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历史图景,探源早期岭南
6月2日,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本次成果展示以“穿越磨刀山 探寻岭南源”为主题,聚焦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大项目,展示了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了以数字技术复原远古“磨刀山人”的纪录片《穿越磨刀山》。
“穿越磨刀山,探寻岭南源”,此次活动的主题很好地诠释了磨刀山遗址的十年考古进展对于早期岭南探源、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学术价值。透过磨刀山遗址的十年考古成果进展,公众得以系统了解广东从旧石器时代至秦汉之际的人类与文化发展历程,以及岭南文化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做出的独特贡献。翔实的考古发掘也进一步实证了中华文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这些年来,考古学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而磨刀山遗址无疑正是广东考古的一个网红IP。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的磨刀山遗址,年代距今约50万—70万年,2013年1月磨刀山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空白”,是广东地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古文化遗存,将岭南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数十万年前。
而在过去十年间,考古工作者围绕磨刀山进行的一系列科考发掘,一点点串联起了南江流域附近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让整个岭南文明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得以逐渐清晰,诚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前四期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赵辉所言,“磨刀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进一步揭示了岭南地区百万年人类史,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十年来,在南江流域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130余处,进一步确认南江流域是目前省内唯一具备系统开展广东最早先民及其文化研究可行性的区域,实证了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古国时代”,岭南已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展了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时空格局的认知。
在磨刀山,聆听来自远古岭南的声音。从磨刀山出发徐徐展开的远古历史长卷,那些看似粗粝的一件件旧石器遗存,都是广东远古人类在这片土地存息的生动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的璀璨中华文化,正是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学人的孜孜不倦、薪火相传中得以确证。每一次卓越的考古发现都为包括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实证资料,促进着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科学探索。作为历史留给后人的遗珍,考古文物可以说不仅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弦歌不辍,更凝聚了从历史中赓续文化血脉、增进文化认同的蓬勃力量。
2023年1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推进广东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详尽筹谋早期岭南探源工程以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英德青塘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等考古遗址为研究重点,实施岭南旧石器文化与远古人类演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等三个重大课题,同时联合周边六省(区)申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岭南地区文明化进程”重大项目,推动早期岭南探源工程与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接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中华文明不断向前的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也是考古发掘之于现代人类的无穷魅力。磨刀山遗址的十年考古发掘进展,不仅为今人提取和拼接出远古时期人类生存、繁衍信息的某些片段,更在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多元与包容。
- 下一篇:为微小善意打破社交常规,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