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湿地何以成为国际大都会城央湿地典范?
基、果、水、岸、人五大要素协同共生


广州海珠湿地占地1100公顷,面积相当于3个纽约中央公园。 海珠区供图

海珠湿地发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俞俊棋 摄
林间虫鸣蛙叫,枝头彩蝶翩翩,水上野鸭与水中鱼儿每日同框;要是到了候鸟季,甚至还不乏像东方白鹳这样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身其中。这样的生态美景并非只有在人烟稀少的郊外才能目睹,在广州城区中心的一片独特湿地,同样能成为美景的载体。
2024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中国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被誉为广州“城央绿心”的海珠湿地不仅拥有超高的“颜值”,从建设至今还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广州市民的绿色共享空间,而其生态价值也日益显现。不仅如此,海珠湿地也成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修复的国际大都会城央湿地典范。
湿地建设
创造性营建垛基果林湿地生态系统
海珠湿地占地1100公顷,面积相当于3个纽约中央公园。这座城央湿地不仅成功打造了上百种鸟类与繁华都市毗邻而居、生生不息的美好家园,更是显著改善了超大城市的人居环境,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动范例,成为广州市的生态地标、城市生态会客厅。而将时间回拨至12年前,海珠湿地仅仅是一片万亩果园。
“以前的人种果树比较符合‘天人合一’的概念。”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慧建表示,彼时的果农将果树种在独立地块上,每个地块之间的沟壑由自然引进的活水填满,沟壑每年清出的淤泥可用于种树,整个种植过程对环境的破坏较少。
前人“天人合一”打造万亩果园,打下的是一个良好的生态基础。而在海珠湿地的建设,更像是一种“师法自然”过程,重现山水林田湖草新景观。
据了解,广州市遵循“微改造、少干预”原则,启动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恢复雨水花园、生物沟等水敏性小微湿地,搭建“昆虫旅馆”“浮排”“草滩鸟岛”等不同动物居住空间,打造城市自然栖息地。
此外,海珠湿地还建成垛基果林湿地示范区约100公顷,恢复滩涂约13公顷,划定鸟类生境保护区约50公顷,恢复乡土水生植物种植约11公顷,实现还通道于鱼、还生境于鸟、还家园于城的景象。
总体来看,海珠湿地继承了过去几百年来在珠三角河涌湿地上形成的果林形态,有机结合珠三角水网密布区域的特点,创新性营建独特的南亚热带湿地景观类型——垛基果林湿地,构建基、果、水、岸、人五大要素同构生态特征,促进各要素的协同共生。
对此,海珠湿地垛基果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案例还被收录于《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技术指南》,上榜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从“汇”到“源”
连续两年发现两个全球新物种
海珠湿地春夏秋冬大不同,四季花景皆风情。红似火的市花木棉花、优雅的紫花风铃木、金灿灿的黄花风铃木、绿油油的树叶新芽……集齐了各种斑斓色彩,一年四季皆是超高“颜值”。
“颜值”仅是海珠湿地看得见的“冰山一角”。作为中国超大城市中心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绿核,海珠湿地更重要的作用是其生态调节功能。
公开数据显示,通过生态系统修复,海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其中,植物从294种增加到835种,鸟类从72种增加到197种,昆虫从42种提升至738种,2021-2022年更是连续发现两个全球新物种“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2022年昆虫图谱增加9个中国新记录,2024年鸟类新增3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鸟中国宝”东方白鹳,这成为广州城市生态环境恢复的一个重要指征。
从数据上看,海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仅在于“多“,未来或许还会实现从“汇”到“源”的角色转变过程。
在地理上,海珠湿地正好处于连接山与海之间的过渡地带,而过渡地带的兼容性使得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得以共存,加上生态的修复工作卓有成效,久而久之当地就成为汇聚丰富物种的“乐园“。
“海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而生物未来还能从此地出发扩散到其他区域。这样一来,海珠湿地又能成为其他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提供者’。“胡慧建如是评价。
海珠湿地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是为流经广州城区的珠江河段扮演着“水质净化器”的角色。目前,海珠湿地内有39条河涌,随着植被的增加,湿地系统的整体净化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资料显示,流入湿地的Ⅴ类珠江水经过沉淀过滤后,水质可提升为Ⅳ类水;近年来,湿地内水质基本从V类提升到Ⅲ类,部分指标达到II类甚至I类标准。
不过,提高湿地系统的净化能力不仅只靠地面植被,水底的生态系统也同样重要。胡慧建指出,根据团队研究,目前湿地水下的生物包括水草、底栖的鱼类、河蚌、螺类以及浮游生物相对偏少。
“如果水底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湿地的净化能力还将提高一倍以上。”胡慧建还表示,水底、水面和陆上这三层垂直结构还可形成具有空间梯度的固碳效应,未来可使海珠湿地在碳普惠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
外溢效应
吸引50多家互联网、数字经济企业汇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做好“两山”转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了更好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海珠湿地在碳普惠建设工作上进行了积极布局。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海珠湿地”公众号增加了“广州碳普惠”接口,建立游客碳账户,并加入广州市碳普惠低碳联盟商户,定期为游客提供碳币兑换门票等服务。
此外,海珠湿地还推出海珠湖低碳徒步路线,设置“北广场-观鱼亭-观鸟长廊-花畔塔影-雁来栖”5个碳普惠打卡点,吸引群众通过徒步打卡获取“碳币”奖励兑换奖品。
与此同时,海珠湿地开展湿地碳汇的相关课题研究,实现以海珠湿地为试点,开展生态价值评估核算工作。其中包括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推进“广东省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试点”项目、联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展“城市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其转化评估技术研究项目”课题研究以及联合周边科研院所及高校开展相关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及时掌握生态变化动向,为碳汇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助力海珠区成为广东省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年内海珠湿地还利用生态价值外溢效应影响周边产业品质提升、转型,带动周边地区GDP至少提高4倍。包括吸引50多家互联网、数字经济企业在周边汇聚,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使海珠湿地成为绿色发展的创新示范基地和桥梁纽带。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