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由细食到大” 挂住这碗老味道
37年老面馆触网圈粉,游客打卡肠粉每月卖出上万份
凡人微光
我爸爸妈妈算是广州比较早的一批个体户,不想上一辈多年经营下来的成果白费了。起码在我这一代,要坚持做下去。——凌绮泳
清晨时分,广州云桂面馆的蒸柜热气腾腾,师傅快速抽拉铁盘,在金属的碰撞声中,一份又一份肠粉新鲜出炉,再配上一碗生滚粥,街坊们在此开启新一天的生活。
从最初的小阁楼到现在两家店,面馆“二代”凌绮泳依然坚持做那一碗街坊“由细食到大”的银丝面,已移民加拿大、澳洲、英国的老顾客,也要回来寻味一番。对于未来,她充满期待:自动化生产、装修升级、开第三家店……逐一列入“愿望清单”。
这碗面
从一碗8毛吃到6元 街坊熟客占八成
“睇下想食啲咩?”
繁华的江南西商圈,南园二街。下午两点,凌绮泳戴着黄色胶手套在面馆洗碗。听见有客人来了,她便从厨房探出头问道。
这样忙前忙后的情景,是她平常每一天的真实写照。
大学毕业后,凌绮泳做过房地产行业,也试过服装创业。但随着父亲年纪越来越大,接手云桂面馆的担子落在了她的肩膀上。“刚开始我其实不太愿意做。毕竟在写字楼和在厨房工作,完全是两码事。后来爸爸大病了一场,我觉得是时候要回来了。”现在,她是云桂面馆第二代接班人。
墙上贴着泛黄的价格表,挂着老式吊扇,面馆充满着年代感。那块“传统银丝面”的招牌,如今依然锃亮。
最初面馆只做全蛋银丝面,也是靠这一口面“圈粉”无数。“我从8毛钱一碗斋面就开始帮衬了,现在卖到6块钱一碗,我还在吃。”一位老街坊说,在这里吃的是味道,也是情怀。
凌绮泳表示,云桂面馆能坚持到现在,离不开街坊的支持,面馆的客人中熟客就占了八成。“比如以前‘阿妈’带着‘阿仔’来吃面,现在‘阿仔’变‘老豆’,再带小朋友来吃。有些街坊后来出国了,也特地从加拿大、澳洲、英国回来寻味。”
新机遇
游客必打卡美食 线上外卖占总收入1/3
十年前,云桂面馆开启了线上外卖,缩短了客人与美食之间的距离。“以前没有外卖平台的时候,我们自己有做送餐,但只送附近的居民。后来有了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就可以全城送。外卖还带火了店里其他品种,比如我们的猪肠,线上销量非常好,一个月大概有400单。有客人说在美团点过(猪肠),所以特地来堂食。”
凌绮泳认为,老面馆要闯出海珠区、天河区,线上外卖是必然选择。生意好的时候,面馆整体销量超20000单/月,美团外卖单占面馆总收入的1/3。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崛起。食客只要打开小红书、大众点评等APP,就能看到各种“美食攻略”,云桂面馆也是觅食点之一。
在大众点评APP上,云桂面馆(员村新街店)就收获了近600条评价、评分达4分。凌绮泳说:“很多第一次来广州的游客,都是通过大众点评或小红书找到我们。尤其是网友推荐的肠粉、牛腩最多人点,每月可以卖出10000份以上。”
小面馆在互联网平台“加持”下,人气越来越高,吸引了不少网红前来咨询合作。“有博主来问我,想不想拍探店视频放在抖音上,费用两万左右。后来我问了朋友,这种视频只能带来短期流量。而且成本很高,万一做不好反而砸了自己的招牌。”
在凌绮泳看来,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与其耍“套路”,不如多点真诚。“我们的食材新不新鲜、味道有没有变,街坊们都知道。坚持做自己,喜欢的自然会留下来。”她笑着说。
新希望
今年计划装修升级 再开一家分店
做好这碗街坊“从小吃到大”的银丝面,并非易事。37年里,云桂面馆经历数次搬迁、经营成本上涨、招人难等问题。疫情暴发期间,小面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疫情期间暂停堂食,我们只能靠美团接单。后来美团也停了,我们基本上没生意,2022年底关门将近一个月。”凌绮泳算了一笔账,从2022年底到2023年中,面馆每月亏本1万-2万元,吃“老本”维持运营。
即使困难重重,凌绮泳却从未想过放弃。为了减少人力支出,她凡事亲力亲为,洗碗、拖地、煮面、包云吞,甚至通下水道……只要店里缺人,她就去“补位”。凌绮泳说:“凡事往好的方面看!2022年底,政府给我们免了3个月租金,算是雪中送炭了。”
近年来,为进一步助力餐饮市场主体往高质量方向发力,广东多部门相继出台《广东省培育扶持个体工商户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帮助企业“稳经营、增信心”。
对于未来,凌绮泳充满期待。她希望自有工厂可以实现全自动化打面打皮、调味,保持出品稳定性。堂食方面,目前店铺依然是人工下单,今年计划装修升级,实现扫码点餐。另外,她打算在员村再开一家分店,满足更多食客需求。
岁月荏苒,云桂面馆见证了时代的飞速变迁。10年、20年、30年……有老记忆留在这里,也有新希望慢慢出现。
南都调研 总第269期
统筹:凌慧珊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麦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