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解读上半年各省份经济答卷:

粤苏鲁GDP领跑 蒙渝藏增速居前三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秋圆 08-04 00:00

  2024年上半年,全国各省份基本交上了“成绩单”。南都记者梳理发现,经济格局延续了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有11省份经济位次较去年底发生了变化。曾被短暂超越的河南反超四川,重回全国第五;安徽超上海排名第十,北京超河北,重庆云南超辽宁,这三组省份位次经常发生变化,尤其是要看后半年表现;内蒙古超越山西,跻身前二十。

  从上半年经济总量来看,粤苏是唯二GDP超6万亿的省份,山东超4.6万亿稳居第三,浙江突破4万亿排名第四,河南超3万亿排第五,四川以1700亿左右的差距紧随其后。其余超2万亿的省份依次是湖北、福建、湖南、安徽、上海、北京、河北。

  从上半年经济增速上看,有16省份跑赢全国,河北和辽宁与全国持平(5.0%)。省份间差异较大,增速从1.0%到6.2%不等,新旧动能转换下各省发展态势有所不同。其中,内蒙古以6.2%排名第一,重庆和西藏以6.1%并列第二,江苏、山东、湖北、甘肃以5.8%并列第三。前十经济大省中,除了广东、河南和湖南外,经济增速均在5.3%以上。

  上半年,一些中部和西部等能源省份发展有所失速,其中,青海1.0%,倒数第一;黑龙江1.5%、山西1.9%。此外,海南3.1%、云南3.5%、广西3.6%,增长较为低迷。

  上半年广东外贸创新高

  外需回暖有望保持增势

  上半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42.5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9%,在总量上继续位居全国第一。江苏以63326.3亿元紧随其后,增速5.8%并列第三。

  粤苏也是唯二GDP超6万亿的省份,近两年江苏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二者也经常被拿来比较。今年一季度,江苏与广东的差距不到500亿元,上半年的差距略超1900亿元。

  在一些细分经济指标上,江苏增速表现更好。例如,江苏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78.4亿元,同比增长4.9%;广东社零总额2.35万亿元,增速1.2%。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江苏增速3.7%;广东是同比下降1.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6.8%,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0.6%。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作为外贸大省,粤苏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上半年广东省外贸进出口4.37万亿元,增速13.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20.6%;江苏省进出口总额达2.68万亿元,同比增长8.5%。

  展望下半年,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分析指出,尽管仍将面临较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但在外部需求持续回暖、各项稳外贸扶持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企业订单增多等有利因素支撑下,预计总体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京沪津消费负增长

  国家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今年上半年,外需对经济回升向上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而与出口强劲相比,消费是薄弱点。南都记者梳理发现,一些省市的消费出现负增长,例如北京、上海、天津,还有青海、海南等。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GDP为22345.59亿元,增速4.8%,被安徽(23967亿元)反超。消费上,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65.71亿元,同比下降2.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440.6亿元,同比下降2.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25.11亿元,下降3.6%。

  北京上半年GDP为21791.3亿元,增速5.4%,并反超河北(21510.1亿元)。消费方面,北京市场总消费额同比增长4.0%。其中,服务性消费额增长8.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82.4亿元,下降0.3%,这其中餐饮收入637.1亿元,下降3.5%。

  天津方面,上半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1%。不过,今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对耐用消费品增长起到促进作用,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新能源汽车、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额分别增长15.6%、13.8%和10.5%。

  实际上,该政策效果也体现在全国各省市的消费情况中。因此,日前国家宣布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其中直接向地方安排1500亿元左右支持地方自主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

  对此,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李伟对南都记者表示,家用电器“以旧换新”和“节能惠民”补贴,进入新世纪后在全国范围内有过几次尝试,当时是中央财政面向消费进行直接补贴。此次重启特别国债做重要大宗消费品消费补贴,“真金白银”支持下,消费者购买意愿将被充分激发。此外,特别国债资金安排通过地方政府自主实施,因为地方政府更了解本地汽车家电市场的消费实际,更大程度避免补贴资金被套取等流失风险。

  经济大省增速较快挑大梁

  内蒙古增速第一

  自2022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以来,“经济大省”多次被中央会议提及,今年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要继续发挥好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经济大省由于更高的经济体量,增速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更高的增加值。前两年,增速更快的是较小经济体量的中部能源省份,今年上半年则是经济大省支撑起了全国大盘。前十省份中,江苏、山东、湖北5.8%,浙江、福建5.6%,四川5.4%,安徽5.3%,均高于全国5.0%的水平。

  从增速上看,上半年内蒙古以6.2%排名全国第一,GDP总量11683亿元,超越山西跻身全国前20。实际上,近几年内蒙古得益于能源和新能源优势,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工业制造业和投资带动作用强。上半年,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稳居全国第二位,尤其是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2%。

  不过,在较高增速之下,内蒙古工业企业利润在持续下降。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1.1%,连续呈现负增长态势,叠加营业成本同比增长2.6%,企业成本倒挂导致生产经营承压。这其实也是不少省份面临的问题。

  为此,内蒙古统计局建议,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提升产业链和价值水平。加快推进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

  青海增速倒数第一

  黑龙江、山西经济继续承压

  同为中部能源大省,山西受能源价格涨跌影响较大,煤周期成为山西经济的晴雨表。今年上半年,煤炭与钢铁行业的下行形势依然没有扭转。山西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山西GDP为11186.85亿元,增速仅1.9%,排名倒数第三,与内蒙古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大。

  “山西一煤独大格局未变,逐渐远离全国产业循环‘朋友圈’,产业转型迫在眉睫。”这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苒及其团队的研究结果。她向南都记者解释,这里的产业循环,更多的是考察了中间产品在省市间的循环。一个省份一个城市只有深深嵌入循环当中才能获得发展的资源、市场、资金。“但我们也看到,山西新产业发展曙光渐露。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上半年经济增速最慢的省份,是青海,仅有1%。青海统计局的分析显示,工业生产尽管由降转增,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也只有0.1%。投资方面,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5.7%,其中项目投资下降0.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8.7%。消费方面,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6.3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3%。

  增速倒数第二的是黑龙江,为1.5%,延续了去年底以来较为低迷的表现。同为东北的吉林和辽宁,分别实现了5.7%和5.0%的增速,三省表现有所分化。黑龙江统计局数据显示,工业生产承压前行,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6%。其中,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3.2%,装备、石化有力支撑。

  年初黑龙江冰雪游火爆出圈,但也有分析以其GDP增速倒数认为文旅带来的热度是“旺丁不旺财”,而从统计局数据来看,服务业拉动明显,其中,“文体娱”“出行”等相关行业需求持续释放。上半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1887.8万人次,同比增长55.8%;游客旅游花费1536.5亿元,增长170.9%。其增量在上半年黑龙江6636.2亿元的GDP中也具有一定分量,带动第三产业增长3.9%,增加值4084.0亿元。

  采写:南都记者 陈秋圆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