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资金筹措分配,应对公路养护高峰
近日媒体披露,当前全国普通公路的养护资金需求约为6000亿元,即便将替代原公路养路费的部分资金全部用于公路养护,再加上目前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约1000亿元,每年仍然存在约3000亿元的资金缺口。
公路是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的交通基础设施。党的十八大以来,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加快交通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去年年底透露,截至2022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535万公里,十年增长1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7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在大规模的建设期之后,养护问题必然会随之浮出水面。
2024年2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张玉玲等人在《中国公路》杂志上发表题为《高速公路养护期收费制度的思考》的文章。文章指出,当前全国普通公路每年养护管理资金需求缺口在50%左右,有40%左右的普通公路陷于“列养但无钱养,应修但无钱修”的困境,并且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公路养护资金缺口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前不久,新华社记者在西南、华北部分地区调研也发现,随着通车里程增长,高速公路养护规模体量快速加大。一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老高速陆续进入老化期,安全隐患增多,改造或拆除重建压力大;部分新高速车流量小,收费困难、养护资金不足,存在失修失管风险。
相比较而言,高速公路其实还是养护资金保障最好的一种类型。显然,农村公路养护遭遇的难题只会更大。
细致分析,中国公路养护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养护的成本在上升。随着公路里程增加、老化程度加剧以及材料、人力成本上升,养护成本持续增长,难免会给资金保障带来更大压力。
其次,尽管养护资金来源多样,包括国家财政、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车辆通行费等,但这些来源可能受到经济波动、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资金稳定性不足。特别是依赖于特定税费或通行费的收入,遇到特殊情况就可能大幅减少。
此外,资金管理与使用效率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资金审批流程复杂、资金到位不及时,甚至发生养护资金被挪用或挤占的情况,就必然会影响养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由于上述原因,使得当下不少地方的公路养护更像一种应急式反应。往往是“事后处理”“哪儿坏了修哪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养护效果不尽如人意。
针对这些难题,有专家认为,加大养护资金投入是破题的关键。
从这个思路出发,考虑到普通国省道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成品油税费返还,而近年来新能源车的购买和使用比率逐渐上升,导致这一重要财源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延长公路收费期限的呼声随之高涨。
但是综合权衡,仅此一点似乎不够。牵涉多方的问题,注定很难从一个点进行突破。因此,更需要从制度创新、资金筹集机制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金分配结构、加强法律与政策支持等方面综合施策。
多方面考量,加大投入之外,如何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率也理应是一个思考的方向。以此为导向,就需要从养护项目招标环节开始,制定科学的质量评审机制,从源头上重视养护工作。
只有引入有效竞争、激励以及价格管理机制,健全精简高效、职能明确、协调运转的管理养护体系,将建设、管理、养护及监理有机结合,引导养护单位努力提升公路养护工程现代化、专业化水平,才能让并不充裕的养护资金发挥出最佳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