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成为企业“通行证、资格证”,这场大会探讨可持续创新
南都发布《2024可持续创新趋势洞察报告》,包含消费者版可持续生活方式图谱、面向产业端的可持续创新趋势洞察


在圆桌对话环节,行业代表探讨如何践行“负责任的投资,可持续的创新”。
12月19日,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绿色共生·数智普惠”2024年度ESG可持续发展生态大会在上海举行,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及专业机构在现场火热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创新实践。
“ESG可持续发展”这一议题在要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越发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同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南方都市报可持续创新实验室的智库研究成果《2024可持续创新趋势洞察报告》作为南都智库产品发布周的重磅成果之一,也在大会上正式发布,包含面向消费者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图谱,以及面向产业端的可持续创新趋势洞察。
ESG成为企业的“通行证、资格证”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现场致辞表示,国内ESG政策密集发布,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在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持续升温。“ESG已经是企业走向海外的通行证、资格证,今天的探讨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深刻意义。”
“展望2025年,高质量发展依然是经济工作的重点,扎实推进绿色消费、节能减排降碳、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等需要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刘江涛表示,ESG可持续发展生态大会可以搭建一个行业交流平台,深入探讨ESG的理念与实践,分享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共同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王坦围绕“可持续发展的信披与评级挑战”的主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ESG理念深入到企业已经是大势所趋。通常来说,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但前不久三大交易所推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指导意见要求,除了考虑财务重要性,还要考虑影响力,这在某种程度上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王坦认为,信披是基础,ESG评级是指导性指标,对企业的ESG发 展方向有重要影响。他呼吁道:“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大家比较熟悉的情况下,更需要一些能落地实施的真正有指导意义的方案。因此,信披和ESG评级非常重要。”
此外,在圆桌对话环节,京东物流可持续发展总监宋开、晶科能源ESG负责人姚臣谌、盒马可持续发展总监梅旭明、妙盈科技中国区商务高级副总裁海舟共同探讨如何践行“负责任的投资,可持续的创新”。
作为南都智库产品发布周的重磅成果之一,《2024可持续创新趋势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产业端的ESG创新举措和消费者端的可持续实践入手,一方面增强公众对可持续发展和ESG重要性的认识,号召消费者身体力行地参与可持续生活方式,同时也希望推动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升自身ESG治理水平。
《报告》从穿搭、饮食、居住、出行、娱乐等生活场景入手,描绘出一份普通用户可以广泛参与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图谱,并从中发掘出消费者热衷参与的具体行为案例。
以穿搭场景为例,《报告》提倡:使用耐用型产品;选择环境社会友好的材质及包装;修补改造旧衣物,实现循环利用;分享或出售不需要的衣物、鞋帽、配饰;美妆护肤品执行空瓶计划,减少浪费。
为了进一步了解年轻消费者对可持续生活的感知,《报告》梳理出可持续生活方式相关的十大热门行为,分别是垃圾分类、自带杯咖啡店、旧羽绒服翻新改造、闲置回收、旧衣服改造猫窝、公共交通工具、以旧换新家电补贴、环保材质包、化妆品空瓶、可再生纤维,其中笔记数量最多的是垃圾分类,高达311万条,其次是自带杯咖啡店,笔记数量高达255万。
对此,《报告》分析认为,热门行为背后的原因或来自政策推动,或来自企业优惠刺激,整体而言,这些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年轻人接受度较高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揭晓年度可持续创新标杆案例和创新企业
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向绿色、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促进企业ESG实践走深走实,南方都市报“可持续创新实验室”联合ESG专业机构综合评定2024年度“ESG创新标杆案例”“可持续生活好物”“ESG创新先锋企业”“绿色金融标杆企业”。
腾讯SSV助力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的探索被评为本次ESG创新标杆案例。从2023年12月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项目发起到如今,在近一年的实施周期里,已有近5万人参加线上培训班学习,1.1万人获得了结业证书;举办了9期千人创客班,全省1025名兴乡青年参与线下实训;百人典型班的各项培育活动接续开展中。
腾讯SSV为村共富乡村负责人陈晶晶在大会现场分享道,过去三年,针对“农民主体的乡村经营”这一乡村振兴的关键痛点,腾讯SSV还特别探索了乡村数字化经营的创新做法,形成了“机制+人才+数字化”的内生型共富乡村系统化解决方案,“在各地政府主导下,经验做法推广到了国内17个省的180个县,也正在走向国际,助力非洲青年兴乡”。
此外,获得“2024年度ESG创新标杆案例”荣誉的还有世纪华通“塑料瓶的新生”环保项目、万物新生爱回收“返航新生”、晶科能源搭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体系、卡游青少年健康消费倡议、广汽埃安智能光伏绿色零碳工厂等。
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共振的还有:饿了么“e点碳”消费者碳账户、柠季全降解及可循环包材、盒马“丑可爱”系列有机蔬菜等获得“可持续生活好物”荣誉;京东物流、蜜雪冰城、SGS、广州越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他趣等获得“ESG创新先锋企业”荣誉;众安保险、民生金融租赁、海尔消费金融、嘉银科技等获得“绿色金融标杆企业”荣誉。民生金租综合管理部总经理梁笛在接受荣誉时表示,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成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充分发挥租赁公司的融物特色,在新能源汽车、新兴船舶(如LNG气体船、LNG双动力船)等领域加大投入。
圆桌讨论
可持续发展创新趋势:数据与AI驱动“脱虚向实”、绿色转型
围绕如何践行“负责任的投资,可持续的创新”的主题,京东物流可持续发展总监宋开、晶科能源ESG负责人姚臣谌、盒马可持续发展总监梅旭明、妙盈科技中国区商务高级副总裁海舟展开了精彩圆桌谈论。
AI助力物流油耗降低15%
京东物流可持续发展总监宋开提到,目前京东物流在大规模地应用AI算法做路线优化。“加入算法之后发现了另外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当海拔不同的端到端运输的时候,并不一定最短的路程带来最少的排放,可能会存在这样的案例。比如线路增加22%,但燃油反倒减少15%,通过减少爬坡路程以减少整个过程的燃油消耗,这是大数据应用的典型案例,也是反常识的案例。”
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议题,也影响着人类的农作物种植。盒马可持续发展总监梅旭明分享称,今年以来,为减少碳排放量,盒马推出了“丑蔬菜”项目。据悉,在蔬菜基地中,有3%-10%的蔬菜因为外观没有达到市场要求很难进入市场流通,它们会被做成饲料或者在田间堆肥,产生非常多的碳排放。“丑蔬菜”项目推出后,长相特别但品质依然很好的商品仍可以通过盒马进行流通,每星期有4吨蔬菜会通过盒马的“丑蔬菜”流通方式进行流通,每周可以优化土地使用面积19亩左右。
“希望零售企业利用资源调配优势,帮助农民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带动公众更好地参与可持续消费。”梅旭明提到。
可持续技术与成本如何平衡仍是挑战
在ESG创新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宋开观察到其所处的物流行业存在数据可信性的问题。他提到,“碳数据核算是最基础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一步动作,物流运输可能是我们B端客户范围三中比较重要的,一些数据和环节需要做信息盘查,提供的数据要精准、透明、可追溯,但我们的标准却没有那么统一。目前在标准上有国际标准、国际因子、中国因子和一些实实在在的情况,我们有第一手的数据,还需要兼顾国际标准是否认可,这是比较大的挑战”。
为了让所有数据都是可信透明、可追溯、可被认证的以便能更好传递到整个价值链中,京东物流探索用区块链技术、传感器技术来完成第一线的数据收集,并通过上述技术把数据传递给B端客户,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持续发展与商业价值是核心议题。“这样的技术应用同时也会造成成本上升,目前和价值链共担这部分基础设施成本仍未成为共识。另外在应用绿色技术或清洁技术的时候,面对前期投入的成本工单问题,如何能在前期投入的时候把它的长期价值显现、量化、清晰地表达出来,目前也是一大挑战。”宋开称。
数据与AI驱动成未来可持续发力方向
宋开表示,技术驱动是京东物流、京东集团的坚持,未来京东物流希望通过数据以及科技的方式来助力商流更有效率地流转,“效率背后带来的一定是成本降低以及碳排减少,以及环境资源更少的浪费、更少的占用”。
梅旭明透露,接下来盒马门店做装修和设备布置的时候会使用非常多AI技术,通过动线分析来在不同季节中调整能耗参数,保证消费体验的同时也减少能源消耗带来的排放。未来盒马还会把更多人工智能方面的数据分析用在蔬菜包括反向物流和配送等供应链,来减少供应链交通上的碳排放。另外,接下来盒马也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提升中国农业的规范度和生态价值表达上。
晶科能源ESG负责人姚臣谌透露,对于晶科这样的光伏企业而言,能源转型体现除了产品还有企业自身的运营。据悉,晶科2019年加入RE100承诺,100%使用可再生能源,5年后的今天晶科自用的绿电数增长了30倍,同时也在推进供应链做相关的节能减排等相关工作。未来晶科会持续用旗下产品网络去助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公平转型。
ESG实践走向“脱虚向实”与“高质量发展”
妙盈科技中国区商务高级副总裁海舟观察到,企业在做ESG管理时主要布局“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在他看来,目前行业的一大趋势是需要将“规定动作”实践得越来越与时俱进、脱虚向实。
“现在很多ESG的监管新规层出不穷,对于企业自身的ESG管理来讲,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规章和披露要求,保持与时俱进;另外一个趋势是脱虚向实,ESG管理已经不是第一年、第二年,已经摆脱了单一披露ESG报告的基础要求,反而要做得更加扎实。”海舟称。
另外,在“自选动作”上,海舟提到,目前企业除了要满足于监管要求以外,还做了不少大胆创新和尝试。另外一个今年有比较明显的趋势是,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很多大型企业客户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对高质量碳信用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自选动作来讲,关键词是高质量发展。我们把碳信用分为两类——减少排放和移除,今年比较大的增长点和爆发点是直接空气捕集、BECCS(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碳利用等可以从永久性角度来更好地固定或封存温室气体的技术,这些技术背后对应产生的碳信用受到头部企业的重点关注和采购。”
主题演讲
王坦:建议共同制定统一信披、评级标准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王坦在主题分享环节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早已提出,近年来由于《巴黎协定》和中国的“3060双碳目标”等全球性倡议的推动,ESG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特别是《巴黎协定》提出的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目标,已成为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指南。
王坦进一步分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信息披露和评级机制。他提到,自2015年《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以来,各国纷纷制定并实施了相关政策和行动方案。欧盟在推动ESG评级和披露方面尤为积极,不仅制定了详细的分类法和披露法,还推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工具。中国也紧随其后,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并不断完善ESG信息披露和评级体系。
然而,ESG评级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王坦指出,不同评级机构之间的评级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评级范围、度量方法和权重分配等方面的不同。例如,MSCI、Sustainalytics等国际评级机构在ESG评级中各有侧重,导致同一企业在不同评级体系中的得分大相径庭。“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决策难度,也降低了评级机构的指导意义”,王坦表示。
此外,ESG信息披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沪深北交易所已经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并要求上市公司根据自身所处行业和经营业务的特点进行信息披露,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披露不充分、不准确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投资者的判断,也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针对这些挑战,王坦建议各国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统一的ESG信息披露和评级标准。同时,企业也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ESG管理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全球ESG发展趋势。此外,评级机构应不断完善自身评级体系,提高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王坦表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大家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真正有指导意义的方案。因此,信披和ESG评级变得非常重要,在这件事上能不能做得比较好会非常影响下一步可持续发展进程”。
统筹:甄芹 马宁宁
采写:南都记者 赵唯佳 缪凌云 林文琪 石力
主持:南都·N视频记者 武艺璇
执行:石力 田爱丽
设计:张许君 张博 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