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实施“五育并举”
让学生有选择权利 为每一个“做主”承担责任


圆桌研讨环节,专家共同探讨“如何从‘五育并举’到融通育人?”这一热点话题。

“五育少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增城学校初一学生欧阳瑞好带来古筝演奏《平湖秋月》。

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六年级学生汪修平带来独唱表演——《大凉山的金索玛》。

扫码查看详情
在圆桌研讨环节,人大代表、高校专家、中小学校一线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等嘉宾上台,共同探讨“如何从‘五育并举’到融通育人?”这一热点话题。
调研团面向广州11区挖掘“宝藏学校”
去年以来,为推进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社,发起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深调研,由高校教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调研团,面向全市11区挖掘广州“宝藏学校”,寻找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德雄是调研团专家之一。
对于当前广州教育体系中“五育并举”实施情况,曾德雄认为有两个关键词,分别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每所学校都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长实施“五育并举”,能很好地将自身的资源融入到“五育并举”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实施“五育并举”的过程中,德育被放在首位,广州也一直在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重点智库广东党的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建伟指出,基层老师在推动德育教育和思政一体化建设中担负着两重责任:一是言传身教的责任,二是参与推动的责任。
海珠区客村小学老师叶梦娜提到,在德育领航、实践融合育人方面,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这些挑战不仅涉及到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实施,还涉及到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比如,理念与实践的差距、课程整合的困难、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的困难等。为此,学校借助教育戏剧的综合育人手段,把教育戏剧融合到学科教学、各大活动、社团、“430课程”等;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品德等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课程标准,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构建了以教育戏剧为支点的多元立体的小学德育课程新体系。
让学生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主”意识
那么,接下来,广州如何从“五育并举”走向融通育人呢?
曾德雄建议,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资源,在“五育并举”中有所侧重,进而发展出特色。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参与、选择的权利。允许学生和学校、老师一起参与到“五育并举”的计划制定、实施、评估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他们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的意识,并学会如何做主,以及为自己的每一个“做主”(选择、决策)承担责任。
为更好地适应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周建伟建议,大学教师可以与中小学教师进行理论上的交流,把创新创造凝练成理论。同时,可以和媒体、教育部门、中小学老师开展调研、总结、推广。此外,可以利用好大学教师的研究理论,积极参与中小学评价体系的建设。
针对教师方面的支持,叶梦娜表示,希望能开展系统性的课程培训、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分享在学科中渗透德育元素的经验。
对于家庭和学校在融通育人方面的合作,学生家长代表崔湘表示,“五育并举”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家长的任务。社会对于家长的教育较少,家长也需要成长,需要和学校友好合作。
亮点
德育领航——广州德育创新展示平台上线
昨日,在活动现场广州市教育局和南方都市报社共同发布了“德育领航——广州德育创新展示平台”。该平台将充分发挥“媒体+教育”的传播优势,打造广州德育工作宣传主阵地。
新实践
进一步擦亮广州“德育论坛”金字招牌
五育并举,德育先行。过去两年,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社连续举办两届广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德育论坛。每年教育界专家大咖都会齐聚广州,谋划德育高质量发展之路。为进一步擦亮广州“德育论坛”金字招牌,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昨日,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社隆重推出“德育领航——广州德育创新展示平台”,该平台将充分发挥“媒体+教育”的传播优势,致力成为广州德育工作的宣传主阵地,为新时代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媒体力量。
广州市教育局市管一级调研员李长庚、广州市教育局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处处长刘琦宝、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南方都市报社编委、文教卫旅CEO李阳、广东实验中学校长蔡骘、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德雄共同见证发布仪式。
新成果
两年深调研勾勒广州“五育并举”生态
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深调研由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共同举办,此次深调研持续近两年时间,团队走遍了广州全市11个区,前后联动了二十余名专家学者,撰写了十余份深度观察稿件,总字数超过四万字。
调研首站在越秀启动,越秀作为广州教育高地,展现出了老牌教育强区的责任与担当,如越秀区创新推出“五育并举越秀图谱”,将五育并举的思路整合在一起,呈现得非常清晰。
在荔湾,传承的力量弥足珍贵,不少区内品牌活动都持续了十几年,例如“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三书香”读书节活动、阳光心理节活动……
在从化,调研团队见证了“接地气”的五育并举实践,当地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稻草节、花灯节等具有从化本地特色的活动,用美育串连起了德、智、体、劳。
如此百花齐放的“五育并举”生态,如何呈现?通过更加创新的传播形式讲述动人故事。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推出广州“五育并举”寻宝图H5,面向全市挖掘了一批广州的“宝藏学校”,征集到了130个五育并举创新案例,以地图形式集纳,为各个学校“送上小红花”,既是传播,也是致敬。寻宝图上线当日,页面点赞量超过10万+。至今,页面总点赞量已突破65万。
五育并举,落实的终点在孩子。过去两年,南都教育联盟相继拍摄16条“五育少年π”视频,足球场上的飒爽女将、传唱童谣的灵动唱将、西关小红豆等传统艺术的新星......系列视频总阅读量超100万,视频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让孩子讲出心里话,说出他们在五育浸润、坚持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中的感受,展现出羊城少年的锐意进取之心。
此外,广州市教育局还联合南方都市报社发起“拍一拍,我的校园”线上征集活动,通过各校师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挖掘出不一样的校园美。活动共收到超过300所学校的1000余份投稿。在为期一周的点赞环节中,共有超过5万名用户参与点赞,充分说明大家对于“家门口好学校的认可度”。
接下来,南都将运用智库型媒体的技术力、资源力、洞察力,积极为广州德育打造展示平台,创新五育并举共建共享的“广州模式”,并通过调研、走访、拍摄广州教育五育并举的高光亮点,尝试通过更符合各区特色、更创新的传播方式,通过文字、镜头、条漫、海报、AI作品等全媒体形式,让宝藏学校、宝藏学生的光芒被更多人看到。
关注
你的校园上榜了吗?
昨日,在研讨会上,“拍一拍,我的校园”优秀作品正式公布。
在家门口“好读书”“读好书”,正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殷切期盼。近年来,广州教育有序扩大公办学位规模、优化学位布局、提升办学质量,推动学校向优发展。
为动态展示这一批家门口的新学校、好学校,多角度呈现广州校园之美、学生创意之新、校园生活之多彩,今年11月,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社举行“拍一拍,我的校园”2024年广州教育“五育并举”线上征集活动,邀请广州市全体中小学师生分享校园生活的点滴美好。
静态照片定格校园内的精彩瞬间,动态短视频让校园里热烈又鲜活的回忆得以重播。经过为期两周的征集时间,共收到超过300所学校的1000余份投稿。最终,有900余份投稿进入了点赞环节。其中,近700份是图文投稿,超200份为视频投稿。在为期一周的点赞环节中,逾90000条有效的点赞记录在册,共有超过5万名用户参与了点赞。
本次活动特邀荣获广东新闻奖的杰出新闻摄影师及资深视频记者组成权威专家评审团。经过专家评审团的评分,最终共有42份作品被评为“拍一拍,我的校园”优秀作品。其中,幼儿园组有2份作品、小学组有20份作品、中学组(含中职)有20份作品。
另外,还有9份作品在此次活动的点赞环节中收获了大量“大拇指”,其中,幼儿园组、小学组、中学组(含中职)各3份,最终获评此次活动的网络人气奖。
你的校园上榜了吗?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优秀作品名单和作品详情。请获奖者近期留意手机短信,工作人员将通知获奖证书的发放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