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丘智贤:
“几乎每天都能接到黄埔后代联络亲人的求助”


丘智贤希望两岸同胞增进情谊、扩大合作,同心共创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受访者供图
马英九再次率领台湾青年参访大陆,第一次来到了广东。这里有他们参访行程的重要一站——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不久前,洪秀柱也在惠州黄埔军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前感慨,中国人只要合作,再艰难的困难与挑战都能克服。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台湾黄埔军校同学会、香港黄埔军校后代亲友联谊会等团体,纷纷推出纪念活动,践行“天下黄埔是一家”理念。
作为一名成长在台湾的“70后”,丘智贤自2010年成立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以来,便一直担任会长一职,持续为两岸黄埔后代搭建沟通平台。近日,他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时说,自己有责任帮助台湾年轻人了解历史,继承发扬黄埔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新活力,同心共创民族复兴。
情相融
“传承黄埔先辈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
1924年6月16日,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成立,因校址在广州黄埔,人们习惯称为“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23期,后在台湾续办。
丘智贤的父亲是黄埔军校的一名毕业生。他的父亲祖籍江西于都,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历经战火,最后在台湾安家。父亲退休后,时常与黄埔校友聚会,丘智贤常跟随左右。
在长辈的鼓励下,2010年,丘智贤主导并成立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帮助联络分散于世界各地的黄埔同学及其后代亲属,为大家搭建起交流平台,以便大家能够更好地联系情感、传播黄埔军校历史、传承黄埔精神。
自担任会长以来,丘智贤几乎每天都能接到黄埔后代联络亲人的求助,这让他深刻意识到,历史造就了两岸同胞很多尚未了结的心愿,“我们尽力协助他们完成心愿”。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百年,“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传承至今、激励后人。4月3日,马英九一行在广州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他曾在主持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活动时就强调,抗日战争能打胜仗,是因为有黄埔精神,黄埔精神要一直发挥下去。
丘智贤称赞道,曾经身为中国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百年后回看黄埔,更表达出不忘历史的深意。
日前,洪秀柱也来到惠州黄埔军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前,她感慨道,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了中国人只要合作,再艰难的困难与挑战都能克服,可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丘智贤向南都记者介绍说,在成立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后,他曾多次组织、参与参观交流活动。去年6月,他还协助组织了200多名陆军军官学校专修班校友和亲属来到广州,参观黄埔军校旧址,重温黄埔精神,期待启迪和鼓舞两岸同胞携手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道相同
“两岸没有不可突破的隔阂”
丘智贤对历史的爱好,来源于早年求学的经历。
他向南都记者分享道,大约二三十年前,台湾教科书还保留了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所写的《与妻诀别书》,字里行间对妻子的情和对祖国的爱,给台湾年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湾不少流行音乐也以此为题材,非常打动人心。
丘智贤在研究中发现,黄埔军校的历史,就是一个个鲜活的青年故事,是舍生忘死、团结奉献的写照。黄埔精神是海峡两岸黄埔人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是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这些年来,丘智贤拍纪录片、做文创,就是为了能把抗战体现的那份爱国精神在岛内延续下去。这一项工作,他已坚持了十余年。
丘智贤和团队一起设立了“自忠学堂”粉丝专页,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历史资料、微纪录片和短视频,以纪念张自忠与所有抗战军民艰苦卓绝的精神。丘智贤对南都记者分享道,一年下来,平台可累计近百万播放量。这也让他意识到,尽管课纲里有关抗战历史的内容一再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台湾民众不想了解祖国历史。
2023年马英九第一次访问大陆期间,就曾来到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张自忠烈士陵园,缅怀抗日先烈。离开陵园前,马英九对张自忠之孙张庆成说,张将军忍辱负重,以死明志,壮烈殉国,令人非常感动。
“一些遗忘历史的台湾青年像是无根的浮萍,无法把握过去,更无法反思历史与启示未来。”丘智贤向南都记者说道。
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丘智贤也收到了不少来自台湾网友的正面反馈——有人在“自忠学堂”粉丝专页评论区留言道:“历史不应被遗忘。”更有网友在观看视频后主动和他联系,表示自己的先辈曾经参加过抗战,希望提供相关线索。
这也给予了他极大的信心继续创作,逐步积累作品的影响力,以实际行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只要坚持朝着凝聚两岸共识的方向发展,就没有不可突破的隔阂和分歧”。
心相通
“共创祖国统一、民族复兴光明前景”
近年来,大陆方面的惠台措施为广大台湾青年到大陆学习、生活、就业、创业创造了便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丘智贤也是其中一员。
早年在台湾工作时,他接触到数字内容领域。本着大陆在数字内容领域发展机会更多的想法,2003年,他第一次来到上海。起初,他一年多次往返台湾和大陆,后来,他所参与的项目在大陆启动,于是在几年前,他便定居上海长期发展,感受到了大陆方面团结台湾同胞、争取台湾民心的善意诚意。
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应该常来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丘智贤越发深刻地体会到,同胞并不希望两岸关系越来越紧张,尽管身边不少朋友回到台湾发展,但他们一直都在大陆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台湾民众都对畅通两岸沟通渠道,有着深深的渴望和需求。”
他向南都记者举例道,不久前,一位在南京的朋友告诉他,其父亲是黄埔七期的同学,在台湾去世了。清明节时,这位朋友想要赴台祭拜父亲,却受制于民进党当局“必须在父亲去世半年内申请前往台湾”的政策无法成行。丘智贤直呼,“没有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正常且互相尊重的,自然会产生感情。”丘智贤向南都记者感叹道,“哪怕两岸青年只是短暂相处,却依旧会在分别时恋恋不舍,期待下一次见面。”
海峡阻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当我们以宽容开放的态度,去看待两岸间的差异,相互包容与换位思考时,大家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丘智贤说道。
他期待着,在马英九等各界人士的推动下,两岸同胞增进情谊、扩大合作,同心共创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心手相连向复兴”系列访谈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何嘉慧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何嘉慧 实习生 余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