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开启,6位政协委员畅聊中国制造、算力提升等话题

携手港澳打造超算应用互联网 为大湾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数字底座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叶孜文 朱唯信 赵青 邱永芬 01-15 01:40

  共话追梦理想,广泛凝聚共识。1月14日上午,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六位来自不同界别的省政协委员分批走上通道,围绕中国制造、算力提升、大湾区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等话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中国制造

  张伟涛

  让“中国制造”更具中国文化内涵

  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超过四成的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约16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

  在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制造“硬实力”如何与文化“软实力”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如何深挖中华文化精神内核,赋予制造业产品温度和生命力?

  就此,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版本馆副馆长、广州国家版本馆馆长张伟涛建议:

  一是引导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中植入更多中华文化内涵。出台政策措施,扶持工业设计服务企业和中小微、初创制造企业成长。通过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设置相关奖项、举办产品设计专题展览等方式,引导制造企业将更多中华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是以中华优秀文化涵育制造业人才。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将中国传统美学、中华文化修养等课程列为必修科目,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高度文化自信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三是提升中国工业设计奖项的国际影响力。国内工业设计奖项的评选要更加凸显中华文化元素;大力宣传获得国内奖项的制造企业、设计机构、主创人员和拳头产品,营造文化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让中国制造成为最响亮的中国品牌。  

  算力提升

  卢宇彤

  以算力互联和数智应用 促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的算力算网服务是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重要支撑。”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建议要以算力互联和数智应用促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重塑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人工智能在近几年迎来爆发式发展,算力的提升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推手。卢宇彤表示,中国的超算事业从“银河”到“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驱动着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转型升级和应用创新。

  广东拥有广州和深圳两大国家级超算中心,还建有韶关数据中心集群、鹏城云脑、横琴先进智算平台等一系列智算中心,综合算力指数居全国第一。凭借这一强大优势,广东携手港澳打造大湾区超算应用互联网,实现大湾区15个超算分中心的高速互联互通,聚集和发挥算力应用效益,为大湾区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字底座。

  对此,卢宇彤建议,一是坚持算力建设与应用发展两手抓,建设多维多元、高效协同、超智融合、互联互通的算力要素和技术要素,构建应用服务体系,提升算力服务的市场适应性。

  二是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的制定,提升算力资源开放程度,优化算力产业协同能力。

  三是构建大湾区多层次算力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世界一流算力平台与大湾区丰富的应用场景,开展跨学科的信息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充实算力产业发展人才库。

  湾区融合

  许乐敏

  以十五运会为契机 打造国际性品牌赛事

  2025年即将举办的十五运会是粤港澳三地首次作为一个整体承办的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这是大湾区的一件大喜事。十五运会会成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机遇,成为推动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广东省政协委员、澳门体育委员会委员、潮汕总商会会长许乐敏说。

  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国家战略的指引下,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许乐敏认为,粤港澳三地既有经济“硬实力”,又有文化“软实力”;既有基础设施“硬联通”,也有规则机制“软联通”。

  为更好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许乐敏建议,一是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统筹加强赛事场馆、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赛事资金、信息、数据、版权等方面的联通机制,便利粤港澳三地人员物资通关往来,切实汇集大湾区优势,提升办赛效能。

  二是探索赛事运营新机制。以承办十五运会为契机,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体育赛事开发模式,探索运营新机制,共同推动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

  三是用心打造“赛事经济”。对体育场馆开展体育、文化、商业等多元化改造,充分发挥体育赛事活动引流带动作用,打造赛事IP,共同开发周边产品,推动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激发赛事“溢出效应”,持续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  

  文化交流

  吴正丹

  用杂技讲好“中国故事” 更生动地演绎“中国魅力”

  “我一直在思索,杂技这项传统艺术如何能够与时俱进、跨界融合,如何更好吸引观众、走向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艺术总监吴正丹说。

  中国杂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吴正丹投身杂技事业38年,在全球30多个国家演出3000多场,她将我国传统杂技与西方芭蕾相融合,首创“肩上芭蕾”,并于2024年9月,率团在百年前《天鹅湖》芭蕾舞剧的诞生地——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成功演出杂技剧《天鹅湖》。

  “在海外一次次成功的演出,在各国观众的鲜花和掌声中,全体演员除了喜悦和自豪,还深深感受到,新时代赋予我们杂技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职责与使命。”吴正丹说。

  吴正丹期待越来越多的有理想、肯奋斗的年轻人投身杂技事业,创造出更多精品力作,不断推动中国杂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青春力量。

  吴正丹呼吁,社会各界更加关心和支持杂技事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和宣传推广力度,共同推动杂技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在融合创新中焕发出生机活力,更生动地演绎“中国魅力”、展现“中国气派”、讲好“中国故事”。  

  增收致富

  陈维靖

  让“绿叶子”成为农民“钱票子”

  “我们茶树上的‘绿叶子’变成了口袋里的‘钱票子’,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广东省政协委员、清远市知联会副会长、清远德高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维靖讲述了英德红茶产业的新发展。

  在海外求学期间,陈维靖深入了解了各地的茶叶文化。他认为,凭着广东茶叶的独特品质,完全可以打造出中国茶叶的世界品牌。怀揣这一梦想,他回到家乡英德市黄花镇,成为一名“新茶农”。2022年,“百千万工程”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英德茶产业焕发出新生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当地政府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动茶叶企业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推进产品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全力打造英德红茶百亿产业。如今,陈维靖的茶园规模已扩展至3100亩。

  当地政府还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探索以茶兴旅、以旅促茶新路径,推动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民居变民宿、农民变主播,实现了群众家门口的就业与增收。去年,陈维靖的茶园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带动当地就业近千人。

  陈维靖认为,茶产业在全省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中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发挥更大作用。为此,他建议,一是设立广东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广东茶产业品牌。制定严格的品牌使用标准,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动地域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

  二是延伸广东茶产业链条。以创新思维丰富产品供给,跨界合作打造爆款茶饮,创造更多消费场景。

  三是打造更多更好的文旅融合模式。充分利用广东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打造高品质、沉浸式、体验式的旅游融合模式,培育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振兴

  廖卫华

  “百千万工程”加速农文旅融合发展

  “我的家乡连州市瑶安瑶族乡是广东省七个少数民族乡之一。‘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家乡陈旧的农房变新了,坑洼的乡道也变平了,闲置的空地盘活了。”广东省政协委员、清远市政协副主席廖卫华介绍了连州乡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2024年是“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全省百县引领、千镇蝶变、万村振兴的“愿景图”正加快变为“实景画”。

  连州是粤北千年古城,过去,这里因交通不便阻碍了经济发展,村美民富是瑶家人一直以来的共同梦想。廖卫华介绍,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连州依托自身绿色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长寿水、富硒米、甜菜心、香腊味、水晶梨”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大湾区,连州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与此同时,连州充分挖掘文旅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找到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牛蹄牛杂牛肉干,嗦螺水角豆沙饼,“到连州过周末,到连州吃宵夜”成为粤北文旅品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流连忘返。

  连州还推出多条“文旅+美食”旅游路线,精心打造文旅IP,让游客感受特色民俗和千年历史文化,农文旅融合发展跑出“加速度”。“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乡亲们意识到‘美好生活要一起建设’。乡亲们主动参与到民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中来,年轻人纷纷回乡就业创业,大家一起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A04-07版

  统筹:陈杰生 邹琳

  执行统筹:吴璇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叶孜文 朱唯信 赵青 邱永芬 实习生 郝心欣