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

光明区绘就“百千万工程”丰收图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斌 彭远根 杨必正 王睦广 11-24 00:50

  南粤大地上,涌动着丰收的喜悦。深入推进的广东“百千万工程”,正收获累累果实。

  位于深圳北部的光明科学城,是这幅丰收图景上的鲜亮一笔。今年以来,光明区继续以“头号工程”力度推动“百千万工程”提速增效。依托加速集聚的科创资源,大力培育未来产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整合优质生态资源,推动集体经济转型,探索了一条现代都市农业新路;坚持“输血造血”两手抓,与汕头金平、汕尾城区的产业协作开花结果。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光明区正在闯出一条具有光明特色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大抓产业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产业兴则百业兴,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必须大抓产业发展。

  依托科学资源、立足产业基础,光明区大力培育“3+3+1”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3个战略重点类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智能传感器3个优势引领类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集群,建立了“专业平台+园区载体+创新企业+产业生态”的全产业链政策支持体系,全方位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合成生物这一未来产业发展为例,依托全国首个专项扶持政策、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基金、若干专业园区,以及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资源,光明区目前已吸引聚集合成生物企业117家,总估值超360亿元,预计全年合成生物产业集群产值可达50亿元,并形成了“中心创新、圈层创业”综合体2.0模式。

  科技创新成为“百千万工程”的强有力支撑。光明区近5年GDP年均增速超9%。今年1—9月,全区GDP实现8%的增长,是深圳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  

  整合资源

  走出现代都市农业新路径 

  深秋时节,光明区新湖街道的基本农田内,农作物绿油油连成片。靠近公常路一侧,是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大科学装置,以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建筑。在这里,田园风与都市韵、科技范水乳交融。

  作为深圳基本农田最多的街道,新湖街道持续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打造“含科量”满满的现代都市农业,为集体经济闯出了一条新路。新湖街道联合9家农业公司资源,成立新湖街道智慧农业产业链党支部;成功推动中山大学农学院和辖区利亚湾公司合作开发100亩智慧农创园;举行招商大会,招引了双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49家企业落地。

  光明街道借力虹桥公园、大顶岭绿道等文旅“顶流”,系统串联融合迳口、碧眼、白花三大片区10平方公里文旅资源,打造科技科普、工业智造、非遗文化、农耕体验等9条旅游路线,推出富有光明特色的文旅产品矩阵。

  依靠各自资源禀赋,通过科学城的加持,光明区的集体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为更好推动发展,光明区印发扶持社区股份公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拓展集体产业空间23万平方米,推动社区集体经济增收增效。  

  携手共建

  打造对口帮扶合作新阵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汕头市金平区现代产业集聚区西片区,这个由深圳光明和汕头金平合作共建的园区已经招引了5家企业落地。在汕尾城区,深圳光明-汕尾城区也正携手打造共建产业园,《深圳光明—汕尾城区共建产业园推动产业转移专项扶持措施(试行)》此前已经印发。共建产业园区,将助推产业有序转移,实现合作共赢。

  共建产业园区如火如荼推进的同时,光明科学城内的“产业协同发展基地”生机盎然。

  光明区通过提供场地、给予租金优惠等方式,积极推动汕头市金平区、汕尾市城区两个对口帮扶地区在光明区建立“产业协同发展基地”。其中,光明—金平产业协同发展基地(科创孵化中心)成为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7个区(县)中首个揭牌启用的“产业协同发展基地”,目前已举办招商推介、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各类型活动超20场,成功吸引汕头、汕尾23家企业入驻。同时,科创孵化中心、创新岛都已出台运营管理办法,以确保高效运营。

  “产业协同发展基地”建设是双方深层次合作的重要一环,充分利用光明科学城的人才、科研、创新等方面资源,打造成为汕头、汕尾企业技术创新、招才引智、合作交流的前沿阵地。

  文:陈斌、彭远根、杨必正、王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