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前期投入较大、入住老人不多、短期难见效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如何实现微利?

鼓励养老机构连锁化经营 更多优质服务“嵌入”社区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杨丽云 王诗琪 08-31 00:50

  广州珠江颐德苑工作人员陪同老人一起贴窗花。 受访者供图

  天河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图书馆。 南都记者 杨丽云 摄

  在老龄化日渐严重的当下,养老院的需求理应呈增长趋势,但现实是:养老院入住率不高,城乡资源配给不均衡,公办和民营机构冷热不一……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住不起”“不想住”养老院,居家养老会是个好选择吗?带着这些问题,南都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为何养老院入住率不高?

  2020年3月,中国有200多万名老人入住约4万个养老院,按照2020年全国26401.8万名老年人计算,全国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的比例为0.75%,即每1000个老年人中只有不到8个人住在养老机构。并非床位总量不足。最新数据显示,广州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床位34张,是北京、上海(均为29张)的1.17倍。 

  老人院有效供给不足 存在支付“鸿沟”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居家养老分会副会长席剑涛分析,老人院有效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不均、利用率不高是症结所在。他发现,总体而言,城市老年人分布呈现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减的趋势。但现实中,由于中心城区土地少且房租较贵等原因,导致经济效益低的养老机构向郊区集中,这正好与老年人数量的客观分布相反。如此,既不方便子女探望,也不利于老年人维系原有的社会关系。

  尽管受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养老行业的爆发性增长推迟,但在席剑涛看来,部分老人院入住率不高,还是因为服务水平的差异所致。

  一般而言,市中心养老院地理位置优越,容易与医院形成较好的合作关系,在医疗救治、康复护理、急救处置、转诊服务上相对精细成熟。又因为入住率高,护理师、营养师、保洁员等人员配比也更高,所以即便收费高还是一样受追捧。而周边区域虽然物业相对便宜、前期投入低,但可能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能力跟不上,更可能出现大量床位的空置。

  一些老年人还面临支付“鸿沟”。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付舒表示,高龄及身体状况处于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往往是入住养老机构的主要群体。

  但最大的问题是,身体状况越差,入住养老机构费用也越高。以2023年离退休平均养老金3372元/月为参考,即使养老机构的月均收费标准在2000-4000元,多数老年人经济条件仍相对有限,许多依靠退休金或积蓄的老年人,仍“不够”或“勉强够”支付养老机构的费用和日常开支。  

  建议打通各区资源 养老服务资源全市统筹  

  针对上述情况,长期关注养老问题的广东省居家养老服务协会会长欧阳智鸿建议政府层面能打通各区资源,进行全盘统筹、精准匹配,从而提升优质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比如,建立城乡区域养老服务资源整合机制,搭建城乡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将市中心的养老资源与郊区养老资源组成集团关系,解决床位数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实现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和需求对接。

  与此同时,民政部门可以进一步统筹、整合全市养老服务资源,完善养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为老服务综合平台”的功能,从而为长者提供更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选择。  

  公益性与营利性如何平衡?

  公建民营作为激发公办养老机构活力和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途径,正不断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重视,近年来各地也积极探索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发展的运作模式。  

  承办养老院前期投入较大

  目前多数运营方难以实现盈利  

  所谓“公建民营”,本质上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付舒介绍,一方面,公共养老设施产权仍归政府所有,政府继续承担养老服务安排者的主要责任;另一方面,民间机构在公开招标过程中获得经营权,以服务提供者的身份代表政府履行养老服务的供给责任。

  “公建民营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养老压力,不再承担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的费用,由运营方按照市场机制来解决,也能有效盘活公建物业。此外,借助民间机构的专业团队和管理技术,实现从单一的养老服务到康养综合服务的转变,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能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欧阳智鸿说。

  但不少从业者向南都记者反映,承办养老院属于前期投入较大、入住老人不多、短期难见效益的项目,目前多数运营方难以实现盈利,甚至处于亏本经营状态。

  民营资本进入养老行业,公益性与营利性如何平衡,成为目前养老行业亟须探索、破解的难题。  

  建议采取多样化财政支持方式

  减轻养老机构运营负担  

  付舒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养老机构如何实现“降本增效”,也就是说,既降低老年人消费的准入门槛,同时又能实现微利经营。

  对此,她建议政府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的制度性措施或者利用智慧技术赋能,以降低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成本,同时鼓励养老机构向连锁化、社区化、家庭化方向转型。

  比如,可通过落实水、电和场地费优惠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和医保报销在养老机构的定点范围,采取多样化的财政支持方式,直接减轻养老机构的运营负担,有效弥合老年人的实际支付能力与养老服务成本之间的差距。同时机构可以引入自动化设备优化财务管理、库存控制和人员调度,引入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及早预警老人的潜在健康问题,减少紧急医疗费用和住院风险等。通过上述智慧技术的应用,以实现可观的成本节约。

  增效方面,在实现机构连锁化经营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机构养老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比如开辟家庭养老床位,让老年人继续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在减轻家庭成员照护压力的同时,还能让老年人享受到专业护理服务。将更多优质养老服务“嵌入”社区,还能托起老年人“家门口的幸福”。

  这些办法不仅与广州建立的“9064”养老服务体系(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6%老年人社区养老,4%老年人机构养老)相契合,也更符合中国人对养老的期待,并且让晚年生活有了更多选项。  

  未来有哪些新的服务需求?

  尽管发展养老事业面临多重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养老行业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朝阳”行业。  

  专业性较强、医养结合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只增不减  

  “老龄化上升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十年至15年以后,第一个中国式科学养老周期会到来,届时养老设施与服务内容会更丰富、更均衡,护理人员素质更专业,市场也能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广东老龄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维泰特护(广东)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白滨池华(日本专家)如是说。

  他认为,随着人均寿命增长,患慢性病、失能、失智的老人数量将大幅增加,机构养老需求也会显著增加,特别是专业性较强、医养结合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将呈现出只增不减态势。

  泰康之家·粤园总经理孙家俊从事高品质养老行业10年,他的预测是,养老产业经过十年培育,将迈入产业爆发期,届时养老服务将呈现井喷式增长。一个最大标志是“50后”老人成为消费主力,这一代人的消费观、价值观会相对开放超前。在他们日渐迫切的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养老需求里,银发经济也将进一步充分发展。  

  总体发展更加人性化 建议建立银发创业机制  

  事实上,资本不会等到十年后才“入局”。据《广州蓝皮书:广州社会发展报告(2024)》:截至2023年6月,广州养老服务企业共9074家、占全省的38.28%,企业数量与北京相当,与上海比是它的2.36倍。这当中,超五成企业还是在近5年内成立,近六成企业的注册资本超过200万元。

  白滨池华表示,在这种由市场需求推动服务发展过程中,机构养老的形态将呈现出由大变小、由集中到分散的特点,总体发展更加人性化和符合市场需求。而伴随养老观念的变化,他则建议:政府可以支持引进外援专业技术与管理参与政府标准制定,同时建立老年再就业和银发创业机制,让老年人群体在可预见的未来规划好晚年生活。

  声音

  在实现机构连锁化经营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机构养老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比如开辟家庭养老床位,让老年人继续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在减轻家庭成员照护压力的同时,还能让老年人享受到专业护理服务。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付舒

  聚焦

  早上做康复训练、中午在长者饭堂就餐、下午进行文娱活动

  在广州,社区即可搞定“一条龙”养老服务

  十多年前,广州已在全国率先开启社区养老探索,破解社区养老难点。

  2016年,广州市被民政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后,一系列新模式、新探索开始在全市铺展开来。  

  日间托管等7项服务统一纳入社区养老中  

  在社区养老方面,广州市178个颐康中心已经覆盖所有街镇,2839个颐康服务站已经覆盖所有村居,颐康中心(站)“1+N”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此外,广州还依托这些养老服务枢纽机构,开设长者饭堂。把热气腾腾的特色早茶、清淡菜品、营养套餐送到了“家门口”。2023年,广州建有长者饭堂1288个,累计助餐超910万人次。2024年开年至今,广州长者饭堂数量已上升至1400多家。

  今年7月,广州市民政局发布了《广州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4年版)》,将养老服务向导、日间托管、临时托养、“平安通”服务、康复护理、辅具租赁、文体教育等7项服务统一纳入社区养老中,进一步统筹养老服务资源,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如今,像“早上做康复训练、中午在长者饭堂就餐、下午进行文娱活动”这“一条龙”的养老服务都能在社区中搞定。

  将在社区打造5个认知障碍照护支持中心  

  在医养结合方面,2018年,广州市启动了首批39家社区护理站试点,并对试点给予35万元-40万元的政府资助。社区护理站可以为老人上门提供专业护理服务,该服务同时也纳入了长护险。据了解,按照每站3人预算,广州市护理站开办经费约为40万元/年,也就是说,政府资助可基本覆盖护理站试点单位的首年运行费用。此外,广州今年还将在社区中打造5个认知障碍照护支持中心,着力提高认知障碍老人生活质量。

  在顶层谋划上,广州鼓励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广州蓝皮书:广州社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18年以来,广州先后出台《广州市促进健康及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广州市养老服务条例》等文件,全面放开养老市场准入,大幅提高养老配套服务供给能力。 

  目前,广州全市75%的养老床位、100%的养老服务综合体、100%的长者饭堂由社会力量提供,设立香港独资、中法和中日合资合作养老机构4家,涌现一批立足广州、辐射全国的品牌机构,社会力量已成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

  相关新闻

  全国开设养老专业的职业学校达300多所

  养老新服务成年轻人就业新选择

  随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传统养老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养老服务新需求催生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养老服务专员”“适老化改造评估员”等一系列新职业,养老服务行业正朝着专业化、精细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同时,养老新服务让从业者有了更多就业选择,吸引了一批年轻人积极投身其中,他们在岗位上学技术、强本领,以对自身更高的能力要求满足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80后唐金容2014年起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老龄产业系任教。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但这个行业仍然存在人员流失情况。“以往提到养老服务,不少人会下意识地觉得这份工作不够光鲜、不够有面子。”另外,养老服务的工作强度比较大,也会“劝退”一些初入行业的年轻人。“一些实习回来的学生告诉我,他们需要轮值晚班,工作强度较大。再有就是职业晋升问题,年轻人可能不希望一直待在同一个岗位上,希望有职业发展空间。职业发展通道更畅通,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唐金容说。

  “让年轻人留下来,首先要让他们工作有尊严,工资待遇与工作付出更加匹配。养老服务面对的很多是高龄老人,人力负担、心理压力等比较大,工资待遇应该更高一些。”民政职业大学老年福祉学院院长屠其雷认为,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要加强科技与养老服务的结合,减轻一线养老服务人员负担,打造更加友好的工作环境。

  屠其雷介绍,自2007年学校开设养老相关专业以来,养老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就业环境更友好。目前全国开设养老专业的职业学校达到300多所,一些本科院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养老专业学生越来越多,“不只是学生和家长,整个社会对养老教育都有了更多关切、更多期待”。

  唐金容发现,这几年养老相关专业招生越来越好了,在学校的单招专业中分数线最高,“这说明专业吸引力在增强,学生和家长很看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唐金容还发现一个有趣的变化,学习养老服务专业的男生越来越多了。她说,之前一个班级四五十人,男生只有几个,现在男生明显变多了,有的班级男生比例接近一半。

  “这是件好事,养老行业需要更多男性加入进来。健康照护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适老化改造等相关岗位的人才缺口还比较大。要让年轻人看到,这个行业不仅是照护老年人,还有多种就业和发展可能性。”

  综合广东省民政厅、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  

  南都调研 总第407期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王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