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作文怎么写?教育界人士详细解题
作文命题考察学生“思辨”能力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备受关注。今年,广东高考使用新课标I卷,高考作文题目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有不少网友表示题目紧跟当下的时事热点,能够让考生畅所欲言,也有网友表示难度不低,下笔不易。
今年高考作文应当如何立意?怎样才能打开思路写出佳作?南都记者采访一线教师以及教育界人士进行详细解读。
深圳科学高中语文教师王涟漪:
泛答案时代需重拾思考之魂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带给我们越来越快速的答案,轻松的检索曾是我们的向往。但问题是:我们会不会在太容易得到答案的过程中,而丧失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献的搜集太辛苦,逻辑的推理太复杂,当答案唾手可得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反被这种舒适支配而不自知呢。
被答案支配是危险的。当互联网的检索结果清清楚楚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当人工智能言之凿凿为你提供答案的时候,你的头脑中的理性是不是很容易走失了呢?
我们无法彻底远离网络与人工智能,因此,在泛答案时代,我们最需要做的,不是制造对立,而是把握根本;不是怨天尤人,而是重掌理性的主导权,重拾思考之魂。答案唾手可得的浪潮下,你是要随波逐流,还是立足理性思考的冲浪板,独立潮头?选择权就在我们手中!
深圳市翠园中学语文老师高映东:
区分度在于是否回答核心问题
材料本身没有理解难度,区分度主要在于考生有没有在写作中回答核心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可以肯定方向回答,可以否定方向回答,还可以折中。
没有鲜明是否的文章,就是没有主体站位的文章,就是没有清晰思维思路的文章。联想,是与论题强相关的人、事物和关系,是联袂的、有序的、贴着材料和核心观点的想象;思考,是深刻而周到的思维活动,是说清楚“为什么你做出这个判断”“你如何解释你做的判断”“你还有什么预判的”等。
材料意蕴丰富且发人深省,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联想和思考空间,有很强的思辨性,且暗含高校选拔人才对“创新思维(善于联想、多路探索、超前研判)”“提问能力(综理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意识(做研究的必备)”的呼唤。只要回应时代之问且感悟独具的文章,都是好文章的苗子。
深圳桂园中学语文老师陈冬平:
命题体现时代性、开放性等特点
这道作文题,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课标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侧重考察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体现了作文命题的时代性、情境性、开放性、思辨性等特点。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考察学生“思辨”能力。
一要正确认识“多”与“少”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看得见的好处与便利,“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是要充分肯定的。同时,对于由此带来的“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个问题,就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问题越来越少”可能会成为现实,又好又不好,有利也有弊,这点可以展开说一说。这是第一层。“问题越来越少”不一定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关键是要看这些“问题”属于什么性质,是属于知识性、工具性的,还是属于具有智慧性、开创性的,这是第二层。
二要正确理解“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是科学技术服务人类、造福人类,而不是人被技术所“奴役”和“辖制”。人的智慧与力量是第一位的,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毅力等因素是任何物包括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因此,结合本文材料,我们需要强调,人类可以借助外物,推动社会实现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物,是可以利用的重要因素。
三要正确辨析“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明确,“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并不是绝对的此“长”彼“消”的二元对立关系,“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得到答案”并不能直接推导出“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前者,也许“得到的答案”都是人类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就能查找到的一些通用“信息”;后者可能是面对时代发展难题的一些“高精尖”的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借助于外物,“提出问题”只能由人面向生活、面向发展、面向未来而提出。社会总是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交错循环中不断进步的。
同题作文
问答如叩鸣,从容尽其声
关于世界与人生的思考,好的问题与好的答案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礼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大概的意思是:问问题就像撞钟一样,越用力撞,钟声就越洪亮;正如问题问得越好,答案就会越加精彩。
今天,我们身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运用,让信息洪流百川归海,并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势态。以往许多需要大量人力才能整合完成的信息和数据,在今天变得唾手可得。关于天气,关于美食,关于导航线路,乃至于关于许多不同领域的专业信息,我们都可以借助电子产品轻松获取。这样巨大的技术跨越对人们生活工作的深刻影响,其重要意义不亚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大范围取代人力制造。
然而,当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所能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是全部问题的答案。无论算力多么强大的计算机,也只能基于既定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将其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而对于更多尚未得出确定结论的问题,以及更多甚至还没有被提出的问题,计算机是无法给出答案的。
茫茫的宇宙深空之中究竟隐藏着多少未知的奥秘?生物的基因编码中究竟隐含着什么样的生命秘密?最高效优质的能源,以及能源获取方式究竟是什么……人类科技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往往技术越进步,新的问题就越多。就像二十世纪初期,物理学家们曾经信心满满地宣称: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剩下的只是一些敲敲打打的工作。结果随着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快速发展,原先许多被认为是确信无疑的前沿物理学知识纷纷遭到了挑战,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于很多新问题,科学家们至今还没有找到确信的答案,甚至在研究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更新的问题。
在科学研究以及一切求知探索的道路上,最可贵的并不是既定的答案,而是求索的过程。通过深入的思考提出问题,是上下求索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收集整合信息,在很大程度解放了机械重复的脑力劳动,但它们不能代替我们的思考与提问。我们应当站在技术巨人的肩膀上,积极思考,努力成为《礼记》中所说的“叩之以大者”,去激起我们这个大时代的洪亮鸣响。
(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写作教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华师附中语文科特聘专家 杨昊鸥)
A04-07
统筹:尹来 游曼妮 程安 付可 周正阳 亚牛
采写:南都记者 梁艳燕 孙小鹏 叶斯茗 杨晓彤 王诗琪 李文 王童 谢粤蕾 伍曼娜 覃仕林 周正阳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冯宙锋 黎湛均 张志韬 梁炜培 钟锐钧 许松龙 霍建斌 赵炎雄 李佳滢
- 下一篇: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