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肿瘤研究所所长林丽珠:

中医治肿瘤不是“三个指头一个枕头”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杨丽云 08-29 01:00

  新华社图

  开栏语

  2024年6月30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成开通。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干事创业,“干”字在先,实干是最质朴的方法论。当前,广东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战略优势。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进程中,广东各行各业也涌现出一大批实干奋斗先进典型。南方都市报即日起推出《奋斗出新彩 实干创未来》融媒报道——聚焦南粤大地勇于创新、实干敢干、锐意进取的典型人物奋进故事,用心用情唱响南粤奋斗者的新时代赞歌。

  刚刚过去的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开发布了2024年“最美医生”,广东医生林丽珠就是其中之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肿瘤研究所所长林丽珠教授,杏林生涯近四十载,参与创建国内最早中医肿瘤专科、医治患者超10万人次、制定中医肿瘤学行业标准填补多项空白、主持中医药研究课题超40项、近十年培养各级学生超200名、出版科普书籍15册200万字、推动中医肿瘤学走向国际……她告诉记者,中医治肿瘤不是简单的“三个指头一个枕头”,不刻意追求中医治疗,也不排斥西医治疗。

  白天出诊晚上攻科研论文 患者与弟子遍及国内外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西医是对抗癌症的主力军,中医抗癌更像是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林丽珠教授认为,中医药对抗肿瘤大有作为。

  林丽珠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医学生,师从中医肿瘤学开拓者、国医大师周岱翰从事中医肿瘤工作。1987年医院筹建肿瘤科时,林丽珠跟随师傅周岱翰度过了一段十分艰难的岁月。最困难的时候,她在10平方米的筒子楼足足住了8年。在这段“白手起家”的日子里,林丽珠白天跟师出诊,写病历抄方,晚上还要看论文、攻科研,忙到次日凌晨1点多,早上8点又准时出现在病房或门诊。“常常累到喘不过气。”林丽珠笑着说“好在那时年轻。”

  75岁的吴伯舌体反复溃疡确诊舌癌,医院下了“术后8个月存活期”的“判决”。吴伯慕名找到林丽珠,希望采用中药治疗。林丽珠为他制定了中医药联合小剂量的化疗、免疫治疗的方案,每天给吴伯糜烂的口腔冲洗换药,坚持治疗了半年,病人居然被治好了。实干出真知,这给了林丽珠一针强心剂——中医中药治肿瘤有效。

  “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西医治疗手段利于肿瘤局部控制,但可能仅对部分患者有效,还可能有毒副作用、耐药性。”林丽珠认为,对于西医手段的种种不足,中医恰恰可以弥补,不仅可以减毒,还可以增效。

  肿瘤治疗不应该做“选择题”,而应该做“加法题”。“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手段相辅相成,可以发挥更好的抗癌效应。”林丽珠认为,中医“十八般武艺”与化疗、微创同时作用于癌症患者,既能有力消瘤,又能通过扶正改善患者体质,还能有效缓解化疗副反应,以全面提升患者预后。

  随着科室日渐壮大、名扬海内外,肿瘤科从最开始的1个病区30张床位,发展到如今5个病区230张床位。“曾经一个病区里超半数患者来自国外,从东南亚、英国、美国慕名而来的人尤其多。”如今她培养的弟子们也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  

  帮困难患者筹款开店 努力让中晚期肿瘤患者延长生命

  每年,林丽珠都会准时收到患者小刘亲手做的点心。这背后,是一段医患双向奔赴的故事。2005年的一天早上,医生护士准备交接班。林丽珠路过病房,注意到小刘脸色苍白,一掀被子,雪白的床单被染红,阴道大出血,需要立即组织抢救。抢救过程中,一位护士因值夜班疲倦导致动作太慢。救人如救火,林丽珠又急又气,忍不住批评,这也是她这么多年来唯一一次批评护士。所幸经过手术、化疗加中医药的治疗方案,小刘终于脱离危险。

  后来林丽珠得知,来自农村的小刘,刚生完孩子就查出子宫绒毛癌。虽然保住了性命,经济困难的她总是愁眉苦脸。为安抚患者情绪,林丽珠发动科室募捐,筹得5000多元。拿着这笔“启动资金”,小刘回家乡开起了一个蛋糕店。如今,小刘把出院日当成自己的重生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给林教授科室寄来亲手做的点心,以感谢救命之恩。

  10年前隆冬中的一天,周伯因滤泡性淋巴瘤,后又左侧腹股沟肿瘤复发,导致无法下地行走,多方问诊未果,从湖北老家千里迢迢来广州找到林丽珠教授。面对愁眉苦脸的周伯,林丽珠教授并没有急着问诊,而是先与周伯唠家常,取得信任后,她把自己的手捂热再为周伯把脉,脸上始终流露笑容。经过中医药“扶正固本”,配合减量化疗的诊疗个性化方案,身患绝症的周伯有了明显好转。此后10年,周伯一直定期找林教授复诊。今年87岁的周伯感慨:“我可以把生命托付给林教授,因为我非常相信她。”

  从医近40年,林丽珠带领团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领域创下了多个“第一”,努力让中晚期肿瘤患者延长生命。“我不一定能保证患者生命的长度,但有信心拓展患者生命的宽度。”林丽珠说。

  奋斗者说

  中医的根本,在临床疗效

  南都:如何理解“实干出真知”这句话?

  林丽珠:中医的根本在临床疗效,疗效不是“空中楼阁”谈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做出来的,在病情复杂的肿瘤科尤为如此。以前我当住院医师时,凌晨5点多起床跟着护士一起给患者量血压、测体温,学会了很多技能,包括打针这件小事,在日后很多次应急场合帮了大忙。以前每天晚上值班时,桌上摞着一大沓检验单,我负责对应贴在每位患者的病历本,每张我都会仔细查看,因此对每位患者的病情了如指掌,结合病情变化才能更好进行辨证施治。

  南都:“好的医患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林丽珠:互相理解、尊重、共情,医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面对肿瘤,人们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心态,除了有生命危险,他们往往还承受着经济、家庭各方面压力。一些新兴技术用与不用,一些昂贵的中药开与不开,这些都要充分综合考量。

  一些患者只想吃中药,但中医治肿瘤不是简单的“三个指头一个枕头”,我们既不刻意追求中医治疗,也不排斥西医治疗。只要为患者好,能提高生存概率和生活质量,就要兼容并包,不应该有门户之见,怎么更有利于患者就怎么来。

  南都:多年扎根中医抗癌道路,谈谈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

  林丽珠:西医治疗对肿瘤攻击比较大,有其不足。中医可调理身体,调整机体平衡,所以要祛邪和扶正相结合。祛邪是以西医的手段,扶正以中医的手段为主,两者结合在一起。我们既要懂中医又要懂西医,对于西医治疗肿瘤的各种方法,中医要批判性地吸收。西药能够起到什么作用,会有什么副反应,中医都要了如指掌,然后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叠加优势,将中西医真正地融合在临床实践中,才能实现“1+1>2”的治疗效果。

  “我不一定能保证患者生命的长度

  但有信心拓展患者生命的宽度”

  人物名片

  林丽珠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肿瘤研究所所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区域中医(肿瘤)诊疗中心建设单位负责人,作为中医系统唯一入围专家入选“2022年肺癌研究领域全国医院及专家学术影响力排名Top100”。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18个。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刘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