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
我国已启动气候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

2023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气温显著上升,去年以来全球各地极端天气气候灾害事件频发,应如何应对?日前,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表示,当前自救最有效的办法是早期预警,提前24小时预警能减少30%灾害损失。
张兴赢接受南都专访时呼吁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关注最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地区,解决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知识不对称等问题。此外,他还解释最热年份有的地区反而遭遇寒冬或极端寒潮现象的背后原因,解答未来是否更热等相关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健康的挑战,我国已启动气候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就此,张兴赢也透露,部分地区正建立预警体系试点,未来计划在个人智能化终端实现定制化的智能推送,实现分渠道、更加精细化的风险预警推送。
气候变暖 厄尔尼诺年冬季降水易偏多 预计今年中国大部气温偏高
南都: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2024年会比2023年更热吗?
张兴赢:2023年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全球多地平均气温均突破历史记录,中国年平均气温也创下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较1991-2020年平均值偏高0.81℃。从全球和中国的年平均气温历史曲线可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和中国的年平均气温均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
在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的共同影响下,预计2024年中国大部气温偏高,华北、华南到江南南部等地高温日数偏多,持续性高温影响偏重,华南到江南地区的高温影响重于2023年。
南都:近期中部等地区出现罕见冻雨,2023年最热年份出现极端寒潮天气,这可能超出部分人对全球变暖的认知,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张兴赢:2023年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中国年平均气温也创下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2023年发生5起厄尔尼诺事件,全球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一般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但冷空气阶段性活跃,强冷空气和寒潮天气时有发生,降温幅度大,导致季节内冷暖起伏大;而且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易偏强,中东部地区水汽条件好,降水易偏多。
2023、2024年冬季,在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下,中国中东部地区水汽条件好,欧亚中高纬地区冷空气阶段性活跃,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并发生了两次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
早期预警 已逐步建立国家预警发布体系 去年挽回因灾损失5600余亿元
南都:持续升温或将加速气候灾难到来,我们将如何应对?
张兴赢:面对逐年愈加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事件,当前人类社会自救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早期预警,只需提前24小时预警,灾害损失就能减少30%。预警可以挽救生命并提供至少10倍的投资回报。
2015年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国家预警发布体系,去年预警信息为公众挽回的因灾损失5600余亿元。然而,当前中国在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风险提示发布上还缺乏细化的法规、规章,传播渠道对预警信息传播责任也缺少法规约束。自然灾害发生后,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应急响应和救援标准不一致,中国的预警送达速度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偏远地区覆盖方面尤其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全面提升早期预警能力,进一步完善国家预警体系建设。
南都:如何提升早期预警能力?
张兴赢:未来,我们仍需要在早期预警系统四大支柱上下功夫。首先,在顶层设计方面,加快制定《中国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强化应对灾害风险能力,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水平。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完善在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风险提示发布的细则。明确应急预案、应急规程等依据预警信息需要相应采取的行动措施等。
其次,在技术层面,提升灾害风险知识和管理,对危害、脆弱性、生计、社会融入和风险暴露等方面进行深入且立足当地的分析;将危害相关信息与暴露度和脆弱性数据相结合,以识别风险并支持决策。
另外,尤其要重视建设针对最脆弱社区的可操作预警系统,建立反馈机制,解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理解预警和采取行动方面面临的知识不对称和不平等问题。
气候健康风险预警 目前在国内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将在个人智能化终端实现精细化推送
南都:目前国内的卫生健康气象风险预警信息的发布情况如何?
张兴赢:当前气候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在国内主要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缺乏普及全国、触达率高的健康风险预警产品。但在不少城市,已经开始了相关试点工作,比如中疾控环境所团队开发设计的热浪健康风险预警模型已在济南等城市试点应用。再比如,中国气象局基于实时气候预测信息和疾病暴露反应关系模型,构建全国高温健康风险次季节早期预警格点化产品,实时对未来60天不同敏感人群的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进行早期预警,目前正在业务中试阶段。
此外,部分省级气象局联合医疗、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在全国率先发布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等健康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通过短信定点提醒重点人群。还有部分省级气象局也与卫健委联合发布人体健康气象风险预警,就冷空气、冻雨过程对呼吸系统、心脑血管、摔伤等综合风险开展早期预警发布。
南都:气象部门在早期预警中发挥哪些作用?
张兴赢:作为中国气象数据提供单位,中国气象局拥有精细到区县级别的气象资料。相关资料经处理,在部门合作中用于同健康风险因子建模。同时,气象部门拥有完善的预警系统搭建与发布渠道,在健康风险预警系统中承担系统搭建与信息发布等职责。未来将在个人智能化终端实现定制化的智能推送,实现分渠道、更加精细化的风险预警推送。
南都:到2022年已有28个省份的气象部门向卫生部门共享气候数据,除了健康风险提示外,这些数据还有哪些和公众生活相关的应用场景?
张兴赢:气象数据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跟公众生活紧密相关。比如气象预测数据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气象数据可以应用在新能源领域,为风能太阳能水能领域提供气象支撑。气象数据还在交通、电力和水资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采写:南都记者 郭若梅
- 下一篇: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