。目前,中国同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国实现全面互免签证,正式迈入“免签时代”。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向南都记者透露,接下来,春秋航空将继续新开、恢复国际航线,将目光聚集在一批“小而美”的项目上,通过举办各类全球性活动、展览,拓展中国品牌和吸引各国来宾。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才能在包容“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尊重“差异”中谋求“大同”。王众一说,要确保这些主张得到各国人民的积极响应,前提就是要使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心心相印。“让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不仅‘走出去’,更要‘走进去’,才是国际传播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典亮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道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何嘉慧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何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