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至25%

南方和华东电力碳排放占全国三成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秋圆 08-20 01:10

  广东需要充分发挥核电、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推动多能互补发展。图为阳江海上风电场。 南都资料图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一项主要任务,是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包括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意见》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和江苏也是用电用能大省,两省所在的华东和南方区域(电网覆盖10省份)合计用电量超过全国四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指出,华东和南方两大区域电力碳排放量合计约占全国三成,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占全国比重超1/3,加快提升区域内部非化石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可有效减缓全国电力碳达峰压力。

  领跑全国

  近4年华东风电、光伏发电全额消纳

  日前,在“2024电力低碳转型年会暨电力圆桌年中会议”上,张琳带来《以苏粤为牵引的华东和南方区域电力低碳转型路径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华东和南方区域电力低碳发展的共性和差异特征。其中,华东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福建,南方区域包括广东、海南、贵州、云南和广西。

  报告指出,两大区域用电基数大、以电能为主要供能形式的高技术产业加速布局,带动终端用能电气化进程领跑全国,2022年,华东和南方区域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分别为32.0%、33.2%。与此同时,2020-2023年,华东区域风电、光伏发电量实现全额消纳,南方区域风电、光伏发电量消纳水平处于99.7%及以上,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电东送

  南方区域电力供需总体自平衡

  在电力低碳转型差异方面,报告指出,华东区域火电占比高、南方区域电力供应结构更加均衡。2022年,华东和南方区域非化石能源电力消纳量占比分别为32.3%、52.5%,主要由于华东区域煤电发电量占本地总发电量比重超过60%,外来电中约50%为可再生能源电力;南方区域水电、煤电发电量占本地总发电量比重分别为超过30%和40%左右。

  另一个差异是,华东区域电力受端特征显著、南方区域内部清洁电力资源配置能力强。华东区域能源电力自给能力不足,需受入华北、华中、西北、西南多方向区外电力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2022年,华东区域电力对外依存度为15.9%。南方区域电力供需总体自平衡,电力流向主要为区内西电东送,其送电规模为5800万千瓦,“十四五”以来西电东送电量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80%。

  加强互济

  南方区域仅广东电力可靠性水平较高

  在电力可靠性方面,报告表示,华东区域处于较高水平,南方区域供电保障能力不均衡。2022年,华东和南方区域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分别为2.91、9.33小时/户,南方区域用户平均停电时间较华东区域高6.42小时/户。华东区域五省市电力可靠性水平更趋均衡,南方区域仅有广东电力可靠性水平较高。

  关于2022年的停电情况,当年夏天,西南省份遭遇极端高温干旱局面,四川、云南等水力发电能力下降,不少地方一段时间内遭遇停电情况。有专家对南都记者表示,类似情况也带来警示,要充分提升电网的调节能力,未来应加强电网互济能力的建设。

  低碳转型

  发展光风核电、引入藏东南电力

  报告指出,华东区域电力需求保持较快增长,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对电力供应结构持续优化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江苏全社会用电量稳定增长,占华东区域的比重持续保持在1/3左右。南方区域电力需求保持刚性增长,2030年前电力对外依存度快速提升,2040年后外受电需求逐步进入饱和阶段。其中,广东全社会用电量稳定增长,占南方区域的比重呈现缓慢降低趋势,将由当前的54%左右降至2060年的45%左右。

  在电力低碳转型趋向方面,报告认为,华东区域作为主要受端区域,持续受入西南、西北和华北高比例清洁电力,叠加大力开发本地核电与海上风电,电力碳达峰时间相对其他区域有所前置,有望早于全国。

  与此同时,南方区域电力碳达峰时间将与全国趋同,较华东区域有所延后。区内海上风电、核电发展提速,引进西南、西北区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同步推进区内支撑性火电建设。其中,南方区域广东电力碳达峰时间将早于海南、贵州、云南和广西四省区。报告分析,广东通过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和海上风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沿海核电,同时积极引入藏东南可再生能源电力,对本地煤电发电量形成有效替代。

  能源挖潜

  打造风光核蓄储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报告还分析了以广东为牵引的南方区域电力低碳转型路径,认为低碳转型的目标定位是培育区域电力互济新模式、打造电力系统数智化发展样板、成为区域一体化电力市场建设标杆。

  其中提出发展“区域多能互补+接续送电+余缺互济”的新模式,结合南方五省区电力资源差异化特性,深入挖潜云南水电、贵州水电和煤电、广西水电和煤电、广东火电等主要电源品种的电力互济能力。进一步提升云贵互联通道电力互济能力,实现云贵粤灵活送电,扩大云南、贵州的水电和火电互济规模,实现云贵两省电力直接互济互补,同时有力保障广东用电需求等。

  报告分析,受资源禀赋约束影响,广东在着力提升外来清洁电力水平的同时,需要深挖本地清洁能源潜力,充分发挥核电、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省内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推动多能互补发展。加强本地非化石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更大力度推进粤东、粤西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沿海核电等零碳电源建设,发挥粤北抽水蓄能和电网侧新型储能调节能力,创新应用一体化调控技术,支持沿海核电集群打捆周边新能源,打造风光核蓄储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健全完善配套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显著提高本地非化石能源电力消纳量比重。报告预测,到2030年,广东非化石能源电力消纳量占比超过55%,较南方区域非化石能源电力消纳量占比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采写:南都记者 陈秋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