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新编粤剧《张九龄》首次回韶关公演,一展“九龄风度”

“梅岭不得通陡峻 便在岭上筑我坟”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周佩文 许晓蕾 03-22 02:29

  新编历史题材粤剧《张九龄》剧照。

  粤剧《张九龄》的舞台充满水墨意蕴。

  3月22日至3月23日,以“岭南第一名相”在梅岭劈山开道为故事原型的新编历史题材粤剧《张九龄》,将在韶关剧院连续两晚公开演出,这是粤剧《张九龄》首演成功后第一次回到“九龄故里”韶关公演。

  新编历史题材粤剧《张九龄》由广东粤剧院、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中共韶关市曲江区委宣传部、中共始兴县委宣传部支持,国家一级编剧罗周担任编剧,著名粤剧编剧家陈锦荣担任粤剧改编,国家一级导演徐春兰担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徐光华担任副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领衔主演,苏国进、严金凤、吴泽东、冼鉴棠、钟翰宁等名家新秀联合主演,呈现了盛世名相张九龄排除万难开凿梅关驿道的故事。

  剧情

  再现一千多年前“九龄开山”传奇

  2023年,粤剧《张九龄》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首演成功,收获好评如潮,并在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大放异彩,斩获大型舞台艺术作品一等奖(戏剧组),在剧中一人分饰阿吉和小僧的青年演员苏国进获得十佳舞台新秀奖。

  梅岭古道,千年艰阻。因为张九龄的矢志不渝,成为了连接南北的通途。粤剧《张九龄》再现了一千多年前这段开山传奇。该剧通过“请旨开岭”“相约救民”“面圣呈果”“阿吉掉崖”“月下问佛”“九龄独锹”和“感召百姓”七折,折射“九龄开山”的超越凡人的圣洁精神,将“九龄风度”贯穿始终,展现了张九龄的思想、情感和经历。

  该剧讲述张九龄父亲病重,他飞马回乡探望,却被崎岖梅岭延误行程,以致没能与父亲见上最后一面。悲痛之余,张九龄念及梅岭阻隔南北、积贫乡里,请旨开山,疏通道路。可春去秋来,开山之资,捉襟见肘,岩石坚硬,火药无功,众人逐渐放弃,唯有九龄,矢志不渝。适逢曲江遭灾,九龄赴京请赈,天子下旨放粮,又劝九龄休问梅岭,入朝拜相。当此之时,何去何从?一场暴雨,引领九龄走入了内心深处……

  全剧在充满水墨意蕴的浪漫舞台上点点铺开,叙事诗意盎然又恢弘博大,文本典雅优美,唱词精粹凝练,在美感与内涵的共融中呈现出别致的审美品位。

  “凿心”

  “九龄之顿悟,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

  粤剧《张九龄》的剧本请到了最年轻的“曹禺奖”得主、复旦大学古典文学博士罗周执笔,唱词精炼典雅。

  罗周没有按照惯常思维写张九龄波澜壮阔的一生,而是选取由张九龄开通梅关古道这一历史事件切入,“梅关古道是秦始皇征南时开凿的,到唐朝开元年间将近千年了,人们都习惯了梅关古道的狭窄与险峻,直到张九龄的出现。即便是所有人都安于承受这种命运,张九龄仍然觉得开岭是正确的事情,他就要去做。”

  她表示,本剧分为上下两本,中间一个楔子“长安面圣”。上本“开岭”,强调外部动作;下本“凿心”,强调内心开掘。写到“梅岭不得通陡峻,便在岭上筑我坟”时,我内心涌起了特别崇高之感。忠于本心、心怀万众,完全抛撇了世俗的浮名浮利,将生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一件有益于民众之事中,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也是我们想要张扬凸显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南都记者注意到,剧中通过梅岭上“放钵石”的传说,把六祖惠能弘法岭南与张九龄开岭联系起来可谓编剧的神来之笔。罗周在“月下问佛”一折中设置了张九龄与六祖的一次晤面,借助“放钵石”领悟到“开山之志,重于泰岳,虽万千人吾往矣,不可移”,这一情节展现了青年张九龄在思想、政治和精神上的成长,富有哲学韵味,让人眼前一亮。“但实际上,张九龄之顿悟,并非得之于佛教点化,而是他内心世界之外化、是他的所思所想,他自己的主动选择。”罗周说。

  表演

  “九龄风度”就是敢为人先、开放包容

  主演文汝清的表演细腻传神,唱作俱佳。他很好地完成了张九龄的形象塑造:刚正不阿的性格品质、忧国忧民的思虑、面对磨难困境的坚毅、细雨润无声的怜悯之心……立体而丰满。

  对于如何展现“九龄风度”,文汝清谈到,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广东精神正是九龄风度最好的体现。张九龄不顾梅关道路险阻,挑战前人不敢涉足之难题,开凿了后世几代人的通衢大道——梅岭古道。他的坚持和勇气也鼓舞了周围的百姓,纷纷加入开山大业中。

  他说自己跟着剧组去采风的时候,也去了韶关,到了张九龄的故土,在博物馆见到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当时我就不禁在想,在这里生活、成长的他,是怎样成为了令人称颂至今的大诗人、大政治家?我也思考着怎样去塑造好张九龄这个人物,可能并不是说我要用什么样的身段,用什么样的唱腔,用什么样的情感去丰满角色,我觉得仅仅这些是不足以去表达张九龄这个人物所带给我的感悟。在一次次的排演过程中,一次次深受震撼,然后再将这一次次的体验和感动,呈现在粤剧舞台上。”

  他说自己很期待这两天的“回家”演出。作为一个广东人,去演绎一个广东伟人的故事,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张九龄大家都很熟,每一个观众心中都有自己的张九龄,“那么我如何去演绎一个观众心中的完美形象呢?对于我的演出生涯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次到韶关演出,就是让韶关人检验我是否符合他们心目中的张九龄形象,90后00后年轻观众是否接受,是否有共鸣。”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许晓蕾

  实习生 马含章 通讯员 林楷虹

  广东粤剧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