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嘉宾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代使命和世界意义

“中国绝不追求封闭式的、独善其身的现代化”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伊晓霞 夏嘉雯 蒋臻 12-04 01:10

  IC供图

  昨日,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举行开幕式。全球知名政治家、学者、业界领袖及国际组织代表等嘉宾齐聚羊城,围绕“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代使命和世界意义。

  在大会演讲环节,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谈到,“如果能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体一样的水平,不仅‘农民工’这一历史现象将实现根本性消除,还意味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将出现质的变化”。

  梁振英:

  中国的开放政策不仅对中国有利 也对其他国家有利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梁振英曾参与深圳首个城市规划。当年,深圳只是广东一座小镇,如今成为人口约1800万、人均GDP位居中国大城市之首的大都市。在他看来,深圳城市化、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关系密切。市场力量的进入,释放了土地和建筑的价值。

  “在中国,几乎所有城市的天际线都是1990年之后形成的。”梁振英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诞生和开放,不仅带来了资本,还引入了现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服务,孕育出市场体量庞大的专业服务业产业。

  梁振英指出,土地和住房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成果,共同支撑着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决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更是将改革目标、各领域改革任务一一明确。他相信,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过去40多年成果充分证明,中国的开放政策不仅对中国有利,也对其他国家有利。”梁振英表示,这一结论不仅适用于过去的几十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着与其他国家和文明的交流,以交流促进了贸易自由化,提高生活水平,推动艺术和文化的进步。“在大部分的历史时期,中国人的思维并不封闭。欢迎各国各行业的人士访问中国,亲身探索和了解中国。”梁振英说。

  郑必坚:

  唯有读懂中国的改革才能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必坚在大会上表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全球化是中国的机遇,而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又是世界的机遇,“中国绝不追求封闭式的,独善其身的现代化”。

  “唯有读懂中国的改革,才能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郑必坚表示,中国过去46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根本经验之一就在于矢志不渝地走出了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不动摇,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也以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其他国家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作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

  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向世界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外合作,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转型。“唯有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当中多方面的重大改革、重大变革,才能读懂中国究竟能够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新机遇。”他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形势下,许多国家于今年大幅扩大了对中国的投资,主动拥抱中国的市场,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但我要强调一点的是,现在要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担子确实更重了。”他指出,未来应更加主动地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并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黄奇帆: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 将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

  “如果能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体一样的水平,不仅‘农民工’这一历史现象将实现根本性消除,还意味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将出现质的变化。”

  在大会演讲环节,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谈到,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8%)相比,有18个点的差距(约有2.5亿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黄奇帆表示,“到2030年,先把这2.5亿人全部落户到城镇,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努力,到2035年、2040年的时候,实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至少提高到75%。”

  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将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首先,随着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具备了条件,乡村振兴也有了产业基础。农业机械应用方面将大幅度提升,为农业科技推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户均来自务农的收入有望提升。

  其次,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将为新型城镇化创造新的需求,培育新的动能,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黄奇帆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固然需要农业的现代化,但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以城带乡,靠一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超特大城市带动的城市群、都市圈的有力带动。“要靠这些超级大城市的齿轮带动各类中型城市的齿轮运动,中国经济这个‘超级大机器’才会越转越稳,越转越好”。

  最后,随着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中国几千年来农业人口占多数、农耕文明占主导的现象将成为历史,“再过二三十年,城市文明将完全占主导地位”。

  不过他也强调,要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红利,还需要配套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改革措施。“如,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等。”黄奇帆表示,另外,也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统筹:周昌和 冯芸清

  采写:南都记者 伊晓霞 夏嘉雯 蒋臻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徐杰 林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