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草坪散“班味儿”,类似的空间不妨多一些
街谈
最近,上海徐汇区云锦路地铁站附近的一块草坪走红社交平台,草坪上“长”满了来散“班味儿”的年轻人。据媒体报道,这块草坪是一处商圈的配套绿化带,形状狭长,且呈阶梯状。在工作日的中午,草坪上集聚正在午休的年轻人,他们多是附近写字楼的白领上班族。有的独自躺着;有的与同事一起并躺,聊家乡、聊美食、聊运动、聊生活,唯独不聊工作。
很显然,这块草坪属于“口袋公园”的范畴,这种公园这些年在各大城市纷纷兴起,其背景是,在土地供给整体紧张的刚性约束下,城市级、街道级的公共绿地或公园数量相对有限,且可达性不够友好。怎么办?各社区便见缝插针地利用与整合一些边角地、荒废地与低效用地,将其打造为社区级的微型公园,让在附近上班或居住的人可以茶余饭后休闲一下,放松一下。
毫无疑问,“口袋公园”是城市休闲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意义上,其实际利用率更高。不止于单纯的绿植空间,它们更是一种丰富而生动的社交空间。不难想象,一些经常光顾的人,彼此间的关系会从陌生到熟悉,继而成为朋友甚至密友。一些人或许在这里找到人生的伴侣,一些人对这里产生依恋,进而产生地方认同感。
具体到这块网红草坪,我们注意到其主要的空间使用者是年轻人,且是在附近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是“躺在草坪上的人”,这其实具有某种隐喻: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真实兑现所谓的“躺平”,回到公司,他们辛苦工作,陷入各种“卷”,他们不敢或不能真正地“躺平”,因为他们遭受来自各方面的现实压力。但是,来到这里,在草坪上,他们啥都聊,唯一不聊的就是工作。不言而喻,年轻人的生存与发展处境不容易,他们躺在草坪上,是真的累了、真的想躺一下、真的需要躺一下,真的需要释放一下,而不是素质低,不是他们不注意或不注重形象。换言之,他们躺在草坪上,是身体或精神的一种正常的反馈和自然的反应,而与其文化程度及文明程度无关。
来到这里,年轻人其实在践行一种“逃避主义”,至少在中午的一个小时及左右,他们可以暂时地抽离工作,让自己轻松一下。学理角度看,在草坪躺一下,可以解读为一种对现代工作制度或现代公司制度的“对抗”或“反叛”,尽管只是瞬时性。每天工作都要打卡,我必须出现在哪里、必须做什么、必须要竭尽全力完成KPI,面对这种压力他们又没有别的办法。能怎么办呢?午休过后,他们都得“涛声依旧”,回归工作,继续应对KPI,所以,来草坪,于他们而言,是所谓的“加油站”或“快充站”。“加油”干嘛?“快充”干嘛?为的是继续卖力地工作。
希望更多城市效仿这种做法,多了解年轻人的难处、多照顾到年轻人的需求、多体恤年轻人,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 □姚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