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有所享,幼有所教,老有所依,粤澳融合下的澳门民生福祉更上层楼
琴澳和鸣“双城记”:加速度架起“鲜味线” 跨境求学“很丝滑”

澳门大学。迁入横琴10年来,澳门大学发展快速。
澳门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贺一诚表示:“回归祖国的25年,是澳门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最强的时期。”澳门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承载近70万澳门居民,人口密度约2万人每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如何让澳门居民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一直是亟待解决的命题。
濠江侧畔,澳门“新家园”引力渐足。2024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简称《横琴规划》)正式发布,从民生配套“硬基础”到民生融合“软连通”全方位覆盖,分别通过就业创业、住房、教育、医疗、文体、社会保障等六大方面,聚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就业生活等领域堵点问题,紧密结合琴澳居民当前面临的紧迫诉求进行规划部署。
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历届澳门特区政府都将促进人民福祉作为施政重心,以提振经济和促进就业为重要任务,聆听百姓的真实需求,紧抓澳门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从衣食住行全方位考虑,让老有所依,幼有所教,食有所享。
幸福味蕾
3小时将生鲜鸡送上餐桌 用速度造就“这一口鲜味”
下午四点,一批成长了87天的活鸡从珠海斗门活鸡养殖场出发,来到斗门活鸡屠宰场,在这里,它们将接受供澳生鲜鸡的“变装”考验。这条诞生于2月2日的首条供澳生鲜鸡屠宰线,于凌晨两点正式开动。放血、脱毛、开膛、冷浴、包装,全过程不到1.5个小时,大约2000只生鲜鸡便从珠海整装待发。再过3个小时,它们就会出现在澳门居民的餐桌上。
因时下禽流感疫情暴发,2017年5月1日起,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实施“人禽分隔”措施,停止内地活禽输入,以冰鲜禽肉取代。昔日热闹的澳门鸡市空无一人,但澳门老百姓对于吃到一口鲜味鸡的诉求依然居高不下。
2023年底,澳门行政法务司向海关总署提出生鲜鸡肉供澳诉求,拱北海关积极与澳门市政署沟通磋商,共同研究内地生鲜鸡肉供澳检验检疫要求和卫生标准,制定工作方案,今年2月2日实现了内地生鲜鸡肉首次供澳。
生鲜鸡肉是即日屠宰、即日销售的鲜活食品,屠宰后加工、存储及运输等过程中,需始终保持屠体中心温度在10℃-15℃范围内,肉质才会更接近常温鲜鸡肉,且比冰鲜鸡肉具有更好的新鲜度和口感。为了将这一口鲜味精准护航至澳门,供澳生鲜鸡一路“绿色通关”。
据珠海闸口海关监管五科胡科长介绍,因生鲜鸡的保质期只有24小时,闸口海关专门设立了鲜活产品绿色通道,在现场优先查验,尽力做到随到随检,随检随放,未命中查验的生鲜鸡,5分钟内便可完成全流程检测。据海关统计,自2月2日起,斗门海关已累计监管供澳生鲜鸡超52.9万只,约757.22吨。自2月2日至11月30日,拱北海关已累计监管供澳生鲜鸡超68万只,约977吨。
通关成功后,来到澳门的生鲜鸡将由分销商迅速销往各大酒楼及餐饮店。澳门华丰饮食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林宏伟介绍,2月2日生鲜鸡首次供澳以来,其经营的餐饮店一天可多卖几十只生鲜鸡,不少食客还会打包带回家供神祭祖。
在澳门,老食客钟情白切鸡,而后生仔热衷“新时尚”。林宏伟承接父辈的酒楼生意,将椰子的鲜味与鸡的鲜美相结合,让美味“鲜上加鲜”。“以前都是冻鸡,现在都是生鲜鸡,口感不一样,皮质爽脆,很有鸡味。汤底也都用的是新鲜椰子,如果鸡的质量不高,出来的汤也不会这么鲜美好喝。”一名正在品尝椰子鸡火锅的食客说道。
从珠海屠宰场到澳门居民餐桌上,依靠多方托举,这条用速度架起的“鲜味线”,才得以最终触达澳门老百姓“舌尖上的幸福”,也让同样“无鸡不成宴”的澳门时隔7年后重拾记忆中的鲜味。
目前,澳门市场的鲜活产品80%来自内地供应。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经拱北海关统计,拱北关区供应澳门的鲜活产品超过470万吨。每天经拱北口岸输送澳门的鲜活产品约400余吨,占澳门市场的八成以上,产品品类包括蔬菜、水果、水产品、活畜、蛋奶、冰鲜肉等六大类,货源涵盖多个省份。
根据市场预测,从12月到春节期间,供澳的鲜活产品会有一定增长,海关将与企业和相关部门一道携手澳门方面,保障澳门居民“菜篮子”安全稳定供应。
教育融合
一份“15年前的礼物” 推进琴澳教育深度融合
在内地与澳门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澳门同胞不仅能从味蕾获取久违的幸福,也能从教育融合中享受成长的便利。在合作区内就有两个教育融合的典型案例——澳门大学和濠江中学附属横琴学校。
徐心悦是澳门大学大三学生,她的父母以及外公外婆都是澳门人。她跟随父母的户籍,成为一名在珠海出生长大的澳门人。以往她都在珠海读书,选择到澳门读大学,是为今后在澳门就业做打算。对于她来说,珠海是家,澳门则意味着更多的生活责任。
2023年,澳门大学招收内地学生6788名,占招收总人数的50%,去年入读澳门大学的张博士也是其一。张博士出生于山东,看中的是澳门大学强大的科研力量。横琴口岸附近的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是澳门大学在大湾区设立的首个产学研示范基地,也是张博士日常做研究的地方。张博士每周都需往返珠海与澳门开学术会议、做研究以及科研讨论等。
过去,像徐心悦与张博士这样日常穿梭于珠澳双城求学生活的学生,需从澳门大学乘坐公交转的士,花1个多小时到达拱北口岸。近两年,澳门大学后门处修建了一条直达横琴口岸的人行走廊,加快了到达关口时间,穿越两座城市的感觉越来越淡化。
如今,从澳门大学通往横琴口岸的人行通道上俯瞰两地,澳门大学与横琴口岸仅一河之隔。然而,澳门大学与横琴达到今日的共融共通并不是一蹴而就,早在15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澳门大学学术副校长何顺文说,1991年私立东亚大学被政府收购后,正式更名为澳门大学,而想成为一流大学,却受到缺乏土地资源的限制。2009年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访澳门后,澳门大学获悉横琴校区可能作为粤澳联合开发横琴岛的“先行先试”项目。根据协议,澳门特区政府支付12亿澳门元,以租赁新校园的土地,使用权至2049年(可续期)。
2009年6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议,授权由澳门特区政府依照澳门特区法律实施管辖建成后的横琴新校区。新校区奠基仪式于同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日这天举行。
2009年12月20日,时值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澳门大学新校园项目启动。5年后,澳门大学师生从占地仅0.05平方公里的氹仔校区迁入横琴校园,面积扩大至1.09平方公里,相当于澳门面积的三十分之一。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澳门特区对澳大横琴校园实施管辖。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说,在澳大校园内,“脚下的土地是横琴岛,实施的是澳门特区法律,这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和创新的生动写照。”
迁入横琴10年来,澳门大学快速发展,不仅拥有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生规模也达到1.35万人。宋永华提到,澳大深合区校区和现有校区将实行一体化管理,这是“一国两制”赋予澳大的独特优势。
2024年12月9日,澳门大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新校区开工,成为进一步推动澳琴两地联动发展、深度合作的里程碑。深合区校区建成后,澳大学生将超过2.5万人,其中超过一半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澳大将从“一国两制”的见证者、受益者,成为贡献者。
双城求学
内地首个澳人子弟学校 让跨境学童求学不再难
琴澳和鸣的融合之音还飘向了初等教育的摇篮。今年9月3日,濠江中学附属横琴学校正式开学,成为内地第一所澳人子弟学校。该校作为粤澳合作的首个民生项目——澳门新街坊的教育配套设施,将建成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一贯制学校,最大规模为66个班,可容纳2310名学生。目前该校招收了256名学生,学校学历与澳门同等,校内的澳门学生同样享有趋同澳门免费教育的待遇。
濠江中学附属横琴学校开设的消息一经放出,就吸引了不少家长的关注。濠江中学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现时办学规模最大的中学之一,这所澳门老牌名校曾升起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优质的教学备受澳门居民信赖,不少澳门街坊对它有着特殊的情怀。
今年9月,曾寶玥和曾博宇结束了“跨境学童”的生活,成为第一批入读濠江中学附属横琴学校的学子。“以前孩子们只能在澳门读书,上下学要爸爸接送。我每次带着小朋友坐公交往来珠海与澳门至少要花一小时。现在到濠江中学附属横琴学校读书,我一个人15分钟就可以搞定。”他们的妈妈杨甯善分享道。
跨境学童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群体。数据显示,青茂口岸开通三年以来,通关的珠澳跨境学童人数累计约350万人次,占比总客流约5%,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24年9月3日上午9时,青茂口岸当日累计验放跨境学童约1400人次,较开通初期增长超130%。而在拱北口岸,每天也固定有4000人次学童来往珠澳两地。濠江中学横琴附属学校的建成,让跨境学童求学之路不再艰难。
老有所养
澳门政府首个长者公寓 首阶段已入住近600人
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孔子对于和谐社会的设想。而托起“一老一幼”稳稳的幸福,也是澳门政府民生工程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澳门老龄化率飙升。联合国有关指标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是老龄社会,超过20%则是“超老龄社会”。数据显示,2023年澳门老年人口已上升至14.0%,宣告正式迈入老龄社会。
澳门回归祖国的25年来,社会福利服务投放金额大大提升,由1999年约1.7亿元,增加至2023年超33亿元,增幅超18倍。其中,位于澳门黑沙环,新填海区的首个政府长者公寓的筹建,成为本届澳门政府最为重要的民生项目之一。
9月26日,总造价逾21亿元的政府长者公寓落成揭牌。在澳门长大,彼时在香港居住的谭婆婆在报纸上看到消息便主动申请,成为了第一批入住长者公寓的老年人。谭婆婆表示,这里有很新的医疗设备,洗手间都设有救命钟,住得很安心。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谭婆婆,面临着澳门老年人大多会面临的问题。她的子女都已在国外成家立业,距离遥远,老伴离世。但是即便没有亲人陪伴,在长者公寓里居住的谭婆婆也能轻松生活。“前段时间我的大腿刚做完手术,住在这里不用爬楼梯,这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会轻松很多。”谭婆婆对南都、N视频记者说。
长期以来,澳门有不少长者住在没有电梯的旧式住宅,随着年岁增长,上下楼梯渐渐成为出行难题。澳门低收入长者可入住社会房屋,收入及资产符合相关限额的长者可入住经济房屋。而对于有经济基础的长者,长者公寓会协助他们解决上落楼梯方面的困难。
中午到饭点,谭婆婆下楼到公寓内设的餐厅用餐,“这里的菜品清淡可口,很符合我的胃口。”长者公寓内不仅有酒楼、茶餐厅及自选饭餐厅,还有各类会所,涵盖粤剧室、卡拉OK室、健身室、阅览室、户外平台花园、运动室、多功能室等,致力带动澳门银发产业的发展。
据澳门社会工作局局长韩卫介绍,政府长者公寓首阶段759个住宿单位于2023年11月6日至12月31日接受申请,合共收到申请逾1500份,涉及申请人数合共逾2200人。为回应长者的需求,特区政府将首阶段推出的住宿单位增加至1500多个,增幅约一倍;并向在上述期间提出申请及符合使用资格的所有申请者,提供首三年的使用费八折优惠。
今年10月15日起,社会工作局安排选择了首阶段住宿单位的申请人签署使用协议及入住公寓,截至12月7日,已签署使用协议约有510户(约760人),实际入住约有400户(约580人)。
目前,澳门65岁以上的人口约有9万人,占整体人口约一成四。澳门正面对人口老龄化和长者高龄化的挑战,澳门特区政府表示,未来将持续投放资源,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扩大长者公寓使用费优惠的对象及年期,鼓励更多长者入住。韩卫表示,政府长者公寓能够如期落成启用,是特区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成果。政府长者公寓的管理及运作会考虑商业元素,透过总结营运经验,探讨服务配套和市场发展方向等,为澳门银发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执行策划:柯晓明
执行统筹:李冠祺 李敏谊
采写:刘红豆 李冠祺 阮姗姗 李敏谊 王熠 宋可心 陈灿荣 吴彦洋 吴泽嘉
本篇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