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65年,江门新会双水党校被誉为广东镇级党校“一面旗帜”
桥美村的蔗田里 今天的党课“接地气”


双水镇委党校。 受访者供图
夏日炎炎,在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桥美村的田间,双水镇委党校(以下简称“双水党校”)组织农业专家为甘蔗种植户讲授甘蔗种植的方法技术,并普及国家惠农补贴政策,吸引了莫呈辉等甘蔗种植户“围观听课”。把课堂办到田间地头,坚持为农办学,服务农村发展,这样的“田野课堂”是双水党校办学特色之一。
双水党校创办于1959年,始终坚守“为农村培养合格党员”的办校理念,65年来六易校址却办学不辍,坚持做好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其推行的“理论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获得《人民日报》、共产党员网、《学习时报》等央媒深度聚焦,被誉为广东镇级党校的“一面旗帜”。近日,南都记者走进这所全国闻名的乡镇党校,了解其65年坚守初心、薪火相传的故事。
从拼凑桌椅到“最后一米”
1959年3月,双水党校的前身——双水公社管理委员会党校正式挂牌成立,选址于双水圩第一街的旧公社社址内。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对公社党员开展政治教育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同时还兼顾部分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党校成立后,成为双水镇培养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的重要阵地。
从成立之初,拼凑桌椅教学授课,辗转多个地点办学,到2004年在党员企业主支持下兴建新党校大楼,改善办学条件,再到如今,在江门市、新会区两级组织部门和党校的支持下,双水党校按照“主校区+分校区+分教点”的思路,对党校阵地进行了新一轮升级改造。目前,双水党校建有校史展览室、多媒体培训室等基础教学场所,配套党建公园、公寓、餐厅和党群活动中心等,切实满足学员学习、食宿、活动需要,有效打通了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最后一米”。
在65年办学实践中,双水党校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记为党育人政治使命。据介绍,自2019年以来,双水党校举办市内外培训班823期,集中培训党员7.6万人次,其中,承接来自省直和中直机关驻村“第一书记”、全省镇街党校管理人员培训班等省内市外培训班39期,集中培训7836人次,黑龙江、四川、江西、广西等地的省外培训班5期,集中培训972人次。
古村书记课外探索文旅新发展
双水镇桥美村以黄皮果蔗为主导产业,入围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每年黄皮果蔗总产值超5500万元。近日,在桥美村的蔗田里,双水党校组织农业专家为甘蔗种植户讲授甘蔗种植的方法技术,并普及国家惠农补贴政策,吸引了许多种蔗大户。甘蔗种植大户莫呈辉师傅说,“这种学习方式非常接地气,理论听得懂、操作看得见、疑惑有解答、分享有收获。”
双水是新会的大镇,全镇有37条村2个社区,下辖97个基层党组织,党员4472人。自创校以来,双水党校始终立足“为农村培养合格党员”的办校理念,根据农村党员需求和特点开设培训课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双水党校在充分调研农村党员需求基础上,打造了党建类、农业类、经济类、专业类、群团类等套餐式基础培训课程,进一步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龙脊村位于双水镇南部,是一条具有600年历史的古村落。一直以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农田发包。近年来,龙脊村依托镇村特色和资源优势,吸引乡贤回村投资,积极发展乡村文旅产业。今年以来,龙脊村党支部书记阮潮顺参加了多场由双水党校组织开展的“百千万工程”专题培训,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和到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等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现场调研,启发他探索特色农文旅产业的新业态,打造产城融合示范村。
“双水党校的培训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村产业发展理论的讲授,还通过精彩多样的案例分享和针对性建议不断开拓我们的思路。”阮潮顺表示,结合龙脊村现有的产业和发展动态,今后将重点发展乡村文旅产业,采用村企合作的模式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增长,实现强村富民。
今年4月25日,江门市委组织部、江门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举办全市村民小组长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示范班;6月17-25日,江门市委组织部连续举办两期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示范班,来自全市农村、社区基层一线的许多优秀党员代表走进双水党校进行学习。
“土专家”“田秀才”站上党课讲台
双水党校立足不同时期农村基层实际开展培训,努力做到让每个学员都能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世纪70年代初,教员、学员来双水党校都随身携带农具,大家上午学习、下午劳动、晚上唱歌看电影,把党校所在地当成了双水的“南泥湾”。党的十八大以来,双水党校聚焦地方农业产业发展,以案例解剖的方式引导企业协作,带动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达230亿元。
今年,双水党校开设2024年“百日大练兵”党员轮训的课程,抓住“百千万工程”的有关要求,安排新会陈皮、黄皮果蔗、小冈香制作等本土化特色课程开发,教育引导党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目前,除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外,致富能手、专业技师和“土专家”“田秀才”等43人也被纳入双水镇委党校的师资库。
“我每年都参加双水党校组织的普通党员培训班,党校的陈皮、黄皮果蔗案例课让我看到了专业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多样化宣传等给种植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双水镇岭头村党员邓美月说。
“这种教学模式给我们带来生动的直观感,打开了大家的感官视界,也让我们懂得做任何工作都要细心耐心、踏实努力。今后我镇党员培训也要理论联系实际,抓出特色和成效。”开平市举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培训示范班由双水党校承办案例教学环节,开平市塘口镇党委副书记黄景林现场观摩,深有体会。
双水党校常务副校长薛颖洁表示,为促进“百千万工程”的有效推进,党校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例如,双水党校围绕“百千万工程”等年度重点任务,制定年度轮训计划、月度培训安排和每周培训课程,对全镇各领域的4000余名党员进行“百日大练兵”分批轮训,因材施教讲理论、讲党建、讲发展、讲政策、讲技术。
记者手记
一辆锈迹斑斑的永久牌自行车
今年是双水镇委党校建校的第65个年头。在被誉为广东镇街党校的“一面旗帜”的双水党校,一楼的陈列区,有一辆锈迹斑斑的永久牌自行车。1966年,时年23岁的张桂兰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被安排到党校学习。由于党校离她家有10多公里,步行需要两个多小时,加上还要照顾两岁的儿子,张桂兰毅然卖了家里的牛犊,买了这辆自行车。2016年,张桂兰去世后,她的儿子把这辆有着特殊意义的自行车捐给了双水党校。
像张桂兰一样,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党员走进双水党校学习,成长为农村发展的带头人,也见证了党校历经6次搬迁仍办学不辍的历程。
资料名片
双水党校
创办于1959年,始终坚守“为农村培养合格党员”的办校理念,65年来六易校址却办学不辍,坚持做好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其推行的“理论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获得《人民日报》、共产党员网、《学习时报》等央媒深度聚焦,被誉为广东镇级党校的“一面旗帜”。
采写:南都记者 曾育军 通讯员 陈艺锋 李深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