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11号线首座在建车站露真容
首条地铁环线实现长轨贯通,全线设26座换乘车站,计划年底开通

4月28日,在广州地铁11号线赤沙滘站内,施工人员正在焊接最后一节钢轨。 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摄


实现长轨贯通的地铁隧道。
4月28日,广州地铁11号线赤沙滘站内,最后一节钢轨正在焊接,标志着广州首条地铁环线顺利实现长轨贯通,轨道工程开始进入线路精调和附属设备安装阶段,后续轨行区将进行机电、供电、弱电设备安装调试及冷热滑试验。
广州地铁11号线计划今年底开通试运营。作为“换乘王”,11号线设有26座换乘站,首度揭开面纱的赤沙滘站将与12号线换乘,采用同台换乘设计。该线路开通后,能够更好地将广州地铁线网串联起来,对于整个城市的交通链接以及提升市民群众交通体验具有重大意义。
“换乘之王”
串联5个中心城区设32座车站
广州地铁11号线计划今年底开通试运营。线路全长约44.2公里,全部采用地下敷设方式,串联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5个中心城区,全线共设置32座车站,换乘站26座,16座与既有线路换乘,被称为广州地铁的“换乘之王”。
广州地铁宣传部温美春介绍,线路采用8A的8节A型编组车辆,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小时。线路开通后,能够更好地将广州地铁线网串联起来,对整个城市的交通链接以及提升市民交通体验具有重大的意义。
截至目前,地铁11号线(火车站—琶洲—火车站)土建累计完成98%。32座车站中,天河公园、员村2座车站已经开通,28座车站已经封顶,1座进行土建施工;32个区间已全部贯通。赤沙车辆段及全线28座车站正在进行机电施工。
转线体验便捷
赤沙滘站与十二号线同台换乘
长轨贯通仪式在11号线赤沙滘站举行,这是列车从车辆段始发后进入的第一座车站,也是全线首座露出真容的在建车站。在站厅层,车站装修和机电施工正在进行,地砖大面积成型,白色天花也已现雏形。
赤沙滘站是11号线与12号线的换乘站,采用双岛四线的布局——类似于嘉禾望岗站2号线与3号线的部分,两条线路同向同台换乘。资料显示,两个站台的宽度均为14米。在现场可以感觉到,站台明显比许多既有线路的车站宽敞。
记者在赤沙滘站的南站台看到,11号线的建设进度明显领先,屏蔽门上方的白色吊板已基本安装完毕,而12号线则还是“赤裸”状态。官方已多次明确,11号线要在今年开通。而12号线今年是否先局部开通,目前还未有公开消息。
11号线的其他换乘站是否有类似的便捷换乘设计?记者了解到,和新线同步设计建设的车站,比如天河公园、彩虹桥等,由于从规划设计之初已考虑到换乘,乘客将有较好的体验;至于和既有线路换乘的车站,由于大多老线路在设计时未预留换乘,加上不一定具备改造条件,因此换乘距离相对会长一些。
乘坐更舒适
减振应用新材料新工艺
11号线正线轨道工程共铺设轨道约86公里,铺设单开道岔35组,交渡道岔10组。
“地铁建设中的轨道,我们通常分为短轨通和长轨通。短轨通是指将每段25米标准长的轨道全部铺设完成,形成一条连续的轨道,前期我们已经完成了短轨的铺设。线路具备跑车的条件,还需要把每根轨道进行无缝焊接成长轨。”广州地铁负责建设管理11号线的负责人王利军介绍道。
由于11号线贯穿5个行政区,为了降低地铁列车运行的噪音,提升乘客乘坐的舒适度,广州地铁及施工单位中铁二局、中铁上海局等单位的建设者们开展了多轮技术研讨,在轨道工程施工中应用了多项新材料、新工艺。
“我们使用了嵌入式连续支承轨道,采用连续支承、弹性锁固的设计理念将钢轨嵌入到整体道床中,改善了轮轨接触关系,从源头和传播途径上控制轨道和车辆的振动噪声,这是一种‘主动减振+兼具降噪+绝缘+日常维养工作量小’的新型轨道系统。”王利军说道。
同时,地铁建设者们还根据线路与建筑物关系、环评预测超标量大小,在隧道内设置了不同等级的减振道床,其中中等减振10.7公里,高等减振12.6公里,特殊减振21.7公里,最大程度降低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在赤沙车辆段铺轨施工中,地铁建设者们也创新使用了一系列减振降噪措施,地面层库内采用高等减振扣件,地下层库内采用中等减振扣件,咽喉区地面层和地下层碎石道床地段采用减振道砟垫、接头处采用减振接头夹板、曲线地段采用阻尼钢轨,试车线高架地段采用嵌入式轨道、非高架地段采用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等材料和工艺,能有效实现回库列车的减振降噪,最大限度减少对地面建筑的影响。
王利军表示,长轨贯通后,还将采用钢轨预打磨技术对正线线路钢轨和道岔钢轨进行“面部微调”,能够有效的消除钢轨表面缺陷,改善轮轨接触,提高钢轨表面平顺度,避免钢轨病害的过早出现,延长钢轨使用寿命,提升了乘客乘坐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施工更环保
新型电子正火设备精准控温
受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制约,11号线的全线铺轨工作面临铺轨基地场地狭小、道路交通不便、钢轨材料多次转运、场地生产和存储空间不够、交叉作业多、施工不连续诸多难题。
中铁二局广州地铁十一号线轨道工程项目经理杨宣广介绍,“为确保铺轨任务的顺利推进,我们在全线共设置8个铺轨基地,采用‘机铺为主、散铺为辅’的施工方式,不断优化施工组织及施工方案;采取施工作业面进行掉头、转线、转场,提前完成关键道岔铺设等方式,解决上下行施工转线问题,平稳有序地推动施工生产,按节点要求完成施工任务。”
为了确保轨道的施工质量,地铁建设者们引入了新型电子正火设备,通过精确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使焊缝区域达到最佳的金相组织,从而显著提高焊缝的质量。
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焊缝中的气孔、裂纹等缺陷,提高焊缝的强度和韧性,同时电子正火技术采用高频电磁感应加热,无需额外的燃烧介质,因此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排放,在提高施工质量有效节约能源的同时具有很好的环保性能。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性能,此次还引入新能源轨道工程车,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而且减少了有害气体排放,具备低噪音、低排放、高效率等特点。新能源轨道车与电子正火设备的结合应用,有效提高了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率。
整合:黄亚岚
来源:南方+、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