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在岭南画派策源地,探索当代中国画新天地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朱蓉婷 07-07 01:40

  日前,“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理论专家及参展画家代表围绕展览的方方面面各抒己见,对展览所呈现的中国画发展状态、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学术层面的分析和探讨。

  出席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有: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院党委书记林蓝、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王平、中国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等。

  来自广东的专家学者有:广州美术学院和澳门城市大学教授梁江、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罗一平、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若晴、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胡斌、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等。

  研讨会由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主持。

  全国美展的“新”:不只有“大题材”“大创作” 

  很多人以为全国美展只有大题材。其实不然。王平首先在致辞中表示,从这次展览作品可以看出,既有反映国家发展大事,如科技发展、强军目标,高铁、深海探测、宇宙飞船的,同时也有很多表现日常生活的,从民族风情到寻常花草。还有人认为全国美展就是一场写实绘画的PK,事实上从展览我们看到丰富多样的语言,既有传统的工笔写意,也有当代抽象的呈现。“无论题材大小,最关键的是我们要看到作品背后的现实主义关怀精神,看到作品背后艺术家对社会的态度,对时代发展讴歌、思考和人文关怀。”王平说。

  梁江认为,今年的全国美展基本上体现了当今中国画的状态与水准——面向生活、面向新时代,描述了新时代的巨变,有更多平视的视角,有更多普通人生活的诉求在里面,这是今年展览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整个展览在题材内容构成上更多面向普通人,这种底层叙事、平视视角我们看起来就比较亲切。其次是在表达语言方面具备了更多的开放性,体现了更多的新观念。”

  罗一平认为,本次展览在材料、语言和散文化处理上进行了很多尝试,这种尝试是历届全国美展都没有过的丰富。比如,肖像在历届展览中都很重要,罗一平很欣赏此次展览中的一幅肖像画——罗寒蕾的《涅槃·感动中国人物向秀丽》。向秀丽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广东女孩,1958年因救火牺牲,她的壮烈事迹被写进了小学课本。艺术家在几十年后重新用艺术语言演绎了这一事件。“它和其他作品不同,作者没有把向秀丽画得漂亮、没有美化她,没有做英雄主义的处理,用极为现实主义的手法把她的照片完整地画出来,她就是这样一个不漂亮的女孩,但是你再细看就会发现,作者的表现手法和处理极为恰当,这件作品真正做到了把散文事件的人升华到至善、至美、至真的精神状态。”罗一平说。

  在看完展览后,人民日报文艺部美术编辑室主任徐红梅的第一个直观感受是“形式之新”,不仅体现在构图上,也体现在艺术语言的个性化上。即便是看起来相对传统的花鸟画和山水画也有不少新变:“比如说《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件作品,对花鸟的观察和表现方式都和传统花鸟画大相径庭。又比如山水作品《新村雪霁》,虽然结构上有山水画皴法的影子,但已不是传统的审美和传统的笔墨,在色调的把握、光影的运用、观念的应用方面,都呈现出创作者观看行为和讲述方式的变化。”徐红梅的第二个直观感受是“内容之新”,像《奋斗者号》《太空漫步》《科技兴农》等等科技题材和京剧等传统文化题材,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流动法庭、快递小哥这些现实题材,视角非常多元,让中国画的表现边界随着题材的丰富得到了一定的拓展。

  胡斌也留意到,展览中有不少当代的表达手法,比如把韩熙载《夜宴图》和当代生活融入到一起的,当代艺术作品经常使用这种拼贴手法,一些当代艺术家也参与到全国美展当中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原来当代艺术展和主题性的全国美展是完全分野的两个阵营,但是现在有些当代艺术家也参与其中,这对于丰富全国美展的多元化、多手法、多风格必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反过来也凸显全国美展在如今艺术家群体中的重要性。”胡斌说。 

  再谈“大写意”与视觉文化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在牛克诚看来,全国美展是艺术家小我融入大我,把视角伸向当代中国热烈繁盛的现实景观,用画笔所记录的中国当代社会生活长卷。这里面有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非遗传承、援助非洲、科技创新、大国重器、体育赛事、航天飞船、地质勘探、丝路风情、建筑工地、高速公路、拦河塔坝、码头船只、井架塔吊、工厂车间、机器设备、快递小哥、老年生活、城市街景、市景烟火等等,作品题目中非常多出现了美、暖、秀、祥和、幸福、温馨、和煦、欢腾、欢歌、筑梦、梦想、向阳而生、向光而生、向光而行等等,总体呈现宏大、阳光、温暖、亲密、向善的正能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国美展参与了中国当代价值的建构。与此相关,必然会引起中国画功能的转变以及语言的新变。

  如今,不少评论家认为当代中国画缺少大写意的绘画作品,呈现“工笔繁盛、写意衰落”的局势。从历届全国美展来看,工笔画确实仍占领较大比重,尚辉认为,这与当下视觉文化发展有关。

  吕品田认为,所谓“写意衰落”与今天常说的“视觉冲击力”这个概念有关。画家对视觉冲击力的追求,带来了今天创作上的很多问题,比如追求大画幅、大体量。反之,长卷、扇面、册页式微。另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堆砌、铺排。作品中三个人以下的几乎很少,五人及以上的更多。为了支撑大体量,空间要占满,画家更多调用了堆砌的手段,这就导致了堆砌和铺排的问题,提炼、选择不够。

  吕品田说,当年《粒粒皆辛苦》《长征日记》《入党申请》,通过对一个人的刻画,以一胜百。这种表现需要抓住典型,把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抓住。此次展览中,程雅嘉的《周末落雁岛》就有类似的表现,也有精彩的表情刻画,是很难得的作品。  

  从城乡之变到科技之思,全国美展题材日趋多元  

  研讨会上,几位专家都同时注意到了画家罗玉鑫的作品《休戚与共》,这也是本次展览的进京作品之一。这幅画描绘了北极场景,北极熊一家在冰雪之上休憩,冰城之下有独角鲸、虎鲸,有北极的鲑鱼、鲱鱼在自由穿梭,和谐共生。极地生态的平衡关系着人类的前途与未来,作品意在表现北冰洋生态圈的祥和美景,引发人们对生态保护的反思和关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肯定了罗玉鑫选材的独特视角,“中国艺术家不再是过去只关心花鸟,而是从动物题材反映了对生态环境的思考,这个视野就令人振奋,这是对的。”

  参展画家罗玉鑫回应并表示,绘画作品是否能够超越趣味层面,触动人心与观念是她不断追问自己的问题。在她看来,艺术要用来传达真与善的价值观,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虽然她的作品属于花鸟画题材,但她努力关注当下,表达生命,传达人与自然的平衡,歌颂人类的文明,激发观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在本次展览中,乡村和城市题材的作品各有千秋。张敢认为,艺术家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所以经常选择少数民族或乡村来表现,但其实城市生活同样需要关注。比如此次展览中李宁的《教室》、刘森的《哈尔滨·你好》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题材作品。

  在李宁的《教室》画面中,学生课桌上堆着厚厚的书本,一个老师静静地坐在那儿,引发我们思考今天社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育问题;在程雅嘉《周末落雁岛》中,一个孩子从滑滑梯下来,一群家长围在那儿拍照片,我们从中看到了当代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注,这些作品都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全国美展这个平台上,牛克诚期待看到更多对科技有深入思考的作品。当下的AI绘画成为学术圈的热议话题,仅凭几个关键词一键生成的画作,能否被称为艺术品?“我们要意识到,AI生成的图像和视频已经形成了和现实平行的另一个世界,而人工智能发展有可能会取代真实世界,硅基生命对于碳基生命的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绘画何为?在这样的紧迫背景下,艺术家应该做出一个回应。”牛克诚说。 

  主题性美术创作从“要我画”到“我要画”  

  全国美展作为目前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每一届都吸引全国美术界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入选艺术家而言,这一殊荣和肯定的背后蕴含的意义尤为深远。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在看完此次展览后直率地指出,有些画家存在功利心、目的性太强的问题。

  “在创作的时候,想的可能是我要入选,要经过评委这一关,要画什么题材才抓住人、抓住眼球,要怎么表达主题才吸引注意力……有些画给我看到的都是这些。在这样的想法下,艺术家的个人独创力在哪儿?不可否认,全国美展有它的特殊性,这是一个全国级的竞技平台,每个人都想出彩。它和前卫的实验性展览肯定不一样,而有些作品宣传意味太重,会影响内在的意蕴。”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也认同有些作品工笔用力过度,作品标题特别温暖、特别吉祥,显得讨好。画面铺满,留白很少,这些都导致了缺少意品、妙品。人物画摆拍,拥面而来的人物群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过于个体,思想表达不够明确。反而一些有回归倾向的画,让人特别有怀旧情感。

  徐红梅呼唤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多元表达,从“要我画”到“我要画”,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叙事,从写实主义到写意精神,她期待主题性美术创作能够立足宏大特质与现实属性,实现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从而助推中国画的高峰创作,充实艺术宝库,更好发挥社会美育功能。  

  在岭南画派策源地回望中国画百年历程  

  众嘉宾发言结束后,尚辉总结道,此次中国画展区在广东举办具有特殊意义。二十世纪初岭南画派提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八字方法论至今未失去它的有效性,此次展览作品所呈现的当代中国画探索的样貌,同样体现了如何处理中国画和外来艺术因素问题。“今天我们在岭南画派的策源地举行此次学术研讨会,是从当下来回望这一百多年中国绘画走过的道路。”

  最后,林蓝发表致辞,感谢专家们对此次展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她说,“变革从来都不是基于稳定,而是基于问题。有了问题才有活力,才有解决,才有未来。”她表示,这次对全国美展中国画展的研究阐释、见解将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画当代特征、未来发展提供崭新而宏阔的新视界和启思。伴随这次研讨会的举办,也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中国画创作者的热情与活力。此次中国画展区落地广东举办,也必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当代中国画创作迈向新台阶。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